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互联网+”视角下的现代小提琴教学
范文

    陆斌

    [摘? ? 要]高科技的高速普及使得互联网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务,并在与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当今社会“互联网+产业”不断繁荣的局面。随着技术及大数据平台的成熟,互联网已经在教育领域逐渐发展起来。而小提琴教育属于典型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当互联网与小提琴教学结合起来,这种完全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方式的出现促使小提琴教学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互联网+教育”;小提琴教学

    微信、淘宝、京东、滴滴、支付宝等事务都是互联网与各种传统行业结合的产物。在互联网全面渗透的大背景下,将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手段融入各个学科教学领域也已经成为现代教学发展的趋势。与各种学科相比,乐器教学具有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突出特点。本文以小提琴教学为例,对“互联网+”之内涵、优势及小提琴传统教学模式沿革进行深入分析,对现代小提琴教学的新阶段、新趋势等现象进行研究。

    一、“互联网+”的内涵及优势

    (一)“互联网+”的内涵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互联网+”入选十大新词和十个流行语。这显示出“互联网+”这个概念强大的生命力和迅猛的发展态势,充分说明了这个词在当今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

    “互联网+”有两个层次的意思:首先就是以互联网为中心,其次以“+”这个符号表示融合、融入,因此,“互联网+”的内涵核心指的就是互联网融入各个行业,与各个传统行业的联合。

    (二)“互联网+”的优势

    互联网这个助推器最大的优势在于: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大数据、网络连接等科技手段使整个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因此,先天就具有包容、融合的优势。加之其强大的信息化及大数据整合功能,因此,依靠互联网,使行业与互联网相融合都可以体现出以下几个优势:

    1. 便捷的信息交换(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免费的或部分免费的信息交换);

    2. 广泛的用户参与度(全世界的互联网使用者都可以参与其中);

    3. 丰富的用户体验(从声音、影像以及交互式多媒体的综合运用)。

    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思考如何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来刺激行业的发展,以释放更强大的生命力,助力新方式,革新旧模式。如我们目前所熟知的“互联网 + 传统集市 = 淘宝”“互联网 + 传统百货 = 京东”“互联网 + 传统交通 = 滴滴”“互联网 + 传统银行 = 支付宝”“互联网 + 传统餐饮行业=美团、大众点评”“互联网 + 新闻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这些都是“互联网+”的杰作。

    二、“互联网+教育”

    现在普遍认为,互联网使教育进入了2.0时代:教育1.0以固定的“教室+学生”的模式为基本,在过去15到20年间,各种软、硬件的不断升级使教育前进到了1.5时代,但固有的“教室+学生”授课方式依然存在。近十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及平台的成熟,各学科、各专业的学习应用软件(APP)层出不穷,各学科学习都逐渐变成可以不分场地、不受空间限制的学生主动行为。这从根本上真正撼动了教室的固有地位,改变了完全由教师主导的学习行为,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无疑使得“互联网+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因此,互联网与小提琴教学的结合也成为了现在的趋势,如何将这一传统、实践与理论操作相结合的乐器专业教学与互联网融合是现在小提琴教学中最值得探索的问题之一。

    三、小提琴教学的沿革

    小提琴是一门传统的西洋乐器,其最初的教学实践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学派。这个学科的教学特点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单向传递的、漫长传承的过程:意大利学派代表人物科雷利的学生索米斯教授了法国学生列克莱尔,他与另一位意大利学派代表人物维奥蒂将意大利学派的精髓带入法国,为之后的法国—比利时学派奠定了基础。尤其是维奥蒂的教学理念、演奏风格对小提琴影响很大,被尊称为19世纪小提琴演奏的缔造者。法比学派门下的维尼亚夫斯基、维尔当、克莱采尔、顿特等到欧洲进行教学,并为日后俄罗斯学派的建立奠定了基石。俄罗斯学派最优秀的教师之一奥尔·加拉米安在美国的教学成就了后来的美国小提琴学派。至20世纪60、70年代,小提琴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书籍开始出现,如《小提琴演奏与教学的原则》和《现代小提琴演奏技术》(加拉米安著)、《小提琴演奏的新途径》(卡托·哈瓦斯著)、《论小提琴演奏与教学》(尤·伊·扬凯列维奇著)等。至此,小提琴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环节及其要求都实现了科学化及细化,对当时及之后的小提琴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小提琴演奏与教学体系的完善走了近200年!

