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老乞大》、《朴通事》对现代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
范文 | 《老乞大》、《朴通事》是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准音编写的专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手册,成书后被看作最权威的汉语教科书。后来,为适应不同时代朝鲜人学习汉语的需要而多次修订。[1]《老乞大》一书讲几个高丽商人与一个姓王的中国商人一块去北京做买卖的全过程,采用会话体编写而成,内容围绕经商活动展开,涉及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介绍汉语学习情况、住宿、讲亲戚称谓、讲命案、讲风俗习惯”等话题。《朴通事》的内容更为广泛,以春天三十位朋友在一个名园里举行赏花宴会开头,以两位中国文人拜会高丽秀才、秀才讲述高丽开国过程并赠送土宜结束,中间穿插了大量的日常生活场景,甚至包括吵架骂人、求爱调情的段落和状纸、书信的范文,可见编者考虑之周到。[2]郭作飞指出《老乞大》、《朴通事》是现今所能看到的古代朝鲜半岛最早的汉语教科书,可能也是现存最早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口语教材。[3]《老乞大》和《朴通事》是姊妹篇,前者适合初学者,后者适合中高级。它们鲜明的特点对现代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影响深远: 一、词汇方面 汉语词汇独特的特点,使它成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老乞大》和《朴通事》在处理汉语词汇教学这一问题上给予我们启示良多: (一)利用“义类”扩大词汇量 张和生教授指出:“我们把意义类别相同或者相近的词汇集中在一起,它们就形成了义类,比如表示水果的词汇,表示体育运动的词汇等等。”[4] 《老乞大》对词汇义类的处理有其独特性,例如书中众人吃饭时的一段对话: “咱们点看这果子菜蔬整齐麽不整齐,这藕菜、黄瓜、茄子、生姜、韭、蒜、萝卜、冬瓜、葫芦、解字、蔓靑、赤根、海带。这按酒,煎鱼、羊双肠、头、蹄、肚儿、睛、脆骨、耳朵。这果子,枣儿、干柿、核桃、干葡萄、龙眼、荔枝、杏子、西瓜、甜瓜……” 这段话构建了蔬菜、肉食、水果这三个语义场,合起来则构成食物这个大的语义场。讲到亲戚称谓、马匹、家具、布匹等时也通常是如此处理,这样集中学习扩大了词汇量,又便于掌握和运用。[5]因此,在处理名词的时候可以借鉴这一做法:把语义上相关联的词语通过一个场景放在一起学习效果更好。学生在练习句式时,有更多的材料来完成替换练习,同时巩固学生对句式和词汇的掌握。 再如量词的处理,《老乞大》中另外一段对话: “我引着恁买些零碎行货:红缨一百斤 烧珠儿五百串 玛瑙珠儿一百串 琥珀珠儿一百串 玉珠儿一百串 香串珠儿一百串 ……” 在学生对量词有基础认识之后,让量词集中出现,使学习者对汉语量词在比较、辨别中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不过,在借鉴扩大词汇量的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课文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二)所选词汇要坚持与时俱进 《老乞大》和《朴通事》被持续使用了元、明、清三个朝代,一直在不断修订。曾昭聪教授认为:“朝鲜时代政府组织编写的《老乞大》教材的修订基本上是紧随着汉语的实际变化情况的,并且有可能请中国人审定过。与时俱进,这是语言教材编写应有的态度。”[6] 在口语与时俱进,新词新语层出不穷的今天,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教材也应该定期重新修订。 二、教材内容方面 (一)口语会话体 《老乞大》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由108则会话组成,每则会话涉及一个话题,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朴通事》分上、中、下三卷,全书采用对话或一个人叙述的方式,涉及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7]它们都运用当时的口语词汇,内容涉及商业活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普通百姓常用的称谓,如父母叔伯、兄弟姐妹;有商旅用词,如赶路投宿、盘缠银两;有日常生活用词,如柴米油盐、瓜果菜蔬;有医疗用语,如看病把脉、针灸拔罐;也有不少粗话和骂人的话,如“那厮”“驴养下来的”“狗骨头”等。[8]教材内容涵盖面之广可见一般,现代的对外汉语教材也需扩大内容涵盖面,并且要贴近日常生活,对话自然、真实。 两本教材里除了大量运用口语词汇外,还较多地采用了口语表达方式,例如:“你如今那里去”、“有什么勾当”、“讨一杯酒来喝”等。此外,教材中还多处出现俗语和谚语,如“马不食夜草不肥,人不得横财不富”、“一夜夫妻百夜恩”、“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等。《朴通事》更是采用了每节一个故事,最后一句俗语作总结的叙述模式。这些语言特色一方面加强了课文的口语色彩,有利于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外国学生感知中国文化。 (二)场景连续,模拟语境真实且具有趣味性 《老乞大》在课文中设计了几个主要人物。四个来自朝鲜的商人,一个来自辽阳的王姓商人。他们在去往北京的路上相遇,一起赶路、投宿、铡草喂马,一路上谈论物价、生意、家庭生活、两国风俗。即便同是投宿,教材中也设计了不同的情景。《朴通事》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和故事,但设计了春游、出差、治病、购物、讨债、洗澡等多个场景。如春游一节,时间是“春二三月好时节”,地点是“有名的花园”,人物是张三李四等“几个好弟兄”,事件是“各出一百个铜钱”“做一个赏花筵席”。课文里设置了他们如何凑钱、如何分工采买酒肉、如何摆桌设宴、如何饮酒作乐等情节。