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龚琳娜“新艺术音乐”中的传统音乐元素
范文

    代宏

    [摘? ? 要]近年来龚琳娜在网络、娱乐媒体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她在中西文化理念的冲突中寻音问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走向及其国际化的路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她提出的“中国新艺术音乐”由声乐演唱、器乐演奏与词曲创作三个部分组成,蕴含了丰富的传统音乐元素和民族智慧。

    [关键词]龚琳娜;“新艺术音乐”;多元风格

    龚琳娜是一位令人瞩目的歌唱家,近年来在网络、娱乐媒体中有广泛的影响,被誉为“真正的艺术家”“灵魂歌者”。她在中西文化理念的冲突中寻音问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走向及其国际化的反思引起较大的关注。“中国新艺术音乐”(以下简称“新艺术音乐”)是龚琳娜和丈夫老锣①共同提出的一种基于中国民族音乐与古典诗词,运用西方作曲思维和技法创作和编配的全新的艺术化音乐,由声乐演唱、器乐演奏与词曲创作三个互相支撑的部分组成,其宗旨是开创中国音乐之新风,发展中国歌曲之演唱,艺术化地呈现并传递源自歌者灵魂的真实声音,让世界感受、接受并享受中国音乐之美。本文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结合龚琳娜的艺术经历及艺术观念,对新艺术音乐中的传统音乐元素进行探讨。

    一、新艺术音乐对传统音乐的吸收

    (一)对民间音乐的博采众长

    作为中国新艺术音乐的创始人,龚琳娜首先从演唱本身的呈现方式出发,探寻中国民族声乐的新艺术之路。她认为,中国有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在我国民歌、说唱、戏曲音乐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多元音乐演唱技巧,特别是戏曲音乐,以声音表现心灵,其丰富的唱腔技巧、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民族风格把声腔的美与文辞的美结合在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拨动人们的心弦,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艺术精华,显示了我国民间音乐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自与老锣相遇以来,她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民族声乐应何处去?带着这一疑问,受中国戏曲音乐的影响,她开始研究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各种声腔演唱技巧。

    从演唱技巧来说,新艺术音乐不仅是对中国民歌、戏曲等中国传统演唱方法的全面吸收,同时也借鉴流行、摇滚音乐的唱法,形成多种演唱方法的混合,这离不开老锣对中国音乐特性旋律、韵味、音色的大胆创新。作品常常借鉴民歌、戏曲、曲艺的唱法,又有类似美声、歌剧咏叹调的声腔,并与蓝调、爵士、电音、摇滚音乐等流行元素糅合,展现了多变的演唱风格。龚琳娜在《忐忑》中演绎的复杂演唱技巧,连歌后王菲都自叹弗如。《忐忑》以戏曲锣鼓经为唱词,融合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种音色,在极其快速的节奏中不断变换,突出五声音阶的重叠和中国传统声乐技巧的夸张变形。不仅充分展现了戏曲的声腔之美,对戏曲音乐的伴奏形式也作了多层面的探讨。戏曲锣鼓经作为主体节奏型是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戏曲音乐特色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忐忑》由简到繁的润腔过程不仅是对戏曲声腔的描摹,也是对戏曲伴奏音乐的声腔化展现,表现了龚琳娜对戏曲唱腔娴熟自如的掌控能力。龚琳娜自言在演唱《忐忑》时每一次都是即兴演唱的,每一次的唱词也不尽相同①。这或许正切中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神韵——腔,众所周知,戏曲音乐中的“腔”尤其具有摇曳生姿、无限变化可能的特点,从声音形态到伴奏乐器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忐忑》可谓从唱腔实践方面对我国传统音乐中“腔”的神韵作了生动的演绎。当然,《忐忑》也综合了我国民歌的原生态唱法,大量衬词在我国各民族民歌中尤其是少数民族民歌中十分常见。王菲演唱版古诗词歌曲《明月几时有》词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歌词错落有致,旋律平稳,该曲经老锣改编后,摇身一变成为“中式摇滚”。摇滚版《但愿人长久》前奏用古筝演奏,尽显古典传统的东方风味,加入的鼓点节奏配合旋律中引入的秦腔黑脸唱腔,则豪气十足,体现了中国民族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

