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辽宁省地名空间特征与旅游利用研究
范文

    韩鑫月

    

    

    

    摘要:地名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能够真实展现某一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文化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以辽宁省3355个自然村地名为研究对象,全面搜集资料、挖掘文化,揭示辽宁省村落地名的基本结构、空间特征、文化特点以及所反映的自然风貌、历史变迁、民族文化等。并对地名文化的旅游价值进行探索分析,提出适应辽宁地名旅游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辽宁地名;空间特征;文化背景;旅游价值;开发对策

    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定社会群体赋予特定地理实体、行政区域的专有名称。但地名并不只是代表某一区域的语言符号,它往往凝聚着这一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它的衍变则能够体现出历史的变化、地理的变迁和多种文化的融合。

    一、辽宁省村落地名的基本结构

    对辽宁省村落地名基本结构的分析,主要内容为研究辽宁省村落地名中专名和通名的组合形式。现代地名主要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专名指某一地理实体的专有特称,通名则是表示某一地名所代表的地理实体的形态、性质、从属关系的规定性的名称。辽宁省村落地名中专名和通名的组合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专名”形式。这一类地名的构成部分只有专名,没有通名。例如:里仁、万兴、幸福、胜利、义和

    (二)“专名+通名”形式。这一类的地名是由地名的专名加上通名组成,在辽宁省最常见,主要出现在三音节的地名中,辽宁省村落地名中主要的通名有“屯(子)”“堡(子)”“沟”“家”等。例如:辽阳窝棚、袁家、耿屯、北阳沟

    (三)“专名+通名+通名”形式。这种地名的词语类型是由一个专名加上两个通名,这是一种以“专名+通名”形式为出发点演化而成的双通名结构形式。例如:朱家沟、刘家坨子、林家屯、王家街

    (四)“通名+专名”形式。这种地名词语构成类型是由通名加专名组成。这种形式在地名中所占比例较小,是较为特殊的地名类型,这种类型的地名较为口语化,通常是在通名后加上表方位的“东”“西”"南"“北”“上”“下”等专名。例如:河东、河西、站前、峪北、庙下

    (五)“通名+通名”形式。这一地名词语类型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通名组合构成,这一形式较为特殊,数量较少,并有通名向专名演化的趋势。例如:河沿、台子沟、湾沟、庙沟

    二、辽宁省村落地名的空间特征

    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语言符号,不同地名的分布往往遵循着相应的规律,通过其中的共性和差异反映出特定地理区域的地理环境、人文氛围。将辽宁省划分为“辽宁中部(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辽东半岛(大连、丹东、营口)”、“辽西走廊(锦州、葫芦岛、盘锦、阜新、朝阳)”三个区域,通过提取分析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辽宁省村落地名的空间特征。

    通过对3355个村落地名提取关键词,总结出16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具体如下:

    通过分析图表可以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为“家”,共860次;第二为“沟”429次;第三为“屯”384次,其他高频关键词包括“堡子”、“山”、“道”、“营子”等。这些关键词作为通名在众多村落中被广泛运用。

    (一)“家”

    “家”在地名中通常指共同生活的亲属和他们居住的地方,通常与姓氏和“堡子”、“屯”等通名相结合,标志着某一姓氏家族在一个区域内形成的聚落,这一类型的地名在辽宁省村落中极为常见,占总数的25.63%。

    由以上图表分析“家”这一词语在辽中地区分布数量最大为350个,在辽西走廊分布最少有244个,辽东半岛居中。从占各个区域地名总数比例的角度来看,辽东半岛地区含有“家”的地名所占比例最大,为33.42%,辽西走廊则最少为19.30%。

    (二)“屯”

    “屯”字的本意是“围起来”等。在地名中也是这个意思,作为通名常与姓氏、方位等专名连用。

    在统计中“屯”在辽宁省地名中占比为11.45%,在辽东半岛的分布数量最多146个,约占当地地名总数的18.34%,这一比例也是相对于其他两个地区最高的,由此可以见屯子在辽东半岛地区是最为常见的,在辽宁中部和辽西走廊的分布基本持平,分别为120个和118个。

    (三)“堡子”

    “堡子”的基本釋义为围有土墙的乡村或城镇。这一类地名在我国东北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常见的结构为“姓氏+家+堡子”,在辽宁的村落地名中占4.83%。

    综合以上图表分析可以发现堡子在辽中地区分布数量最多,有86个,在辽西地区分布最少,仅出现三次,在辽东半岛的地名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为9.17%。

    三、辽宁村落地名的文化特点

    (一)辽宁村落地名与民族迁居。由于受到战争、灾害等原因影响,古代以及近代的中国常常出现民族迁徙的现象,不同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也是主导着语言变化的另一大原因,这种变化在地名上有着尤其明显的体现。辽宁全省有汉、满、蒙、回等多个民族,其中很多村落是由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迁移而形成的。本节主要分析民族变迁融合对辽宁村落地名的影响。

    1.辽宁村落地名与汉族的迁居。自清朝顺治年间开始实行开边移民政策,大批关内人口进入辽宁,使得辽宁地区出现了许多和汉族迁徙相关的地名。例如:八家子:顺治八年,来自山东的一批移民迁往大连开垦荒地,先后有蓝、白、石、金、张、许、佟、穆八家,遂命名为“八家子”。

