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感情怎么能够“读”出来 |
范文 | 许士慧 【摘要】现在的阅读教学课上,教师为了能够突出是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读书,就会让学生读很多内容,往往会说请读出句子所表达的感情。但是句子感情该怎么读出来,仅仅是“重读”就是感情的体现吗?本文就想针对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浅显的认识,希望能够跟大家分享。 【关键词】阅读教学;感情;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请同学们读这句话,请读出xx感情。” 这是课堂上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我想:学生在把这些句子读出来的时候,能够把句子中的感情读出来吗?感情怎么能够“读”出来? 一、抓住“词眼” “词眼”在一个句子中最能表达情感。首先就是让学生能够抓住这个“词眼”。 如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教师首先出示了这句话“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然后全班齐读后,教师提问:“这句话中哪个词让你感受最深?”学生找到了“趔趔趄趄”“摇摇头”“吃力”。 教师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示了这句话?是在讲解了“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之后出示的。当时学生已经从这句话中的几个关键词“愣了一下”“久久”“凝视”,体会到“我”当时很“犹豫”,到底要不要拿五星红旗换面包,最后“我”想到了“国旗代表国家的尊严”了,下定决心:不能拿五星红旗去换面包,那样就丢失了国家的尊严。也就是说学生在读“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时就已经知道我不会换面包了,此时这一句的关键词应该停留在“摇摇头”,而不是“吃力”和“趔趔趄趄”。教师此时应该引导学生抓住“摇摇头”体会“我”此时内心的想法。 二、敢让学生“说” 说,就是把读到的体会说出来,说的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学生通过跟文本对话后的真实反映。说,要放开思路,充分地说,亲口说。不能把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只要有学生愿意说就给他机会,就算别人已经说了自己的想法,也要再说一次。说不定会有新的理解。 承接教师提问后“哪个词你感受最深?” 生:“摇摇头”。 师: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坚定。 学生回答后,教师就打断了学生的回答,示意所有举手的学生都把手放下。因为在这时,教师已经得到了想要的答案,跟自己的教学设计又是一样的。如果教师在得到想要的答案后,适当的表扬,再鼓励其他的学生说自己的感受,课堂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语文课堂,要的不仅仅是一个适当的标准答案,而且要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情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说出感受。 三、如何带着感情读 感情怎么能够读出来?文字是一样的,如何读出不同的感情和理解?感情是意识性的东西,是人的主观情感,想要外化是不太容易的。感情能够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表达,但这些都是感情表达的载体,想要把感情完完全全寄托在载体上是不可能的,我想就是为什么有些文章的主题会出现多元化的原因吧。 既然能够把感情读出来,教师都觉得有难度,学生怎么能够顺利把握呢!有教师在理解句子时,经常这样引导学生: 师: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生1:很害怕。 师:那就请你读出害怕。 生1:读。(学生没有什么体验,只是大声读) 师:从你的读中老师确实感觉你很害怕。 生2:着急。 师:就请你读出着急。 生2:读。(学生读的快了一点,但是不能充分体现着急) 师:老师感觉到着急了,能不能再着急一点。 生2:读。(又快了一点,但是没有真正体会到着急) 这个过程教师做得很卖力,引导、评价、再引导、再评价,整个过程也是很顺畅的。但总是让人觉得学生虽然读了好几次,根本没有读到位,总是欠缺一点东西。而这个东西就是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一次次重复读,只能让学生生厌,甚至认为重读就是有感情。要想让学生读出感情,教师不要着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才是 上策。 四、采取多种读的方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读书,通常采取的方式有齐读、男女生读、小组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点读、自由读等。不同的文本要选择适当的朗读方式,比如:故事语言比较多,就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诗歌就可以采取分小组读或是比赛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比较复杂的句子可以点读,自由读……才能让学生“各尽其才”。 五、丰富的肢体语言,是读出感情的“催化剂” 肢体语言主要包括:手、脚、五官等课堂上容易调动的身体部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说,小学生对自己亲自做过的动作、表情理解的会很快,而且记忆牢固。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表现的特点,把感情灌输到肢体动作上。 如《一面五星红旗》这句“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摇摇头”“吃力”“趔趔趄趄”后,不妨就让学生演一演,教师适当引导“摇头”时如何才是坚决的:虽然慢,但是目光已经离开了“我”最需要的面包,眼睛盯着双手紧紧握着的五星红旗,面部表情是平静而难受的。 “感情”的答案是没有标准的,我们虽然能够从作者的只言片语中猜测一些情感,但是终究不能代替作者的情感。学生读,也只能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想要达到跟作者感情完全共鸣是不可能的,别太苛求孩子。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07). (编辑:陈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