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也谈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内化 |
范文 | 鹿素芬 【摘要】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而运用的前提在于语言的内化。本文谈的只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一些方法,当然,语言内化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只有我们教育者不断探索,不断寻求更科学、更行之有效的方式,学生的语言才会更丰富,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才会厚积而薄发,他们的语言才不会苍白,他们的思维才会被点燃、点亮。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内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前几日,我校语文教师进行了一次座谈,大家在交流中谈论最多的仍是学生语言积累少、作文用词贫乏、词语运用能力较差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孩子的语言积累和运用对于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为此,语文教师应强调把语言训练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的语言得以丰富,重视语言的“内化”,在阅读和写作中运用自如。 一、读讲中内化语言 语言的学习与掌握,主要来自教师读讲课文时的语言训练,而语言训练又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就某一词语而言,学生只有准确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才能奠定其内化的基础。为此,我在教学中把“理解”作为语言内化的重要前提。比如《卧薪尝胆》中的“卧薪尝胆”一词,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首先,结合字典,初步理解;接着,让其联系语境,具体理解,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勾践”是如何“卧薪尝胆”的,进而理解该词语的意思;最后,再根据该词语蕴含的引申意指导学生用“卧薪尝胆”造句,使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入,避免了望文生义。再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中的“气势汹汹”时,先让学生用表演的方式去理解“气势汹汹”的意思,再让学生联系课文具体说说“气势汹汹”在文中的含义,了解杂草们对小稻秧态度的蛮不讲理,进而让学生联系实际列举生活中“气势汹汹”的情景。这样“气势汹汹”一词,在学生头脑中就不再抽象,而是具体的形象,学生不仅准确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能用“气势汹汹”恰当地造句。有时为了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加准确,运用更恰当,我对意思相近的词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弄清差别,以求准确理解。如《梅兰芳学艺》中描写梅兰芳认真观察、练习眼神儿时,用到“注视”一词。我让学生说说它与“望着”的区别,最终感受梅兰芳学艺时的认真、刻苦。这样把其差别搞清了,“注视”“望着”就会变成学生自己的词语,一旦生活中出现相似情境,其词语的准确选用就不难了。 二、背诵中内化语言 背诵是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记忆,它负有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任务。我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活记,让背诵走进学生的心灵,而不能死记硬背。如学习《小露珠》的第二至四自然段时,我首先投影出示填空题: “早哇,像( )的小露珠。( )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早哇,像( )的小露珠。( )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早哇,像( )的小露珠。( )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 接着让学生思考:小露珠在小动物的眼中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后,投影覆盖上“钻石那么闪亮”“水晶那么透明”“珍珠那么圆润”。学生不但对词语的印象深刻,而且感受到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同时也明白了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的原因,达到了积累、内化语言的目的。 三、复述中內化语言 无论是低年级的详细复述课文、中年级的简要复述课文,还是高年级的创造性地复述课文,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把课文中的词语“内化”为学生的语言。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复述过程中词语训练到位呢? 笔者以为训练的形式可采取:(1)把课文的内容用口语复述一遍;(2)用上课文中的中心词语复述插图内容;(3)有的课文如《三袋麦子》《小稻秧脱险记》等,可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或编成课本剧演出等;(4)可根据课文的特点,采取改变人称复述,或改变叙述顺序复述,或扩展内容、增加一些情节复述,或续编故事等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在复述前,为了使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训练到位,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课文内的中心词语、佳句划出来,复述时要求用上,评价时看运用是否到位、是否正确。 四、写作中内化语言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高级阶段,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体现。用词是否精确、丰富、生动,可以检验出学生对词语的内化程度。同时,作文里的词语运用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呈现他们学过的词语,帮助他们从无意识状态上升到有意识运用状态。所以每次作文教学,我都向学生呈现大量与主题相关的词语,请他们自由选用。学生自己选用的词语超过了我所呈现的范围,则给予表扬和鼓励。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不仅在习作时不会觉得无话可说,而且对积累词语、运用词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我还常常采用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让孩子们在模仿范文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和观察方法中进行片断练写,将他们在阅读范文时感知、理解的表达方式及时进行迁移运用。根据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可以指导他们模仿某些片断章句,如开头、结尾、对话、炼字、修辞方法等,使其在借鉴范文的过程中加深对作者的各种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记忆,在实际操作中初步形成写作的思维组块,内化词语,以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 总之,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而运用的前提在于语言的内化。以上谈的只是我在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一些方法,当然,语言内化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只有我们教育者不断探索,不断寻求更科学、更行之有效的方式,我们学生的语言才会更丰富,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才会厚积而薄发,他们的语言才不会苍白,他们的思维才会被点燃、点亮。 (编辑:陈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