标题 | 渗透数学思想,提升核心素养 |
范文 | 李冬华 摘 要:数学基本思想是“四基”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忽略了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这样会影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渗透数学思想。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转化思想可以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图形教学中。而建立数学模型,有利于知识的归纳整理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渗透;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到“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就是“四基”之一,可见数学基本思想是多么重要。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可以看见一些教师为了应试只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忽略了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这样相当于忽略了数学的本质,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将会有很大的影响。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基本思想呢?现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数形结合思想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渗透数学结合的思想,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的“进位加法笔算”。 (一)延续情境,提出问题 1.呈现主题图和上一节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2.提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信息?(二1班35人,二3班37人) 3.提问:怎样列式? 板书: 35+37=? (二)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1.想一想,摆一摆 提问:你想用什么办法算出得数? 预设:摆小棒、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自主摆小棒,汇报摆法。预设学生的情况有: …… 提问:哪种摆法能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结果是72根?说说理由。 小结:第②摆法,满十根捆成一捆,容易看出一个十。 2.写一写,说一说 提问:你能把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记录下来吗?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设计意图:把数与形连通起来,通过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1)教师引导结合黑板上小棒图理解算理和算法: ①摆的时候整捆的和整捆的对齐,单根的和单根的对齐,在竖式里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②先把5根和7根合起来,得12根,满10根捆成一捆 ,还剩两根。在竖式中也就是先算个位5加7得12,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写2。这个1叫进位1,要写小一点,写在十位的右下角。 ③算三捆加三捆加1捆,在竖式中就是再算十位的三加三加进位一得7,在十位上写7。 所以35+37=72 (2)对应课件中的小棒图,请学生说竖式计算过程。 (3)同桌说竖式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结合小棒图有序地呈现“35+37”的豎式计算过程,特别是动态显示突出单根相加满10根,把10根捆成1捆的过程,通过数形结合进一步理解进位的道理。】 二、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可以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图形教学中。这一类型的课只要上好第一节的种子课,触类旁通,就知道这一类型的课怎样上了。现就以人教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谈谈转化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上“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的一节起始课,上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后面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以及六年级圆的面积和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转化思想,通过把新图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 教学片段: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知道这两个花坛的面积?学生回忆。(数方格、用公式计算) 师: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P80,请大家数一数画在方格纸上的两个花坛的面积,并填写表格。 (1)学生填表。 (2)指名汇报填表情况。 (3)观察表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猜想: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这个方法计算面积呢?你有什么办法证明?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1)动手操作,转化图形。 请小组长拿出信封中的学具(平行四边形,剪刀),四人小组一起研究。 (2)汇报交流。 请一小组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并汇报。 生1: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得到一个三角形,把这个三角形平移后拼在另一边,得到一个长方形。 生2: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生3:我发现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平行四边的面积=底×高 (3)教师再用课件展示转化过程。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b (4)全体学生闭上眼睛,边回忆边说转化过程。 (5)教师小结: 正像同学们所发现的,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学过的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我们通过剪—平移—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这种转化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大量用到。 三、模型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工程问题”。 教学片段: (一)阅读与理解 1.出示情境图 这条道路,如果我们一队单独修,10天能修完。如果我们二队单独修,18天才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师:你知道哪些信息?求什么问题? 2.质疑 师:读完题后,有什么疑问吗? 生:题目没有告诉总长,不能求出问题。 师:有什么办法解决? 生:假设总长。 师:你想假设道路的总长是多少?(30米,60米,90米……),为什么选这些数? (二)分析与解答 1.小组学习。请同学们用你们假设的道路总长度解决问题。 2.小组汇报: 组1:假设道路总长30米。 30÷(30÷10+30÷15) =30÷5 =6(天) 组2:假设道路总长60米。 60÷(60÷10+60÷15) =60÷10 =6(天) 组3:假设道路总长90米。 90÷(90÷10+90÷15) =90÷15 =6(天) 3.学生提出疑问 师:看到各组的解答,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总长不同,而合修的天数都是6? 4.小组学习:画一画,说一说 一队、二队每天修的米数分别占全长的几分之几?两队每天合修的米数又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5.小组汇报 x 组3:如果假设其他长度还是这样吗?你发现了什么? 这时一个学生说,既然这样,我们就可以把道路长度看作单位“1”。把道路的长度假设为1更简便。 (三)巩固练习 2.书上的做一做 (四)对比归纳,建立模型 师:请同学们看,我们今天学习的所有的题目,列式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有总量,都用总量除以…… 生2:总量可以叫工作总量。 生3:都要求工作效率。 师:什么是工作效率? 生4:我发现这些题目都是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在学生纷纷发言后,最后总结得出模型: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总之,还有很多的数学思想,如符号化思想、假设思想、极限思想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择时择机加以渗透,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王永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論[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编辑 冯志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