    2.辽宁村落地名与满族的迁居。在一千年多前辽宁便成为满族的重要生活区域。随着历史的发展,更多的满族人迁徙到这里。今天,满族人民已经遍布辽宁省境内,也形成了很多与满族相关的地名。例如:音得牛录:音得牛录是辽阳灯塔市的一村庄名,1621年,满族家族瓜而佳氏(汉族为关氏)兄弟三户从吉林长白山地区迁居到辽阳地区,将当地命名为关三家子,之后陆续有那、关、富等姓氏迁入,组成了规模更大的村落,为牛录额真(八旗政权下的一个政权组织),领导这个牛录的地方官名为关音得,1625年地方官关音得去世后,当地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村庄的名字改为了音得牛录。

    (二)辽宁村落地名与辽宁人的社会心理。事物的名字中往往承载着人们内心的向往,人名是如此,地名更是如此,在命名地名时,社会共有的心理常常会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人们一般会偏爱寓意美好的字眼,忽视规避那些不吉利雅致的字词。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是众多劳动人民不变的夙愿,这样的愿景在众多村落的地名中也有着明显的体现。

    1.辽宁村落地名与辽宁人民求吉求财的社会心理。在辽宁众多的村落地名中,有很大一部分中都带有“吉”、“福”、“兴”、“乐”、等代表着吉祥美好的字眼。例如:幸福:希望当地人们生活美好如意。福宁屯:希望村子永远安宁,人们生活幸福。

    2.辽宁村落地名与辽宁人民避俗求雅的社会心理。地名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审美与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样便使得那些原本并不文雅的地名逐步被淘汰或者更换。例如:古树子:原名“孤树子”,因为“孤”字会给人凄凉孤独的感觉,所以改名为“古树子”。

    四、辽宁村落地名的旅游价值及开发探析

    地名所蕴含的文化可以为旅游者带来多维的视角从而加深对旅游目的地的了解,更加真切的体验异质文化。这种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恰好适应了当前人们旅游心理的变化,即从传统的观光娱乐游到情感、精神的体验游。地名文化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窗口,是旅游目的地带给游客的第一印象和触动,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一)辽宁村落地名的旅游价值分析

    1.地名的历史体验价值。古往今来,大部分地名的形成或是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或是为纪念重大历史事件,或是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因此,许多地名成为了记录历史变迁的重要工具。比如辽阳一村落名为尖台子,相传唐贞观年间,大将薛礼受唐太宗派遣征东,因当时天降大雨,道路十分泥泞,便在村西一土台子周围歇兵。传说将士们靴中的泥土将原本的土台子堆积得又高又尖,此后便将此村命名为“尖台子”。

    2.地名的地方和民族体验价值。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一个重要动机是对异质文化的探索,而地名则是某一地方文化的浓缩和象征。透过地名这一镜像可以阅读到独特的地域和民族文化。例如阜新地处辽西边地,在古代先后有东胡、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族居住,这些民族政权留下的古城遗址为后世的地名命名提供了诸多依据,如“小土城子”;少数民族留下的历史建筑遗迹也成为当地地名的重要来源,如“半截塔”等。

    3.地名的旅游趣味价值。诸多地名常与野史典故、神话传说息息相关,为静态的旅游資源带来情感和灵气。比如辽宁本溪五女山,远古时名为兀刺山,相传有姐妹五人,精通文武,深受百姓尊敬。一次,浑江之中出现一条恶龙,兴风作浪,导致洪水肆虐,百姓深受其害。五姐妹与恶龙大战,最终同归于尽。百姓们为了纪念五姐妹的大义之举,在山上修建一座五女坟和五女庙,兀刺山也被改名为五女山。

    (二)辽宁村落地名的旅游开发对策

    对于旅游者而言,在旅游过程中对于异质文化的体验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诉求,地名作为一个地域众多文化的浓缩和代表,因为存在普遍性而经常被忽视,蕴涵在其中的文化魅力因此不到宣传和弘扬。如果对地名文化进行挖掘,充分合理地发挥其旅游价值,不仅可以丰富旅游资源,当地的地名文化也可以得到传承和保护。

    1.发掘地名的文化旅游价值。想要利用地名的旅游价值就必须对地名文化进行深度发掘,相关部门应该组织人员深入到地区中,展开调研考察,汇集梳理当地的地名文化,了解地名形成的历史渊源。将获得的资源编辑印刷成旅游宣传手册,向旅游者发放,并围绕地名文化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

    2.地名文化与餐饮美食结合利用。“食”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在游客的旅游活动过程中至关重要。将地名文化要素融入到旅游地的饮食文化中则可以起宣扬地名文化和增强饮食文化地域特色的双向作用。从菜名的角度出发,我国有众多独具地域特色的菜系,如潮州冻肉、黄山炖鸽等,若与地名分离,这些菜系便会失去地域特色。因此我们可以将原有的辽菜或新兴菜肴的命名与辽宁的地名文化相结合,突出地域特色。

    3.地名文化与旅游纪念品开发相结合。旅游纪念品是地域文化特色展现的重要载体,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中,如何利用地名文化的旅游价值至关重要。经过多年的开发,辽宁省已经形成很多富有特色和一定知名度的旅游纪念品,但不乏还有很多旅游纪念品没有名字或者名字过于简单。在旅游纪念品的命名中融入地名要素则可以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增强旅游纪念品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花露,张洁玉[J].地名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开发浅析,2009,(11):99-101.

    [2]赵振宇.地名与旅游[J].商场现代化,2007,(518):203.

    [3]文鹏陵,晓畅.旅游地名的功能分析[J].中国地名,1999,(4):14- 15.

    [4]郭青霞,陈文.武汉地名文化资源旅游价值的发掘利用[J].湖北大学学报,2006,(5):583- 58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