    新艺术音乐还表现了对民族器乐音色的拓展,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融入现代音乐之中,通过乐队的即兴伴奏实现主流与边缘、东方与西方的相互融合。古筝、扬琴、箫、笙是其作品中常见的几件伴奏乐器,述说不变的中国主题。《忐忑》中用笙、笛、扬琴、大提琴构成一个类似小型室内乐形式来展现民族乐器的神采。知名音乐人陈小奇认为,龚琳娜在《忐忑》中为传统音乐赋予了新时代的时尚元素,这一创新是值得鼓励的,这一创新无疑包含了对民族器乐音色的创新。《自由鸟》是龚琳娜2011年发行的专辑,展现了她采风学习各地民间音乐的特色唱法,中间小段的花腔描摹大自然中的鸟鸣,伴奏以扬琴、古筝的琶音贯穿始终,表现自然万物的和谐一体,而加入的架子鼓、电子音乐则透露出浓郁的现代气息。

    (二)对文人音乐的重新阐释

    在推广新艺术音乐的过程中,对文人音乐的重新阐释成为龔琳娜的一个重要探索领域。文人音乐作为中国经典传统文化的代表,成为她追寻中国当代声音的重要内容。她将文人音乐中的古琴音乐、诗词音乐与民族器乐结合起来,对其重新进行解读和阐释。她专门设立了以中国古诗词音乐为主题的内容,旨在激活古典诗词的神韵,使其焕发神采。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在中国音乐史上,诗与歌一直密不可分,古典诗词蕴含了一种感发生命的力量,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心灵智慧与品格修养。中国传统的韵文从古乐府、唐诗、唐五代的词、元杂剧以至明清小说,凭借声腔的魅力和优美的文字来诵读。这些古典诗词很多都沿袭了中国古老的词牌和曲牌,在当时都是可以和乐而歌的,然而只有极少数的曲谱被记录、保存下来,即使流传下来,有的也至今未能破译。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认为,中国的文学太发达了,没有给音乐太多的空间,不是说中国没有好的音乐,而是中国文学的发展超越了音乐的发展。汉族各地方的戏曲发展得就很好,但是中国的音乐却没有得到好的发展,因为文字太强了②。可见,在当代这种信息时代,要重建、重现我国文人音乐的风采,该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毅力。在龚琳娜接连推出的专辑如《静夜思》(2007)、《弦歌清韵》(2009)、《夜雪》(2010)、《唐宋东西》(2015)中,单从专辑名就可看出她对古典音乐的向往。尤其《唐宋东西》通过借鉴西方音乐的表现手法,将中国唐宋诗词入乐,将古典诗词音乐与现代手法结合,作品采用流行电子音乐的制作方式,用以凸显中国诗词音乐生动的“气”“韵”。老锣以一种局外人的眼光来领略中国音乐独特的美,他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重新谱曲,将其清新隽永的意境融汇于创作之中,他希望这些作品能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那样,能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意味,使中国古老的诗词音乐焕发出时代风采,为更多现代人所喜爱。

    这些诗词音乐往往突出文人吟诵的特点,为了面向大众,龚琳娜将中国诗词与摇滚音乐元素、中国戏曲唱腔艺术相结合。神话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1999年,龚琳娜以《斑竹泪》①获“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专业组银奖,老锣创作的《山鬼》题材延续了《斑竹泪》的神话色彩。《山鬼》为屈原的名篇,老锣通过吟诵的方式,借鉴戏曲唱腔来剖析其中的语言文化韵味,并通过笛箫,扬琴、中胡、笙等民族乐器,辅以手风琴、大提琴等西方乐器来丰富乐队的中低音区的音色,凸显文人音乐的人文内涵和时代特色。

