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少年足球体能训练: 协调能力的训练方法 |
范文 | 何明珠 摘 要:足球运动的基础是协调性练习,它关系到足球运动未来的发展。只有具备良好的协调性,才可以让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能力得到更好发挥。通过协调性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挖掘学生在足球运动方面的潜力,使其动作与意识相一致,提高运球、传球、射门等方面的技能,促使其尽快熟练掌握足球技术。因此,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了关于校园足球协调能力的训练方法,以期为今后我国校园足球运动员的协调性训练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协调性;足球训练;体能训练;校园足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8-0070-03 一、协调能力训练在校园足球训练中的重要性 协调性又称协调素质,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协调能力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要基础。人体运动协调能力由反应能力、空间定向能力、本体感知能力、节奏能力、平衡能力、动作认知能力等多种要素所构成[1]。足球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不仅对其掌握和完善技战术极为重要,而且良好的协调性还有助于足球运动员完成复杂的动作。人体在专项运动过程中所需要的身体协调性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专项运动所要求的人体移动速度、专项运动所需的人体运动方位、身体重心和支撑脚等的高效转换,以及多重技战术的选择和执行等[2]。以上这些方面对于足球运动来说都很重要,例如,足球运球突破,不论采取什么样的突破方式都包括四个阶段:运球接近对方、减速、调动对手、超越对手,在这四个阶段中,人体主要的动作形式除运球动作之外,还有单足跳跃、身体虚晃、转身、下肢摆动等[3],这些动作的完成无不需要较好的协调能力,所以加强协调能力的训练是重中之重。足球运动员的所有协调技能在11~19岁之间会大幅增加。11~13岁是足球运动员发展最有利的时期,14~16岁是下一个最有利的时期。在这个年龄段(11~16岁),应多关注对这些技能的培训。16岁以后协调技能的创造会更加困难,需要更多的时间[4]。所以,及时地发展校园足球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协调性在足球运动中无处不在,足球训练中动作的灵活性、移动的敏捷性等、技术训练中良好的控球能力等、战术训练中默契的传接球配合等都与协调性密切相关。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协调能力,才能在足球运动中灵活运用多变的技战术动作,才能应对足球运动中可能出现的复杂状况。 二、学生协调能力训练方法组合 (一)运用绳梯的协调能力练习方法 1.踩球练习 练习目的:发展速度、协调和灵敏素质,提高控球能力。 场地器材:在较大场地上交叉放置4个绳梯。中心位置留出3平方米的空当,在每个绳梯起始处1米的位置,各放置1个标志桶。在绳梯中,每隔1格放1个足球。 练习方法:如图1所示,双脚并拢站在绳梯后方,左脚不动,右脚踩球;交换腿,左脚踩球,右脚落回原地;双脚向前分腿跳,两脚分别落在格外侧;向前并腿跳,双脚并拢落在格中;再依次反复进行。 练习要点:(1)注意控制动作节奏,重心始终保持在中间。(2)踩球时要控制脚的力度,要使球始终位于原位,用前脚掌踩球。 变换练习:可将开合跳换成单脚跳或其他练习;可增加练习站;可计时,限定完成时间以增加难度。 2.单侧腿协调性练习 练习目的:发展速度、协调和灵敏素质。 场地器材:在较大场地上纵向放置4个绳梯,每个绳梯间隔1米。在每个绳梯起始处1米的位置,各放置1个标志桶。 练习方法:如图2所示,左脚始终放在绳梯外侧,右脚快速横向进出格,边做边向前移动。再交换脚进行练习。 练习要点:(1)始终在绳梯外的一侧腿要起到支撑、稳定的作用,重心放在外侧腿上。(2)左右脚的练习次数要相等。(3)尽量用前脚掌着地。 变换练习:可侧对绳梯站立,进行一侧脚前后移动的练习;可背对绳梯站立,进行一侧脚左右移动的练习;教练可不定时传球给学生,要求学生将球传回;可将始终在外侧的腿抬起,进行单脚移动跳跃练习。 3.S形跳 练习目的:发展速度和协调素质。 场地器材:在较大场地上交叉放置4个绳梯。中心位置留出3平方米的空当,在每个绳梯起始处1米的位置,各放置1个标志桶。 练习方法:如图3所示,并脚站在绳梯左侧,右脚跳进第一格中,再左脚跳进第一格中,右脚向右跳到第一格外侧;左脚直接跳进第二格中,右脚跟上,左脚向左跳至第二格外侧;如此重复,依次进行。 练习要点:(1)注意控制动作节奏,重心始终保持在中间。(2)双脚频率要快,用脚尖着地。 变换练习:可改为侧向或背向的练习、双脚并脚或单脚S形跳的练习;在跳跃过程中,协助者持球站在侧方,随机将球抛出,要求用脚将球踢给协助者或用头顶回给协助者。 (二)运用小栏架的协调能力练习方法 1.双脚高抬腿跳练习 练习目的:发展速度、协调和灵敏素质。 场地器材:在较大场地上纵向放置8个栏架,每个栏架间隔半米,每组间隔1米。 