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中学课本中鲁迅作品教学 |
范文 | 【摘要】小说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而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能很好地教给学生这些鲁迅的作品,是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中比较重要的一项了。历来对于鲁迅都有一句俗语:“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完全可以看出鲁迅的一些作品教学甚至影响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水平高低。本文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浅谈中学课本中鲁迅作品教学。 【关键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孔乙己;语言风格;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正如大家所了解的,鲁迅的作品在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鲁迅文章的深刻内涵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外,它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于当今中学生的语言学习,鲁迅的一些作品不仅能帮助学生反思、阅读,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艺术品位和内涵修养。就发展学生的未来来说,学生还可以通过鲁迅的不同作品了解历史、社会和人生,还可以了解到一个时代的语言特点、人物形象和人情世故。通过文字与一代文化大师对话,也是充盈学生精神世界的最好方法。 在初中教材中收录了很多鲁迅的文章,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社戏》《孔乙己》。每一篇文章都极具代表性,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点,也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本文以《孔乙己》为例,通过对《孔乙己》的教学分析来简单谈谈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方法。 一、鲁迅作品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鲁迅是一位启蒙主义的思想家,他对旧中国的黑暗和封建礼教人吃人的本质不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在文章中进行了前人所没有过的揭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他不畏强权、忧国忧民的精神体现。他的理想也与国家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他渐渐发现拯救国民的精神比拯救他们的身体更重要时,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并迅速投入到振兴国家、唤醒人心的工作中来。同时鲁迅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从他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就强烈地呼喊着反帝反封建和救国救民的心愿。而之后所写的文章多多少少都会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曾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他就是这样一位真的猛士! 鲁迅的作品具有伟大的艺术创造力。他不仅是最早的现代散文作家之一,也是现代小说的开篇之人,完成了从中国古典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转变。他的文章《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片白话小说,《呐喊》和《彷徨》也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写作方式,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小说板块的文章多来自于这两本小说集,对学生学习中国当代文学、认识当代历史状况有着巨大的帮助和影响。另外,鲁迅的伟大还在于作品的风格色彩各异,不仅有自己一贯的作风和气派,还并不只有一种体式、一个腔调,充分地体现他巨大的创造才能和力量。甚至可以这么说,掌握了鲁迅,就基本掌握了半部现代文学史。 二、浅谈中学教材中《孔乙己》的教学及启示 (一)分析文章主题 想要让学生学会、学懂一篇文章,必须先紧紧抓住文章主题,了解了主题才能将一篇文章学得明白。而想要了解主题就一定要知道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孔乙己》一文,写于1918年冬,也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文。这篇文章将一个旧知识分子在封建科举制度下的悲惨命运反映得淋漓尽致。正值五四运动前夕,这篇小说发表出来了,此时虽然没有了封建帝制,但全国上下仍然被一些封建势力领导着;虽然废除了封建科举,但其他地方仍然推行着封建教育,封建教育和文化并未随着封建帝制的推翻而消失,继续毒害着广大人民。鲁迅先生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思深刻地从文学的固有规律和社会职能出发,不知疲倦地探索如何可以更加深入地剖析民族的恶劣的根本,将国民的灵魂刻画出来,揭出病痛以至于引起疗效,从而达到改革中华民族和复兴国家的目的。因此鲁迅一贯地“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在鲁迅的每一篇小说中都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从而塑造出全新的国民灵魂。小说《孔乙己》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中、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 我认为,在正式的教学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阅读来较为准确地分析出文章主題。本篇小说《孔乙己》犀利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强有力地反映了封建文化和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毒害;同时也真实地揭示了当时的一群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群众和他们的精神状态、世态炎凉的封建社会以及昏暗的政治环境,更凸显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由此也可以让学生懂得鲁迅先生写文章也为了改造国民的真正目的。这就是文章的主题。 (二)分析《孔乙己》文章形象 1.艺术形象 我们刚开始读《孔乙己》时总是将孔乙己这个人当作是一个喜剧人物,可是继续读下去却会让人心酸不已、潸然泪下。作者在文中展现了悲喜交加的写作艺术。首先鲁迅指出了孔乙己的缺点,并进行了善意的讽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表达了喜剧效果。后来又将孔乙己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使得大家顿时对这个人感到惋惜之余,也感到了啼笑皆非。 