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谈意境在初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范文 | 赵淑娟 语文教学不仅是对语言文字的研习过程,更是对生活的审美体验和品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在不断发现生活之美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可见,语文教学必须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告别枯燥单一的知识灌输方式,开拓情景交融的新型教学路径。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一个环节。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熏陶,教师应该利用这一丰富的文化资源,指导学生开展有文、有境、有情的阅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意境”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意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学生为本,适应学生情感诉求 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任何教学形式都必须以适应学生和满足学生诉求为基本原则。在将意境运用于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要发挥意境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其必由之路就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青少年的性格特点和情感思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将意境运用于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把握学生心理,有针对地设置教学内容和形式,以便适应学生的情感诉求。 例如,《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一文中,作者提出年轻精神的本质是追求真理、实践博爱和勇于战斗。这是从萧红身上提炼出的品质特征,结合到萧红的人生经历,学生便很容易从中受到鼓舞,引以为榜样。教师可以由此入手,通过播放关于萧红或其他先辈的故事片、诵读萧红的相关文学作品等方式来营造肃穆动人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共鸣,受到年轻精神的感召。诸如此类容易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课文还有《白杨礼赞》《纪念白求恩》等。 二、教师引导,提高教师执教素质 要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意境并非简单。什么时候运用?怎样运用?要达到怎样的阅读效果?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结合实践进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由此可见,这种较有难度的教学尝试对教师的执教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有充沛的情感。如果老师讲课时自己都不能把热情投入到课堂上,学生就更难感受文本的思想内涵了;其次,老师要用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刺激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最后,老师还必须懂得与学生交流,善于把课文和学生的情感理想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课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我在课堂结束之前这样总结道:“人民英雄纪念碑伫立在天安门广场上,就像中华民族的精神要铭刻在我们每个人心里一样。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那是无数人民英雄用青春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饮水思源,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做一个有理想的人、有担当的人、有作为的人!”通过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把课文和学生的人生观联系在一起,激励学生去不断奋斗。 三、师生配合,营造生动课堂意境 如前所述,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意境是一种关乎学生和老师双方面的教学方式,意境运用是否妥当,老师和学生合作是否协调,都直接影响着整体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证明,营造富有意境和趣味的课堂,关键在于师生的全情配合,一方面学生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感知力和较高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借助多种手段来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例如《背影》,讲述真挚动人的亲情,文字流畅清丽,字里行间满是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情感浓郁又略带愁绪。要让学生真正领会课文的情感精髓,营造充满抒情韵味的课堂意境是有必要的。我首先以一段表现亲情的电影片段作为开场,引起学生兴致的同时也让其对亲情产生思考。进入正文之后,我又以抒情式音乐做背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品读课文。许多同学在配乐品读的过程中逐渐进入到散文情景中,与读者形成情感共鸣,获得了较好的阅读效果。 合理运用意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常见方式,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阅读印象,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恰当运用意境却并不容易,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养,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并在实践中更新完善。 (作者单位:沛县朱寨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