练习方法:如图4所示,双脚开立与肩同宽,双脚高抬腿向前跳過第一和第二个栏架,再向后跳一个栏架。如此重复,向前跳两个栏架、向后跳一个栏架。 练习要点:(1)跳的过程中要保持好身体姿态,抬头挺胸,用前脚掌着地。(2)双脚落地后,要用力蹬地,双膝屈膝向上抬至最高点。(3)双臂用力向上摆臂,带动身体向上。 变换练习:可改用绳梯进行练习;可改为侧向跳;可改为单脚的高抬腿跳;可升高栏架的高度、增加栏架的间距,以增加难度;可在练习过程中,教练向上抛球,练习顶球技能。 2.“弓”形跳练习 练习目的:发展速度、协调和灵敏素质。 场地器材:在较大场地上,将7个栏架按“弓”字的形状摆放,如图5-1所示为一组弓形示意图,每组间隔1米。 练习方法:如图5-2所示,单脚站立在栏架后方,向前跳过栏架,然后向右跳过栏架再跳回;向前跳过栏架,然后向左跳过栏架,再跳回;如此依次重复进行。 练习要点:(1)跳跃过程中,始终保持单脚跳跃,另一只脚不能落地,也不能中途换脚。(2)双臂摆臂,带动身体移动,保持平衡。(3)左右脚都要进行练习。 变换练习:可改为双脚跳;可改变跳跃的方向,为侧向或背向的;可改变练习跳跃的形状,例如“8”字形、“H”形、“口”字形摆放等。 3.横向移动传球 练习目的:发展速度、灵敏和协调素质,提高控球能力。 场地器材:在较大场地上,纵向摆放3个小栏架,两两间隔半米。 练习方法:如图6所示,学生站在栏架侧方。距离学生1米的前方站一名协助者,手持一个足球,面面相对。学生高抬腿跳过栏架后,协助者将球抛给学生,学生用头将球传回给协助者,再高抬腿跳回。如此重复进行。 练习要点:(1)注意控制动作节奏,身体始终朝前方。(2)顶球时,注意判断球的方向,控制好力量。 变换练习:可将侧向跳改为正向跳或跑;可将高抬腿改为跨步跳、单脚跳、双脚跳等;可让队员用脚将球传回给协助者。 (三)运用练习站的协调能力练习方法 1.单脚跳+跨步跳+绕杆+射门组合练习 练习目的:发展速度素质,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场地器材:在较大场地上,如图7-1所示布置场地。各小栏架和标志环均间隔半米,标志杆间隔3米。 练习方法:如图7-2所示,站在A点原地高抬腿,听到哨声后,单腿连续跳过栏架;交换腿跨步跳,每一步都要跨入圆心;沿箭头方向绕杆跑,加速跑踢球射门。 练习要点:(1)单脚跳栏架时要控制好身体的重心始终在支撑脚上,起跳时用力向上摆动双臂,带动身体向上。(2)跨步跳时,要注意身体重心的移动,重心要放在支撑腿上。(3)绕杆时,注意脚下的步伐,不要有多的碎步,不要减速。(4)绕杆后要快速启动加速射门。 变换练习:可增加每个站点器材的数量、增加每个站点的难度(高栏架、小圆环、增加两杆间的距离)、增加其他的站点练习、改变每个站点的练习方向(侧向跳栏架、侧向跳圆环)。 2.带球跨栏跑+绕桩跑+加速跑射门练习 练习目的:发展速度和灵敏素质。 场地器材:在较大场地上,如图8-1所示布置场地。 练习方法:如图8-2所示,学生带球跑至栏架前,将球从栏架下踢过,学生跳过栏架;至A点,带球按箭头方向绕过标志杆,加速跑射门。 练习要点:(1)带球跨栏时,注意保持球的方向,向前方踢球,控制好脚的力度。(2)绕杆时,注意脚下步伐要迅速流畅,不要有多余碎步。 变换练习:可改为侧向带球跨栏;可将“S”形绕杆改为“N”形或“Z”形绕杆;可增加栏架的高度、缩短标志杆的间距以增加难度。 3.小步跑+双脚连续跳+变向移动摸桩+冲刺跑练习 练习目的:发展速度、协调和灵敏素质。 场地器材:在较大场地上,如图9-1所示布置场地。绳梯与栏架、栏架间均间隔半米的距离。 练习方法:如图9-2所示,面对绳梯站在A点,小步跑,两步一格;连续双脚跳过每个栏架;身体始终面向前方,沿箭头方向跑至B点;加速跑至C点,摸标志桶;沿箭头方向冲刺跑。 练习要点:(1)小步跑时,双手前后摆臂,双脚快速交替。(2)双脚跳时用脚尖着地,摆动双臂带动身体向前。(3)变向跑摸桩时,注意脚步的移动,控制身体重心。 变换练习:可改变绳梯的练习动作,例如侧向小步跑、高抬腿跑等;可改变栏架处的练习动作,例如侧向双脚跳、单脚跳、高抬腿跑等;可改变变向跑的移动方向和路线;可增加每个站的练习数量和练习难度(用高栏架、缩小正方形的面积)等。 参考文献: [1]尹军,袁守龙.身体运动功能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7. [2]尹军.身体运动功能诊断与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尹军,陈亚中.提高学生体质的有效课堂教学法之二:足球运球突破与灵敏性练习方法[J].体育教学,2015,35(02):18-22. [4]W.I.Ljach(1),Z.Witkowski(1).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of Coordination Skills in 11 to 19 Years Old Soccer Players[J].Human Physiology.2010 Vol.36 No.1 P64-71 0362-1197. 注:北京市屬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高水平创新团队计划项目(IDHT20170515),北京市教委科技面上项目(KM201710029002),北京市哲社项目《多维环境下中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模式研究》(16YTB018)资助。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