    在这近200年的历史中,由于教师数量少及专业学习困难等原因,小提琴学习者多为高级知识分子或上层社会子弟,其教学效果及过程把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性及经验,高徒必出自名师,普通大众接触小提琴教育的机会直至20世纪初才逐渐增多。进入20世纪中期,小提琴教学出现了社会化普及的需求,教师们都在思考如何能教授更多的学生。因此,小提琴教学模式逐渐从单一的个别课发展到了小组课、集体课(最典型的如日本的铃木镇一在20世紀中期提出的“铃木教学法”),即一个老师同时教授两个以上的孩子。近年来,集体课教学模式在我国发展势头良好,尤其在江浙一带,一个小提琴教师一堂课的学生可以达到20至30人。这显然比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受众面扩大了不少。但其中也暴露出针对性不强、无法兼顾所有学习者等实际问题。随着互联网及科技在各领域的渗入,小提琴的教学也被影响,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在探索“互联网+小提琴教学”的新形式。

    四、“互联网+小提琴教学”

    (一)“互联网+小提琴教学”是大势所趋

    小提琴学习之所以如此强调教师的作用,从本质上来说是由于每个学生的演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问题,需要教师从专业的角度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几乎所有小提琴学生练习时都容易忽视“音准”这一原则性问题:很多情况下学生都会在上课时被教师严格的、逐一地予以纠正,而离开教师之后,很多学生很快又会回到比较随性的练习、演奏状态,甚至在对标准音时都欠仔细。因此,在整个小提琴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在课后练习中有效地监听音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电子调音器针对这个问题应运而生。对应于传统的调音方式(如音叉)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显示着小提琴教育的1.5时代——电子化教具开始广泛应用。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各种调音软件开始取代电子调音设备。只要连接互联网电脑或是打开手机的应用市场,键入“调音器”这个关键词,就会搜索出数十个调音器APP,学习者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是合适自己的来下载使用。调音器APP可以在电脑上或手机上直观的、即时的展示出演奏者音准上的问题,高低一目了然,并且界面设置十分友好,使用起来大多都比较简便。由于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音准问题,所以纠正的过程也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行使。

    调音器APP是为了适应小提琴练习需要而设计出来的,如果觉得不合适或不好用,可以立刻卸载,重新选择另一个APP。目前很多调音器APP还兼具节拍器功能,只需在调音器和节拍器两种功能间切换即可。可见在互联网这个开放的平台上“自主选择”成为了一个最大的亮点。这样的APP通常都允许下载之后离线使用及终身免费使用,相较于需另外购买、携带的电子调音器类工具更为便捷。试问在现在这个人人离不开手机、离不开网络的时代,这样的“互联网+小提琴教育”辅助教具哪位教师会排斥?哪位学生不乐意接受呢?因此,在最近十年里,受到应用市场上各种APP的冲击,机械节拍器、音叉、电子节拍器的销量都在不断下滑,丰富的用户体验、便捷方式及低廉的使用成本这三点都使得人们更乐意于接受“互联网+小提琴教育”这类教具。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會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应有于以后的小提琴教育领域中,对小提琴教学的渗透必将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教具,当学习者遇到任何理论、实践问题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互联网——搜索——问题解答”这一方法,检索出的不仅仅有学者、教师的专业性论文、学科知识普及,更有讲解视频、图片等等,这对学生的帮助相较于传统方式而言更为全面、立体。因此,“互联网+小提琴教育”是顺应整个时代教育发展大潮流的必然趋势。

    (二)“互联网+小提琴教学”是小提琴教学发展的新阶段

    1. 改变了“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小提琴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直接联系,教学方式及知识传递的方式都是“一对一”。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及不断优化,现在的小提琴教学模式正在悄悄的发展变化。