人物的对话既符合人物身份,又符合特定的交际场合,为教学中的模拟交际训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9] 创作模拟交际的语言环境时,要包括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要务必贴近生活,力求真实。《老乞大》和《朴通事》甚至给笔者一种长篇生活连续剧的感觉,一个个小故事串联在一起,每个新的故事都会有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事件和新人物出现,也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的词汇和新的句式。而且,主角形象充实,内涵丰富,会话参与者的文化、语言、思想意识、风土习惯也都充分展现出来。对话内容方面,家长里短、小道消息、悄悄话都可以成为书中的话题,更是增添了实用性和趣味性。 (三)循序渐进 两本教材在编写结构上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特点。词汇和句式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安排。由简单的寒暄、问候,到对行为处世、人生意义的看法,教材的难度逐渐加大,体现了一个阶梯式的学习过程。前半段一问一答式的形式多,句子的结构也较简单,后半段则明显地增加了大量的陈述句,尤其是复句。[10] 现代的对外汉语教材编排,词汇、知识点的难易分布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规律地分布。 三、恰当处理中外文化关系方面 《老乞大》、《朴通事》两部教材十分重视文化因素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大量介绍中国文化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将两种文化进行对比。课文里讲到“打水”这一话题时说,中国的井深,是砖砌的,男人打水,高丽井浅,是石头垒的,男子汉不打水,都是妇人打水。[11]再如:“我高丽人不惯吃湿面,咱们吃干的如何?”简单一句话就展现了两国不同的饮食习惯。 通过简短的自述或对话表现文化差异,把抽象的文化化为生动的语言,让文化差异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非常值得学习。 四、教材修订方面 《老乞大》和《朴通事》作为汉语教材在朝鲜被使用了很长时间,期间经历过多次修订。关辛秋认为重刊不应该是简单的重新誊写,而应是将原教材中一些经过历史变化了的内容或已经变化了的表述修改成当时通行的说法。[12] 他认为蒙语本修改、重刊的方法是先来北京找蒙古人重新确认。并向母语人逐句核准修订《老乞大》。这看起来是最笨的办法,但也是最踏实的办法。并呼吁现在编写、修订教材时,也应该像《老乞大》的重刊者一样严谨。 不但在修订过程中要去实际考察,力求贴近现实,就是在编写过程中,也要保证词汇、句式、思想的时效性,力求一段时间之后再根据现实变化情况进行重新修订。现在是个日新月异、变化神速的信息化时代,更应该注意教材重新修订的重要性。 《老乞大》和《朴通事》这两本教材不但为专家、学者研究元、明、清三个朝代我国的语言、历史、文化、文学、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史实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也为我国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不断挖掘,汲取营养,借以滋润现代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实现不断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5]赵现琦.《老乞大》和《朴通事》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特色[J].现代语文,2009,(02). [2]曾昭聪,《老乞大》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语言研究综述[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 [3]郭作飞,《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简评[J].世界汉语教学,2005,(4). [4]]张和生,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要素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曾昭聪,《老乞大》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语言研究综述[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 [7]赵现琦.《老乞大》和《朴通事》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特色[J].现代语文,2009,(2). [8]程相文.《老乞大》和《朴通事》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发展史上的地位[J].汉语学习,2001,(4). [9][11]程相文.《老乞大》和《朴通事》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发展史上的地位[J].汉语学习,2001,(4). [10]于涛,解读古代汉语口语课本——《老乞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9). [12]关辛秋,元以来一部多个语种版本的第二语言教材——三种文本《老乞大》教材编写特点分析[J].汉语学习,2004,(6). 参考文献: [1]汪维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续编(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1. (樊瑞凯 ?厦门大学 ?3610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