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学情教学
范文

    曾凡华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情,才能有的放矢,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动态的学情,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才能让“生成”精彩不断。课后,教师仍然要根据学情,反思课堂教学存在问题,方能不断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根据学生的学情需要确立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课堂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流程总是随着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课堂对话的持续展开而不断深入的。教学的效果主要从“课堂对话”的质量上反映出来,即取决于课堂对话是否有效而不断地得以由浅入深地延续。而保证课堂对话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引领、点拨,指导必须得法而到位。而要能正确地引领,得法地指导,恰到好处地点拨,全凭教师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疑难和困惑有充分的预见并有得当的对策。如果教师预先没有独立地钻研文本,没有认真“倾听作者”的切身体验,没有对作品内容的深刻理解,没有对文本思想感情的独特感受,那又何谈课堂教学中正确的引领,得法的指导呢。

    如《故都的秋》的教学中,介绍作者郁达夫生平经历,知人论世,通过对背景的了解,学生感受到作者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对《故都的秋》一文的影响,很容易沉浸到“清、静、悲凉”的气氛中,与作品产生精神层面上的共鸣。学生的需要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有学情预设

    教师是预设的主体,预设得越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就越深刻。预设应该立足全体学生,预设要有弹性,为生成留足空间,应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包容度。过度预设,一成不变实施预设的教案,详尽地呈现教学目标,环环相扣地发问,为学生铺设一条尽快接受文本内容的“绿色通道”,对教学中的意外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其实是使课堂教学失效。生成的主体是学生,是教学中不确定的因素,它体现了师生的互动性。传统的不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线索,这是当下的动态的有效教学对策。

    三、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

    当学生产生了思维的火花、有价值的生成,教师除采取积极鼓励态度肯定学生的表现外,还得适当调整,创造性组织教学。注意问题的切入与生发的空间十分重要。教师先设置问题,或由学生预设问题,创造假设或可能等情况,展开讨论与生成。

    本人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一位学生说:“哎,他们为什么非要死呢?怎么不告焦母呢?”同学们哗然。这是我意料之外的,但我立即抓住这个契机,利用这位同学的“痴言妄语”让大家讨论刘、焦命运。有的说他们可以像司马相如、卓文君那样私奔啊,有的说逆来顺受走下去,不很好吗。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命运的可能性:(1)起诉焦母不可能,那个年代不比现代社会。(2)即便他们私奔,也逃不出那个大的社会环境。(3)如果他们屈从,那就不是悲剧了,人物就不可爱了,故事也就不动人了。他们只有为了爱情“同归于尽”,才能体现作品对封建家长制破坏忠贞爱情的批判。

    四、立足课程整体,一课一得

    语文教学应以长远的眼光来审视课堂教学活动。高中阶段有三个学年的语文学习,我们就必须从三年的发展眼光来看待语文教学,来考量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这样一来,我们的每一节课堂就没有必要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了。每堂课必须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是由学生的学情与教师个人对课的理解而定。从目前已压缩成45分钟的课堂结构来看,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最终汇成学生语文素质之海的做法,无疑是较好选择。如此在避免重复劳动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拓展能力、养成情感而不致于蜻蜓点水。这样,从这一堂课看起来虽不起眼却很扎实很深入,一周或几周连起来看课,整体感强,学生有序积累,效果自然会好。

    (作者单位:赣州一中)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