作为一个戏剧人物,孔乙己身上的特征非常鲜明:现实感丧失,主观与客观背离。所以,他表现的是:根本不如那些“穿长衫的”有钱,却穿着非常破烂的长衫而站在“短衣帮”中,“排出九文大钱”;明明偷了书,“他却硬要说是窃书不叫偷”,还说这是读书人的事并不叫偷;明明是丁举人打断他的腿,却偏要说是“跌,跌断的”。这些事实与孔乙己的话形成了强烈的冲突,体现了他不仅迂腐而又特别要面子的性格特点,甚至对一些看热闹的小孩也说些“教人不懂的”的话来。这些也都为文章增添了喜剧效果。可渐渐地鲁迅又在文章中把孔乙己善良的一面悄悄地展示给了大家,比如:“从不拖欠酒钱”,“教我识字”,“一人一颗”地“分茴香豆”。虽有这一些在当时社会难得的善良,却也避免不了冰冷麻木的看客的摧残、嘲笑和侮辱。甚至连死去都无人问津,无人知晓。只在饭店黑板上留下“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他的全部价值只有十九个钱。鲁迅渲染的浓重的悲剧气氛怎能不让人感伤? 要分析鲁迅作品的艺术形象,就必须让学生知道鲁迅先生的悲喜剧交融的创作艺术。《孔乙己》这篇文章将这种悲喜交融的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是最有特点的代表。喜剧气氛逐渐消失,悲剧气氛逐渐增强。因此,想要分析文章的艺术形象时,就必须先将鲁迅先生的这种艺术写作手法清楚地展现给大家,让学生随着这种悲喜的发展一步不落地紧跟文章主线。 2.人物形象 孔乙己的一生充满浓烈的悲剧色彩,这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是极富有情节性的。但鲁迅先生只从一个个小人物的口中,将孔乙己的喜剧性格和悲剧命运展示了出来,而并不急于追求这种戏剧性情节。所以分析《孔乙己》的情节时,一定不能教条、格式化地讲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应注意被鲁迅淡化了的情节,以散文化的结构来理解,这样随着情节的发展,才能更有助于归纳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 分析小说,绝不能离开语言,一旦离开了本身的语言,再来分析人物形象的话,就只是一种肤浅、片面的理解。《孔乙己》全文不到三千字,通过对孔乙己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的描绘,却将一个挣扎着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的知识分子写活了。还有一些形象的字词:为了炫耀自己“排”出九文大钱;被嘲笑时,脸上“笼”上一层灰色;腿折去买酒时,“摸”出四文大钱,这一系列变化确实传神地将孔乙己的自命不凡、心智不悟、麻木、善良、好面子、有自尊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在《孔乙己》的教学中,需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一贯的语言,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这样对分析形象也有极大的帮助。 (三)由《孔乙己》教学得到的启示 由上面简单地分析《孔乙己》的教学方法得出,进行鲁迅小说的教学时,应该多注意上述问题,这样不仅会使小说中的难点和重点迎刃而解,还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学虽因人而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归根到底用得最多的则还是通过对作者、对作者语言、对作者写作风格及对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的了解来具体分析文章。 三、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师和学生对鲁迅作品认识的深度不够 虽然鲁迅作品这些年来在中学语文中的地位极高,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碰到多种难题,主要是因为鲁迅作品都是写于白话文刚刚兴起之时,语言文字并不像之后的文章那样规范,再加上当时一些复杂的时代背景,所以学生在理解时无形中增加了难度。 学生认为鲁迅作品难懂,老师也认为鲁迅作品难教。由于对鲁迅作品的疏离、陌生,使大家对其敬而远之。在国外有关本国的教学中,都把阅读本国名著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事实上,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也是爱国的象征之一。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现代文学巨匠。如果学生和教师依然对鲁迅的作品敬而远之的话,这将是我国文化傳承方面的一大遗憾。 (二)鲁迅作品教学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面对着一个困境,就是如何给鲁迅作品教学来一个实质性的定位,到底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才算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这些都是莫衷一是的。其实,在学习鲁迅的作品时,语文教学的意义也不仅仅是文章主题思想和语言上的技巧,还应该去打造一个有关文化的平台,学生通过学习去更深入地了解文化,了解历史。可在现实中,鲁迅的作品只被当作一个考试的工具,在学生眼里,掌握了与得分相关的套话和千篇一律的答题技巧就可以了。如果对鲁迅的作品教学仅仅是这样的定位,就与最初的期望相差甚远了,这也是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一大问题。 四、总结与思考 现在的教师虽也想让学生更亲近鲁迅,发自内心地去读鲁迅的作品,但这个想法在现实教学中很难实现。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文章的主题中心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之后已经确定,不能改变,渐渐地也就失去了深入挖掘文章意义和内涵的积极主动性。如今的语文教学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太过于重视思想教育,往往忽略了文学自身的一些价值。还是以《孔乙己》为例,这么多年来,大家大多遵照教学参考的说法,认为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要反对科举制度,反对封建礼教,那么科举制度是使孔乙己死去的真正凶手吗?孔乙己这个人物除了能展现出一个时代的缩影,也能展现出他个性和人格上的弊端。他不懂得随时而变,没有必要的生存能力,也是造成他一生悲剧的一个主要成因。这个原因其实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实际的体验,也比之其他的要更接近学生生活,从而引起真切的共鸣。 其实对于教学目的来说,最大的成功就是学生的认可、理解以及接受。当把一个真实、立体的鲁迅呈现给学生时,当运用灵活多变又准确恰当的教育手段时,当一名教师将对于真实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了然于胸时,你就会发现学生回报的将是对鲁迅作品的彻彻底底的理解,甚至还有对学习鲁迅其他作品的思考和期待。 参考文献 [1]胡卫水.从《孔乙己》教学中来探究鲁迅小说教学[J].科技信息,2011(25). [2]赵青. 亲近真实的鲁迅[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战帅君,女,1995年生,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教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张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