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翻转课堂应用于科学动物观察的实践探究
范文

    杨雪

    

    

    

    [摘要]当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融入小学科学实验课课程日渐被认可。教学中采用知识检测、对照实验法来评价、分析该模式在小学科学动物观察实验课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发现:翻转课堂能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拉近师生关系。

    [关键词]小学科学;翻转课堂;动物观察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7-0080-02

    [基金项目]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翻转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策略研究”( 20178078)的研究成果。

    《蜗牛(一)》出自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第二课,通过前课《寻访小动物》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学校花园草丛中发现蜗牛,当他们情不自禁、兴致勃勃地观察并开始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的蜗牛观察活动也正式开始了。

    一、课前准备

    1.选定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校三年级运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的三(2)班(共计59人,为A组),同时选取同一教师授课的三(1)班作为对照组(共计60人,为B组)。对B组实施传统教学方式,即课堂由教师讲解知识要点,并进行操作演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在课堂上独立完成。

    2.确定教学设计

    确定本课教学重点——蜗牛外形、运动、应激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加工整理。本课四维目标如表1:

    3.制作课前学习微课

    针对《蜗牛(一)》一课的特点,教师以第一人称制作微课视频,并将其与自主学习任务卡(图1)发放给学生,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二、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流程如表2所示:

    三、教学结果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The 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制定了《蜗牛(一)》知识测试题(图4)于第6天、第21天分别对A、B两组学生进行中测和后测,A组前测数据来源于课前学生自主探究任务卡,通过对比A、B两组来验证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效果。

    结果如表3所示,A组学生在三次检测中题全对的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前测为学生在家自主学习检测,学生不能完全理解知识点,全对学生人数仅占总数44.8%。经过教师课堂引导學习后,A组中测题全对学生比例为65.5%,远高于B组中测全对学生比例45.0%,可见经过微课自主学习后,孩子们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能、接受力增强。经过21天后再次检测,A组全对学生比例为75 .4%,对照B组为63.7%,可知经过后续学习,两组学生对本课知识点才能把握更牢靠,理解更透彻。

    四、结论与展望

    荷特比斯(Hurtubise)等人认为,翻转课堂需要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本课以蜗牛为第一人称来制作《蜗牛(一)》自主学习微课。设计之初考虑到科学课程基本理念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直接将课堂讲授过程录制下来供学生学习,而选用蜗牛为第一人称,配上诙谐、可爱的语言吸引学生,引起学生与生俱来的喜爱动物之情。自主学习任务卡结果分析,A组学生通过微课学习,获得较好的预习效果,提高教学有效性。本课翻转课堂的模式,还可应用于植物、天气等短期、长期观察活动教学中。

    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具有极高自主学习能力,整个教学过程需要学生高度的自主参与,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一些教师制作微课,在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如何有效支持学生高效学习,仅将教学任务在时空上进行互换,这样形式上的“翻转”,对于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未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变革,这是我们发展翻转课堂成为校本课程亟须思考的问题。

    (责编 韦淑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9:4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