    在我们多年的“非遗”保护运动中,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各品类中,保护民间音乐的呼声比较高,对文人音乐的保护显得曲高和寡。从全国各地入选“非遗”的名录来看,文人音乐入选的比例明显偏少。文人音乐以其鲜明的艺术特点和深远意境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独树一帜,尤其古琴音乐,作为第一批入选联合国的“非遗”名录,是中国文人精神的象征。老锣1993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曾随古琴家龚一学习古琴,2013年创作的《法海你不懂爱》模仿了古琴和戏曲音乐的特点,充分运用了古琴中的延长音、缓慢节奏和琴歌中的音调语韵特点,该作品虽然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他在文人音乐的现代转换方面作出了一些探索。

    新艺术音乐中以古代诗词和中国民歌为素材重新演绎的作品包括《将进酒》《静夜思》《如梦令》《丢丢铜》《走西口》等,生动地描摹人们的精神世界,抒发人们内心真实的情感。其中不乏反映现代人迷茫、焦虑等精神状态的作品,或以幽默的曲调、通俗易懂的歌词劝告世人相互理解和沟通,如《法海你不懂爱》;或借古典诗词抒发淡泊名利、笑对人生的达观心情,如《爱之歌》以李清照的四首宋词词牌分别对应四季,用四个乐章吟唱女性心中的爱。龚琳娜推出的这些古诗词吟唱,可较多见到传统曲艺和戏曲的腔韵,表现出传统音乐的和声色彩和“倚乐行腔”的表现力。

    老锣用中国传统五声音阶来诠释音乐,追寻中国古诗词的意境。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人音乐现代意义的开掘与弘扬,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的再阐释,将民族性、现代性与音乐个性融合,使新艺术作品既植根中国音乐的精髓又富于朝气蓬勃的创新意味,既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又充满了人文关怀。

    (三)多元风格中的传统音乐内涵

    多元音乐风格是新艺术音乐作品的重要表现形式,龚琳娜将音乐融入生活之中,唱法多元而又富于个性,但其中的传统音乐内涵是显而易见的。早在2006年,“《走生命的路》龚琳娜现代作品音乐会”在演出曲目(如《山中问答》《静夜思》《庭院深深》)风格上就体现了对艺术性和文人气息和中国风格的追寻。2013年,《法海你不懂爱》《金箍棒》《但愿人长久》等作品将传统艺术和西方思维结合,将民族音乐和西洋流行音乐融合。《静夜思》中有纯粹的民族唱法,又采用了多种西洋音乐技法用以表现李白诗词的古典韵味,其作品的底色依然是传统音乐风格的。

    《相思染》取意姜白石的词,是一首中国民族音乐和葡萄牙民族音乐相结合的歌曲,是老锣专门为著名葡萄牙法朵②歌手伊莎贝拉·诺龙拉、葡萄牙吉他演奏家安东尼奥·齐诺和乐队的乐手创作的。作品用三件乐器、两个人声演绎五重奏的效果,融和了中葡两国的音乐元素,以凄婉和富于变幻的曲调渲染相思的愁绪。歌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由龚琳娜用中文演唱;第二部分由伊莎贝拉·诺龙拉用葡萄牙语填词演唱;第三部分由二人用衬词演唱。葡萄牙吉他是葡萄牙特有的傳统乐器,专为法朵伴奏,笙作为中国传统乐器贯穿其中。作品体现了龚琳娜和老锣的一贯艺术追求,即作品在中西合璧的艺术手法中依然表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和显而易见的中国元素,这或许正是他们寻找的“中国的声音”。

    二、新艺术音乐与传统音乐的推广

    (一)“声音行动”