    美国小提琴教师Beth Blackly是网站http://violinlab.com的创始人,这位教师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小提琴的教学工作,尤其在初级阶段及成人小提琴教育领域颇有成就。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小提琴演奏技术,她将网站定义为Beginner? Online Vionlin Lessons,意即“小提琴起步在线课程”。她在网站上发表的许多小提琴教学视频中,配合各个角度的特写镜头以及动作分解演示,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一系列学习者关注的或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比如如何解决右手僵硬、如何正确握弓、如何改善发音等。一个问题对应一个视频讲解。只要小提琴学习者输入关键词,找到并观看这些教学视频,就相当于在听Blackly老师讲课,并为其解决相对应的问题。有一个人点击就相当于一个人上课,比如她关于“如何改善小提琴发音”这节课的视频被国内某公众号转载,其观看、点击量就达到2763(数据截止至2019.2.12),更不用说其在美国本土的点击率。仅仅在国内就有2000多人听课量,这对于一个小提琴老师来说,是多么巨大的学生数,哪怕是长年进行集体课教学的老师都不可能实现。相较于上面提到的小提琴近200年的传统教学方式,“互联网+小提琴教育”轻而易举的做到了最大化的学生受众,极大地提升了小提琴教育事业的普及度。

    2. 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

    还是以上面谈的Beth? Blackly老师为例。当她将视频上传到网站上时,这个知识的传播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所有互联网的使用者开放了。并且,除非发布者或网站将这些课程下架,否则将一直存在于网络中,供学习者不断地、重复的使用。此外,除了直接点击的使用者,这个资源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的转发实现几何式的增长,为更多的人所知、所用。因此,互联网上的资源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并不针对特点人群。学习者可以随时点击所需资源,甚至可以点击下载,将资源永久保存在手机或电脑上。从客观意义上来说,尽管这个资源的版权属于Beth Blackly老师,但由于互联网的特性,其使用性却是开放式的。

    3. 延续传统小提琴教学的优势

    上文曾经提到,集体课是小提琴教育阶段的一种新模式,一个教师对应多个学生,以实现较大化的教授学生数,以此节约教学成本。但是,集体课的弊端是十分突出的,那就是与传统小提琴教学“一对一”的模式完全相反,失去了针对性强这个优势。因此,在集体课教学中,许多学生没有办法得到教师直接的指导,存在的问题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就是集体课一直不能为大部分小提琴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认同的根本原因。这个问题却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解决。

    互联网是“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用户是这项技术的核心,也就是说需要什么学什么,并通过互联网来实现怎么学。著名小提琴教授张世祥老师是当今最杰出的小提琴教育家之一,他从20多年前就开始摸索互联网教学的新模式。近年来他成功推出了www.zvionlin.com网站,上面将小提琴的教学曲目进行了科学的分解练习,学生只需选择自己目前所学习的曲目,进入页面后点击各个步骤就可以实现高水平的针对性练习:一开始以极慢的速度教会学生将谱子完全弄明白,特别是一些困难片段会通过视频讲解让学生掌握。这个阶段的学习完成后,作品的速度会有提升,即一首作品有多个倍速的练习。当学生完全能掌握作品之后,还可以选择“合伴奏”环节,通过与钢琴的配合让学生的学习更为丰富、有趣。这个“声像乐谱”的好处在于:每一个接触这个教学法的学生不仅有一位自己的老师,平时练习还有一位高水平的陪练及国际级教师——张世祥的正确辅导。因此,不管教师上的是集体课还是个别课,由于课下练习是有针对性的,在回课时整个教学质量都有明显提升。这种“互联网+小提琴教育”方式的出现,很好地延续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同时解决了集体课教学质量不能保证的问题。正如张老师所说:“这25年里我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小提琴教学中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我制作的‘声像乐谱极为有效地帮助了广大琴童学好小提琴。”“我庆幸自己能生活在这个互联网的伟大时代。互联网为我们小提琴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资源。”①

    五、结语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朴素的话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验证了其科学性。今天,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推动着各个行业前进的步伐。当我们将目光投注到小提琴教育领域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借助于其强大的推动力和生命力以促进小提琴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今后的小提琴教育将会与互联网技术、平台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这个教育事业产生深远、巨大的影响。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4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