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真情体会 |
范文 | 石向东? ? 广西桂林市人,1990年本科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2002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03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美术学院托尼·布朗教授研究课题“媒体与媒介”当代艺术创作训练班。现任广西美术家协会主席,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雕塑协会常务理事。雕塑作品参加多项国内外学术展览,代表作品有11件在重大美术作品展中获奖,4件获全国最高奖,其中作品《最后的防线》《走向奥林匹克》分别被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奥委会作为礼品赠送给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收藏。创作作品《行进》获中国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最高奖。2016年作品《大美·山河》荣获中国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并在2017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雕塑一词本意为雕刻与塑造,也就是艺术家在创作制作中用材料通过加与减的技法制作出来的作品。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是用形体堆积为语言与人们交流。早在古代亚洲和欧洲,人类已体现出聪明的才智,用大自然提供给他们仅有的材料:泥土、石头、青铜创造出永恒的雕塑精品而流芳千古,大师们的惊人体力、智力真是令我及后人佩服。成为雕塑大师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要有天生的艺术感觉和创造力;第二,要具备充沛的体力与健康的身体;第三,不为世俗功利所左右。我不能成为大师,我不具备忘我的创作精神,没有独立生存的空间,也没有像隐居深山的高人不为世俗功利而动的意念。我只能用我自己一点点小聪明去领悟艺术,我只能在处理完家庭生活正常所需后的剩余时间才去拿起雕塑刀,我只有在不断的休息中积累足够的体力去创造。空间、时间、才气对于我来说都是有限的,惭愧之余迎着自幼的兴趣,拿起雕塑刀,诉说心中之情趣,达到自我欣赏、自我娱乐的目的也就罢了。 在我的人生艺术道路上,1986年,是我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我报考了广西艺术学院雕塑专业,应试作品《春雨》展现了我在雕塑创作方面的巧妙构思,为当时中国著名的雕塑家、教育家朱培均和陈禾衣两位教授所赏识。在大学学习和刚毕业后工作的几年间,雕塑艺术的内在张力与外在表现力深深吸引着我并为之疯狂,雕塑材料对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我试图让那些冷冰冰、死沉沉的废铜烂铁和泥巴顽石在我手中变得生动起来。经过多年努力,1993年的《最后的防线》、1994年的《行进》、1997年的《走向奥林匹克》连续三次荣获全国重要的美術大展最高奖。 如果说《胜与败》是我将视觉感受与符号学研究的观念进行融合的作品,那么《最后的防线》则以现代派的符号表现形式增添了趣味性。在这之后,我经过不断试验与探索,渐渐走出了符号学的影响,转向对后现代艺术的关注与研究。 后现代艺术给我带来了认识上的解构与重建,《行进》《复兴》等作品折射出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人类与工业文明的关系,东方与西方等不同文化因子的强烈碰撞,我总是试图为两个矛盾的事物搭建有机融合与过渡的桥梁,从而体现出一种更抽象、更强烈的文化力量,赋予作品崭新的生命力与时代意义。 艺术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21世纪的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丰富的物质,现代的材料无疑给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拓宽艺术语境的空间,在日后的创作旅程中,我尝试着运用前人大师们不曾用过的材料来避开人们对我与大师们之间有如何差距的敏感话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轻轻地描述自己想说的话语,制作作品过程的感受是说不清楚的,总是在不可避免地建立与推翻,再建立再推翻的过程中煎熬出来,在创作过程中伴随着的那种痛苦、欢乐和惊喜真是让我挺过瘾的。 于雕塑而言,美体现在形象美、线条美、颜色美,方方面面的融合便可以使无机无生命的材料变成一个立体三维的、富有生命特征、充满生命力的形态,产生生命的美感。而如何表现艺术作品的生命,离不开艺术创作的三个层面:感知、感受、感悟。艺术必须来源于生活,而不是空穴来风、无病呻吟。艺术家知晓了某一个事物从而去接触它,从这个接触中得到的感悟浇灌到作品里。真心去感悟、体悟,作品的高度才有可能实现。 艺术作品在其固有的艺术准则和生命线上,许多优秀作品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常有人问我:罗丹的雕塑做得好,还是布德尔的作品做得好;东方的雕塑好,还是西方的雕塑好;这些问题真叫我为难。就像音乐学家面临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与民族唱法谁最好的问题一样,无法回答现代艺术作品的标准,好与差在于它是否完整而有力地表现出创作者的意图和艺术追求,或者说作者的愿望;说清楚、说明白了它就是成功,其作品就是好作品。我尽力去追求,去表现自己想说的情感、想说的事情,并努力说得更清楚、更美好。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关于生命的命题,我从我的创作的感受对这段话的思考:我从哪里来?我们从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历史文化而来。我是谁?我们是一个传承者,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和品质、绽放时代风貌,肩负着历史的责任、延续中华民族优秀的审美。到哪里去?就是传承与创新的理念永远地世世代代相传下去。艺术作品是人类精神呼吸的窗口,我们担负着精神、审美、唯美、净化人类美好生活的重责。当今世界的艺术创作的主题趋向也是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歌颂人类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用真诚的、真实的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感人的艺术作品。 真诚、真实绽放着永恒的真善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