    新艺术音乐通过主办多种形式的中小型音乐会来加以推广。2002年,龚琳娜开始与老锣合作,其间他们不仅体会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也清楚地感受到了音乐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促使龚琳娜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民歌。2010年,秉承寻根、突破、创新的思路,龚琳娜发起音乐公益项目“声音行动”,在汲取中国传统音乐营养的同时展开了对传统声乐演唱方法和声音表达方式的探索。“声音行动”作为一个音乐教育项目,旨在传播独具中国特色的发音、唱法及音乐理念,让中国声音传递下去。为此,她在多个城市举办讲唱会、古典诗词沙龙,利用一切渠道来推介新艺术音乐理念、教育理念。她希望通过“声音行动”这样一种形式,走进学校,让全国的中小学生从小接受母语音乐教育,应该运用民族语言来歌唱,同时她还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等。她推出的“声音行动——古诗词音乐讲座”去全国各地频繁巡讲,她希望借此激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让人们从中感受到古典诗词的美好。《龚琳娜唱24节气歌》精选了老锣作曲的24首古诗词,这些古诗词音乐旋律风格多变,每一首都自成一格,彼此之间相互衬托。2017年,龚琳娜登上了《天籁之声》的舞台,用吟诵的形式,近乎写意的手法强调了中国音乐的旋律之美。2018年10月19日,龚琳娜在星海音乐学院举行了“中国音乐之美”唱谈会,就如何拓展思维,发掘中国音乐的精髓;不仅要唱,还要与所有人分享歌声;如何能够理解作品,唱出其中的情感;如何在歌声中使灵魂得以释放,激发听众等问题与星海音乐学院的师生进行了现场交流。会后,龚琳娜勉励同学们把广东的潮州歌谣、客家歌谣唱好,并调皮地对学生说:“下次我回来检查。”当晚笔者熟悉的一位学生在微信朋友圈晒出和龚琳娜的合影,并写道“跟龚老师有单独合影的我走上人生巅峰”。另一位大三的学生感慨:“以前初中、高中听龚琳娜老师的神曲《忐忑》,那时候没想到能在现场听到。虽然自己是搞理论的,但真的是激动万分,堪比追星。棒的艺术家,实则理论和实践都离不开。龚琳娜老师的唱谈会着实道出了中国音乐之美,中国音乐有其根源可寻,无需处处盲目模仿欧美。”可见“声音行动”在高校的巡讲中,正在悄悄点燃年轻人心中的中国音乐梦想。虽然现在还只是一颗颗稚嫩的小苗,但只要坚持不懈,笔者相信它一定会成长壮大,中国音乐充满希望的春天一定会来到。

    (二)田野采风

    2002年,龚琳娜开始独自下乡采集民歌,同年赴欧洲学习世界民族音乐。这一年她在浙江参加“南北民歌大擂台”时,著名歌唱家王昆对她说:“你要附身于歌,或者歌附于你的体。”木卡姆研究专家周吉则告诫她不要“千人一声”,要“一人千声”。10年之后,龚琳娜在贵州成立“大本嗓合唱团”,试图用独特的训练方法打破中国民族声乐“千人一声”的局面。为了寻找既有民族特征,又可能在世界传播的声音,回国后龚琳娜先后到贵州台江、浙江台州、福建漳州、陕北等地学习民歌、戏曲等不同的声音形态,寻找不同声音背后的故事,为此多年奔走在田野之中。她深入考察中国传统音乐的不同品种,专程到江浙一带学习昆曲、越剧、黄梅戏、评弹,到东南沿海研习芗剧(歌仔戏)中的《丢丢铜》《卖药调》《七字调》等,到北方考察京剧、评剧、豫剧,到大西北学习信天游、秦腔。她关注各地民间音乐的演唱技巧,希望自己能像民间歌唱家那样凭借真实的音乐来打动听众。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既承载着方法和技艺,也承载着历史和传统、理念和精神,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龚琳娜的家乡贵州是少数民族音乐的天然蕴藏地,民间音乐构成了这一地域民间音乐文化的生动画面。少数民族聚居区相对封闭的居住环境使其音乐保留了古老的文化基因,而多民族杂居环境又使其与周边民族音乐文化互相交融、互相渗透。随着现代社会人口的迁移、族群的流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审美趣味的迁移,传统音乐的生存现状面临巨大的考验。她将各地民歌的演唱特色、不同戏曲剧种不同行当的发声特点融入她的新艺术音乐实践之中,不断加强声音的艺术表现力。她琢磨戏曲中不同行当的音色特点,不断揣摩各种传统音乐唱腔的发声特点。“越剧的腔体在鼻子和嘴中间,不能更高,但也不是很蹋,它还不能太透。什么透呢?黄梅戏要透,她是鼻子头这使劲出来。但越剧不能这样,越剧要高一点,闷在里面,要半亮半透。评剧呢是在嘴和喉往下,它更侉。我就开始意识到每一个腔体发音不一样,你稍微往嘴皮,往鼻子头,鼻子头再上去,然后眉心,唱的音色全部都不一样。”①多年来,她一直苦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民族音乐歌者,究竟应该如何歌唱?当她奔走在传统音乐的广阔田野,深入到那些人迹罕见的村落,亲耳聆听了各地无数民间艺人的纵情歌唱之后,这一困扰她多年的问题渐渐明晰起来。当她对遍及各地传统音乐中的“音腔”再三琢磨并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之后,那扇大门似乎不攻自开了,她更坚定地告诉自己,要向民间学习,向传统学习。

