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阅读理论研究现状述评 |
范文 | 【摘要】阅读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在古今中外,语文阅读理论的发展源远流长。论文对中西方语文阅读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在特征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以期读者对语文阅读理论研究现状有一个总体宏观的把握。 【关键词】语文阅读;作品;读者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古代,有关阅读的论述可谓举不胜举,如“学而时习”“由博返约”“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读书古训,仍深刻影响我们的阅读实践;也出现了一大批对阅读有着深切体会的能人志士,他们对阅读的独特见解和经验总结,至今仍熠熠生辉,如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读书法”、朱熹的“熟读精思阅读法”等。但这些论述大多散见在一些文学、历史、哲学等古籍中,专门系统地阐述阅读理论的文章和著作则尤为少见。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言:“我们国家正视阅读的传统虽然是悠久深厚的,可是对它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科学的研究,得出可供实施和推广的成果,我们还是走得慢了一些。”[1]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写作学的兴起,以曾祥芹、韩雪屏教授为首的一批研究者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并有组织、有意识地将阅读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1982年,韩雪屏、张春林等人在《语文教学通讯》发表了题为《应当建立一门阅读学》的文章,明确提出了“阅读学”这一名称,倡导在我国进行“阅读学”的全面深入研究。随后有关“阅读学”研究的著作如雨后春笋,1987年,高瑞卿出版《阅读学概论》;1991年,胡继武出版《现代阅读学》;1992年,曾祥芹、韩雪屏主编中国第一套《阅读学丛书》出版,该套丛书包括《阅读学原理》《阅读技法系统》《文本阅读法》《国外阅读研究》等五种,“集中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阅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作出了有突出性的理论探索,为90年代建设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阅读学开辟了道路。”[2]此后,1992年洪材章出版《阅读学》;1996年黄葵、俞君出版《阅读学基础》;1998年韩雪屏出版《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1999年王继出版《现代阅读学教程》,曾祥芹出版《阅读学新论》等著作。这些著作不仅对阅读学的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阅读原理和技巧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初步建构了当代中国独具特色的“作品客体论”“读者主体论”“阅读三本论”“阅读文化论”等阅读理论体系[1],为中国阅读理论的深入拓展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学理上分析,阅读学可分为阅读原理学、阅读技术学和阅读训练学。韩雪屏在其著作《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中将阅读理论细分为“阅读原理论”“阅读技术论”“阅读教学论”和“阅读工具论”等四个阐释维度[1]。阅读教学理论作为阅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当代中国阅读教学理论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李保初的著作《阅读教学浅论》、刘守立的著作《阅读教学论》和王松泉的著作《阅读教育学》。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阅读教育理论研究主要任务是结合中国阅读教育的实际,积极吸取西方的艺术生存理论、接受美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理论精华,努力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阅读教学理论。 与中国阅读理论研究相比,国外对于阅读理论研究更加具有系统性、规模性和理论性。国外对阅读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从“自下而上”的文本研究、“自上而下”的读者研究和“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研究等三个维度来展开的。文艺理论界将“自下而上”的文本阅读研究理论称为“文本中心论”。以美国语言学家布鲁菲尔德和弗赖斯为代表的文本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文本是一个“自足意义”实体,自读物的信息优先于读者对读物内容的期望,读者的阅读过程其实是一个解码、编码、转换、意义生成的过程,“阅读是从部分到整体、从表层到深层、从外部到内部的;读者被认定为是从左至右、从字母到单词、从单词到较大的语法单位,逐步从本文中换回作者的意义。”[3]“文本中心论”阅读理论甚至认为:“在本质上,阅读是把书面符号转换成大致对应的口语的过程,即认为书面语言从属于口语。一旦书面符号被解码,读者只须运用已有的口语技能便能理解读物。”[4]“自上而下”的读者阅读研究理论则认为,读者阅读的过程不是一个纯粹对阅读文本的解码、编码、转换、意义生成的过程,读者在阅读前或阅读中都是带着某种“意义期待”来阅读文本的。这种阅读理论“强调读者已掌握知识与技能在理解中的作用”,认为“阅读是一种主动在读物中寻找意义的思考过程,阅读是有目的性、选择性和预见性的。”[4]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阅读理论全面吸取了文本阅读理论和读者阅读理论的研究成果,并意识到了二者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充分认识到了在阅读过程中阅读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该理论认为:“阅读既是一个知觉过程,也同时是一个认知过程”[4]“成功的阅读需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信息处理技巧之间的平衡的相互作用”。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阅读理论克服了将人类阅读行为引入“作品中心论”或“读者中心论”的理论弊端,指出阅读理论既要注重阅读文本的研究,又要注重文本接受主体的研究,为深化和拓展现代阅读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2]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M].序言.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3]林秋云.国外阅读研究述评[J].福州大学学报,1998(4). [4]刘天伦.国外阅读理论模式述评[J].江西大学学报,1992(l). 作者简介:唐骋帆,女,1980年生,湖南蓝山人,馆员,硕士,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编辑:刘 影)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