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手机文化的建设现状及优化对策 |
范文 | 徐晴+张军生 摘 要:新媒体时代,手机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在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的今天,高校大学生是受手机文化影响最大的群体,他们几乎不受任何约束地使用手机,对于手机中的文化也最易接受。而同时,手机文化对高校的文化建设也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比较研究高校手机文化的建设现状,找出其问题的关键所在,从手机文化的内涵、高校的引领和时代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优化方案,使手机文化为建设一个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高校校园服务。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1-0262-02 一、手机文化的内涵 (一)手机文化的概念 手机文化是在从手机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通过手机来传播的文化,既是技术高速发展的反映,又是人们更高需求的体现。大众手机文化包括短信、手机文学、手机电影、手机通讯工具、手机社交软件等多种形式。 高校中的手机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师生共同创造,以手机为主要载体,创造、传播并交流的文化。它反映高校的文化品位和师生的手机观、价值观,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① 手机文化作为一种校园亚文化形态,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理念与行为,其强大的沟通功能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供了条件。 (二)手機文化的价值 1.手机文化是引导大学生理解手机价值重要载体 智能手机已成为当下大学生人人都有的通讯工具,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现阶段手机对于自身而言只是一个满足自己娱乐需求的高档智能玩具,而不是用以通讯、商务的联络工具。因此一部分学生产生了盲目的攀比和炫耀心理,不断更换最新款的手机以满足自己的从众心理和炫耀心理,这是手机文化随之带来的消费文化,让大学生模糊了手机的价值。 手机作为一种携带方便的通讯工具,它所呈现和传达出的手机文化具有一定的隐藏性,而且传播强度大,内容也有多样多元化的特点,这些手机文化所表现的特点在无形之中对大学生人生的思想价值观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当下90后的大学生,容易冲动并且容易追求特立独行,因为手机文化复杂多样,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手机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熏陶,就能够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手机价值,从而对整个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2.手机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手机文化实现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信息传递,是学校与学生间的桥梁,也应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随着学生对公平、平等的诉求,大学更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地位的体现,手机文化在信息反馈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通过手机文化,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学校政策与最新发布的消息,随着校园手机文化的出现,采用手机进行教育管理的方法改变了教育工作单向管理的模式,形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交流的新途径。这种双向沟通交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大程度的反馈了学生的需求和意见,使得师生互动交流在广度、深度、密度上能得到更大的推进,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服务引导型教育管理模式。② 3.手机文化是倡导师生交流的关键路径 手机文化的公开性与互动性,让大多数大学生通过朋友圈、微博等方式倾诉自我。正是手机文化创造出了这样的平台,提供了另一种路径,能够促进师生间更为平等的交流。老师可以借助手机微信与QQ等交流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为个别学生给进行答疑解惑。 特别是对于情况特别学生,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消除他们的心理戒备,向老师或者同学打开心扉,宣泄心中的不满,释放心理压力,从而有利于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也增强了心理咨询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校大学生使用手机存在的问题 手机的诸多功能、手机文化的多样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便利,但大学生一些使用手机的错误方式也对高校秩序和自身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诸如运用手机作弊、不合理使用手机并由此衍生出的攀比心理等问题。就像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手机文化给高校的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思路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手机作弊屡见不鲜,高校考风遭遇考验。 手机操作方便和隐蔽的特点,使得人们在公共场合下也不易被察觉。于是手机的这些特点被异化地发挥,考试中作弊的常见手段“传纸条”被手机发短信、微信等所取替,在每年的考试中总能发现一些利用手机作弊的现象,以至于不少学校不得不要求学生考试不能携带手机进入考场。手机文化带来信用危机,使高校的考风遭遇考验,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应引起高校的重视与深思。 (二)手机异化现象严重,助长了“隐性逃课”。 手机文化正确使用本应对高校课堂有着莫大帮助,但由于大学生不合理地使用而使手机文化异化现象严重,助长了隐形逃课,反而不利于高校课堂的效率。 所谓“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则是“形在而神不在”。学生专注于自己手里的事情,不听老师讲课。 事实证明,互相频繁发短信确实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发短信聊天,看电子手,玩游戏,用拇指动作代替了交头接耳,大大降低了听课效率,如果这种情况听之任之,势必导致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混乱。③ (三)手机使用价值错乱,自我迷失情况严重。 当代的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已和之前80后或更多年前的大学生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大多表现在对手机使用价值的错误认识上,以致于造成大学生自我迷失的情况。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手机不只是一个能够打电话、发短信的简单的通讯工具,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手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兼具通讯、娱乐、网络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高科技移动多媒体终端。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34.5%的大学生使用手机浏览新闻等网页,约有86%的大学生每天使用即时通讯工具如QQ、微信等,57%的大学生经常使用微博等社交软件,只有19%的大学生使用手机进行英语、查资料、阅读等方面的学习。 由此可以看出,手机文化的娱乐功能在高校大学生的使用比例中占很大一部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手机文化影响下,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缺乏。 三、高校手机文化建设的优化对策 (一)深挖内涵,高校应注重手机文化内容的科学性 大学生是比较优秀的文化阶层,高校应该丰富手机文化的科学内容,提升手机文化的文明层次。但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对手机文化的认知远不是积极主动的一方,而是遭遇了社会上的文化潮流的裹挟,显得较为被动与盲目。 由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以信息接收为主,形成单一的“拇指一族”,作为“拇指文化”也显得层次不高。这就需要积极引导,克服这种单一化的趋势,使得手机文化丰富多樣起来。比如公众号、手机文学,作为方兴未艾的新兴事物,很有必要有效地利用。④ (二)关照现实,高校应注重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事实上,校方的很多通知、通告通过纸质发布张贴远不如公众号文章推送迅捷有效,学校宣传部门可以制作专门的公众号,在公众号中迅捷地提供精选的时事新闻、知识信息,及时地发布节假、出行、学习等方面的温馨提示、善意建议等。应当利用学生手不离机的特点,及时给学生提供优质精选的文章推送内容。| 人文学科应该积极提倡手机文学,举办手机文学大赛,诸如诗歌、小说、散文等,精选优秀作品来提供给学生,挤掉那些低俗信息的占有空间,使手机变成有效的文学创作与交流的优质平台。应该把手机变成知识交流、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很多学科知识与科学新成果都可以通过短信的方式来有效地传播普及。让知识信息成为手机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丰富手机文化的知识含量。 (三)注重引领,高校应注重路径的引导与疏通 在各大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普遍对手机的使用,必须着重发挥高校管理部门对学生使用手机的引导教育作用。作为当代高校管理部门,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注意到手机文化对整个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作用,同时逐步将手机文化归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中来,并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利用学校已有的文化资源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认知观,并根据校园文化的需要,结合手机文化开展手机知识讲座,帮助学生对手机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使用。 (四)高校应提高认识,重视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引领作用 手机文化作为当前最先进的文化潮流之一,其日新月异的变化带来人们目不暇接的无措感。假如管理者一味保守的话,只会越来越落伍,很难适应新时尚元素带来的挑战,与其被动地落在后面不如领先一步走到前面。 作为学生的管理方,无论行政人员还是教师,都应该经常关注手机文化的最新动向,并且能够深入了解那些影响较大的手机文化活动,诸如手机文化网、手机文化节、手机博览会、手机文学大赛等管理方案。 首先是端正心态,不是居高临下对于新时尚元一律排斥,而是放下架子、摆好位置,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大学生追逐时髦行为的深层次的文化脉搏。进而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走进手机文化的核心地带,乃至成为时代潮流的领先者而不是被时代潮流拖着走。 这就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及时掌握最新态势,调整好心态,事先做好面临新现象新问题的思想准备,形成必要的完善的预警机制。⑤ 注释: ①钱结海.高校绿色手机文化建设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②孙炎令.浅谈大学校园中“手机文化”的利弊[J].价值工程,2012(06). ③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1(03). ④张荣.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石河子大学,2012. ⑤田义勇.手机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