    在采风过程中,她对传统音乐有了更深层的领会:植根中国传统戏曲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传达的是一种生命力。要保持传统音乐的顽强生命力,这些音乐是活的、有弹性韵律的材料,因此,她在歌声中也要创造这样一种活的、有弹性韵律的音腔来保持音乐的生命力。作为一位专业民歌演唱家,她更坚定地认为“一人千面”才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真实写照。她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通过其多元化的演唱技巧、个性化的表演、真挚的心灵表达来诠释作品,不断突破“千人一面”的束缚。2012年,她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中国声乐财富”讲座中指出:“中国传统音乐的财富是取之不尽的。若想在世界上赢得地位和尊重,中国音乐人必须把这些宝藏挖出来,激活自己的传统文化,发出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声音。”这也是她在田野实践中得出的最真切的感受。

    采风开启了她对地域音乐文化多样性的探讨。中国音乐和语音、语言、诗歌结合非常密切,受语言的影响非常大,音乐以地域性的语音音调为基础,显示出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龚琳娜自小听着苗歌、侗歌、布依歌等各种原生态民歌长大,熟悉西南地区的彝族高腔、苗族飞歌、游方歌,她5岁即登台演出,在少年宫时演唱了很多贵州民族题材的原生态音乐作品并出访法国。由于她对民间音乐的积累,使她有可能将《小河淌水》《咕噜山歌》等民歌重新编曲。她填词的《小表妹》灵感来自贵州的苗族飞歌,类似彝族的高腔。采风期间,龚琳娜除了学习了各地民歌的唱法,她还花大量的时间虚心向专业戏曲老师学习,她掌握了很多戏曲唱腔,并将其精髓融入她的作品中。她在《忐忑》《武魂》等诸多声乐作品中展现的发声方法和用腔形式的“多样全能”与她的采风活动息息相关。多次采风让龚琳娜意识到走入民间的重要性,她感叹:“这种传统的、民间的音乐,是可以变得非常国际化的。”②龚琳娜通过体验歌声背后的生命,将作品与生活连接起来。

    值得指出的是,龚琳娜在中国音乐学院的老师邹文琴先生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当时除了学校开设的民歌大课外,邹文琴还要求学生找耿生廉、李文珍等老师单独上小课。龚琳娜后来走出一条“向民间看”的道路,足迹从我国各民族地区到远赴欧洲学习世界民族音乐,从采风到寻求民族音乐的灵魂,寻找将中国民歌与世界音乐相结合的路径,这一切都可看出邹文琴老师对她的影响。

