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照本宣科到挖掘拓展 |
范文 | 赵天顺 【摘要】教学中我们应时刻树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完善教材的意识,要克服对教材、教参、考研员及专家的依赖,实事求是,勇于思考,勇于创新。把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学会探究、验证、思考,成为实践的研究者、探索者。 【关键词】教材;教育模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经过几年的接触,感觉到对于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接受能力较快、发散思维较强的高中生来说,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就必须深刻挖掘教材,并努力去学习掌握与课本相关的知识,无限增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这样才能应付那几十个聪明的小脑瓜。所以我迫切地感觉到,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仅仅教教材是绝对不够的,要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反思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包括实验班的教学,不禁有些羞愧难当,我不正是在“教教材”吗?每节课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一来,也就谈不上语文能力的培养,教材让教什么就教什么,让教多少就教多少,整天紧赶慢赶地赶教材,来不及也没有心思顾及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到底怎么样了,教学的随意性很大,课堂教学的语文本色模糊,教学效果也大大降低。再看看学生,除了会像机器一样做些阅读训练题外,视野狭窄,读不得法,写不中矩,表达干干巴巴,疙疙瘩瘩,甚至语无伦次,情理不通。说句实在话,这已绝非什么个别现象了。现在,批阅学生的语文试卷真成了绝对的苦差事,有时真得是在硬着头皮去批阅,其语言表达,尤其是阐述题和作文,简直惨不忍睹,相信有这种感觉的老师不会是少数。这样的糟糕局面恐怕该与只教教材而忽视语文能力培养,“让学生动起来”这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落实严重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在教材挖掘与知识拓展上做得不够,把学生培养成只会答题,并且还答不太好的机器,让我觉得我一直是在误人子弟!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自己所受的教育为传统的教育模式,缺乏创新,思维已经形成定式,以前老师这样教我们的,那么我也这样教给自己的学生,这样形成恶性循环,始终围绕着“教材”这一亩三分地转,不知施加新肥,添加新品种,那么自己所管的这片园子只能是在贫瘠中走向荒芜。 第二,大学时关于新课程方面的理论接触比较少,虽然也开设教法课,但关于新课程的知识讲解并不多,当然,那时新课改还没有大面铺开施行;另外,自己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因此,在图书馆中对这方面的知识涉猎较少,导致“书到用时方恨少”,更谈不上有什么实践了。 第三,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面对角色的调整,由一个学生转变为教师,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适应,去改变,加之班主任工作繁忙,每天要处理学生中发生的各种繁杂事务,所以在学习新课标、新课程、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上并没有下过太大的功夫,导致教学方法依然陈旧,教学理念依然落后。 而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有着本质的区别。“教教材”应该是依据教学大纲,忠实地传授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其特点是对教材内容做细致地梳理,到位地传授,尽可能做到“滴水不漏”,教材的观点就是权威,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虽然我们在教学中讲究启发、探究,也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但紧紧围绕的却是教材这个中心,如果学生与教材观点不一致,那么只能以教材的观点为标准,以教材的文字表述为依据,这虽然做到了忠实于教材,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限制了学生的视野,阻碍了教师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因而也局限了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 而“用教材教”,是依据课标,借助教材的学习素材,忠实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的三维发展目标的教学行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只是一种载体,并不是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全部掌握,教材也不能成了高考命题的唯一依据。 那么我们怎样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呢? 为了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实质性转变,我觉得应该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另一个是怎么教。 一、教什么 “用教材教”要求教师不能做课本的奴隶,不能因课本而束手束脚,而是把课本作为引子,在课堂上注重知识的拓展迁移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可以说,站在新的课程目标的高度,教函数就不再是公式和曲线,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变量的思想;研究历史就不再仅仅是年代和事件,重要的是打开学生以古鉴今的视野;教语文就更不应该是简单的字词句段,而是要担负起传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及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的责任。比如学习诸子散文,除了传授基本的文言知识外,更要渗透诸子的思想,特别是儒家的积极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这样更能将学生塑造为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总之,用教材教,教的是知识,训练的是技能,培养的是品行。 二、怎么教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的要求,也与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相吻合。但在改变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盲目、草率,而形式主义更是要不得。我们要明确改变教学方法的目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只有目的明确,方向才正确,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才真正地落到了实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只是自欺欺人的把戏罢了,热闹浮华的教学形式往往难以掩盖内容的苍白。不一定教学形式改变了就是素质教育,课改改的是精神、理念、态度,而不是形式! 在教学中我应时刻树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完善教材的意识,要克服对教材、教参、考研员及专家的依赖,实事求是,勇于思考,勇于创新。把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学会探究、验证、思考,成为实践的研究者、探索者。这样,教师就不再是普通的“教书匠”,而是步入实践研究者的行列,从而把学生培养为有健全人格,有正确人生观,具备一定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