    (三)世界巡演

    龚琳娜不断在民族音乐和传统唱法中寻找和探索,将民族器乐与流行音乐元素融入歌曲中。2002年,龚琳娜赴欧洲发展,走上了探索新艺术音乐的道路。2005 年,龚琳娜夫妇定居德国,開始在国际舞台上演绎新艺术歌曲。期间曾受德国“TFF—rudolstadt”音乐节、芬兰民族音乐节、法国世界音乐节、比利时欧罗巴利亚艺术节、瑞士“文化风景线”艺术节、芬兰系列音乐会等大型国际音乐节邀请,举办数场独唱音乐会。她还参加了中国台湾的“流浪者之歌”,东南亚的“雨林音乐节”,这些演出活动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感受世界各地音乐之美的同时,极大地开阔了她的艺术视野。他们在世界各地演出的过程中,努力扩大新艺术音乐在世界的影响。基于对新鲜音乐元素的探索和尝试,2009年,龚琳娜获欧洲“聆听世界音乐”最佳演唱大奖。

    三、由龚琳娜新艺术音乐引发的思考

    正如龚琳娜指出的那样:“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财富,无需模仿和复制西方音乐,我们可以有自己的声音。”新艺术音乐旨在发现民族音乐的魅力,重拾对中国文化的信心。民族唱法首先应该从中国传统音乐中吸收营养,继承中国传统音乐在历史总结中长期形成的歌唱方法,但在实践中却与之相反,“千人一面,万曲一声”的质疑正来源于此。龚琳娜在融合中西风格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多种唱腔融合,深入挖掘传统音乐内在魅力。她对传统的继承表现在重视作品的中国风格和中国韵味,强调以中国文化为根,追寻民族的灵魂。她把目光投向中国戏曲、民歌、器乐,她认为只有抓住中国传统声乐演唱的精髓,与世界音乐多元文化接轨的新音乐道路才是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可行之路。为此她亲自到山间田野采风,向民间学习,用真心演唱。同时,她关注古诗词音乐的再度阐释,选用有经典的民族乐器作为伴奏乐器,从中寻找有中国民族风味的音乐语言。她在高校传播古诗词歌曲,为消解近百年来民族音乐韵味被丢失、被异化的危机,为构筑民族乐器的文化主体地位和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提供积极的思路。

    弘扬中国音乐传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在推动中国乐派创新发展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龚琳娜通过理论与实践、学术与艺术之间不同维度的交流互动,形成多层次的学理探讨空间。她对我国歌唱传统进行的探索与整理,表现了她开阔的视野和多元化的思维,这对于充分发挥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价值,促进了人文融合发展,推动中国当代音乐的世界传播无疑具有积极的影响。她长年刻苦耕耘,不断尝试并突破自我,将新艺术音乐作品推向国内外的舞台。她强调民族声乐多元化,促进新艺术音乐与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之间的互动,拓展了中国传统音乐横向各层面的融合交流及多元化的跨界发展。

    传承与创新是中国传统音乐不变的主题。龚琳娜植根中国传统音乐,回归原生态,走向民间,同时不断寻找中西方音乐之间的结合,将各地的民歌、戏曲的不同行当和流派的歌唱技巧融入当代流行歌曲与艺术音乐中,开辟了一条新的中国音乐之路。值得指出的是,老锣的创作在中国元素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发挥,运用中国的诗词、戏曲、民歌等中国古典文化中最深厚的部分形成中国符号,来阐释和表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神韵。他将西方旋律与和声的精妙关系移植到中国民间音乐中,用以凸显中国传统音乐在旋律和配器方面的精华。其作品融合了中国和德奥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对中国传统音乐与世界音乐的融会贯通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在中国音乐传统上所作的变革、探索、创新得到了大众的普遍认可。针对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诗词这样一个宏大的愿望,作为一位德国作曲家,老锣一直在努力,这是值得我们所有音乐人认真思考的现象。

    龚琳娜这位“灵魂歌者”,用最本真和诚挚的民族之声,展现中华音乐文化的风采,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民族风格。正如荷兰学者高文厚指出的那样,龚琳娜最擅长的仍旧是中国民间音乐风格,她的音乐探险从中国古老的秦腔、古典诗歌到民谣,外壳粗犷美丽,内涵精妙并拥有广阔的自由度①。其新艺术音乐之路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通过借鉴中国民族器乐、民歌、戏曲等内容,为我们重新认知、体验和认同我国古老民族文化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