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汉字文化导向下的小学识字教学重构 |
范文 | 【摘要】如何让我们的下一代也能够了解及欣赏中华文化之美,从而发展出使用汉字的自尊和自信,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更是承担小学汉字教学任务的语文教师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关键词】识字教学;重构;汉字文化导向 【中图分类号】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汉字是超越时空传递语言信息的符号系统,是具有民族特点形式的、适合汉语的书写系统,它自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使全民了解和正确使用汉字,是提高民族文化素养的奠基性工程。但是站在这一奠基工程前沿的小学语文老师,很少能有意识地挖掘汉字隐含的深层含义和文化意蕴,进行富有科学性和艺术化的教学。小学生只能运用机械拆解、符号记忆的方式学习汉字,对汉字产生了很多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影响了识字效率,影响了整个语文学习的效率。我们开展了“汉字文化导向下的小学汉字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就是探索如何在小学汉字教学中,有效利用汉字形体所负载的大量文化因素,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文化魅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一、识字教学理念重构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播的载体。文字认同是民族团结的要素,也是保存和传递先人智慧的凭借。识字教学的目标不应当仅仅是把汉字当成记录语言的工具来进行供读写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同时发挥它培养思维能力和培养民族自尊心的功能。如何让我们的下一代也能够了解及欣赏中华文化之美,从而发展出使用汉字的自尊和自信,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更是承担小学汉字教学任务的语文教师光荣而艰巨的使命。首先,认识汉字文化的多重意义:一是汉字本身的文化,即汉字的起源、演变、构形等基本规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二是汉字反映出来的文化,即汉字自身所携带的、通过构意体现出来的民族的思维、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社会伦理、审美标准与追求等文化信息;三是以汉字为本體产生的文化现象,如书法、篆刻、对联、回文诗、字谜、隐语等。其次,重新定义汉字教学,重构小学汉字教学文化,从侧重于技术价值追求的汉字教学走向主张理念价值和文化追求的认同的汉字教育,把汉字文化融入小学汉字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建立以汉字文化为主导向的识字教学新体系。 二、识字教学内容重构 汉字文化导向下的小学识字教学,重视汉字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但不是随意拔高去讲述专业的汉字知识,而是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特点,用轻松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地渗透汉字文化。 一是在随文识字中,挖掘适合教学的汉字文化元素。如教学“独、群”时,学生若采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即“犭+虫”就是“独”,“君+羊”就是“群”;若采用编字谜的方法识字,即“独”是一只犬在吃虫,“群”是一位君子在放羊。这样的识字看似简单有趣,实则破坏了汉字的理据,违背了汉字的文化性。其实“独”从“犬”,“群”从“羊”,这是放牧的生活图景—牧羊犬只有一只,而被放牧的羊则是成群的。因为犬好斗,好斗则独而不群;羊性情温和,平易近人,故能成群。像“独、群”这样的汉字,其构形存在着生动的生活形象,含有古代的文化知识。教师适当拓宽汉字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就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新鲜知识。 二是基于现行教科书,调整教学顺序,发挥汉字系统作用。人对任何一种符号的把握都要在达到整体系统认知后才能自如运用,所以个体字符的积累需要有序。但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仍以随文识字的方式编排,汉字出现不可能依照构形系统和难易程度来安排。我们就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方式统整汉字教学内容,如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先集中进行《解码数字》《“人文”与“田土”等系统》《“子、犬、鸟、牙”系统》《“女、马、木、禾”系统》《“手、又”系统》《“口、言、止、草”系统》《“水、雨、火”系统》等系统识字,充分挖掘汉字的起源、演变、构形等基本规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教好300个基本字,再将系统所学的汉字放回课文中复习巩固,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三是结合校本课程,开展汉字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在低年级开发了《有趣的汉字》校本课程,有《建筑中的汉字》《姓氏中的汉字》《身体里的汉字》《兵器中的汉字》《器皿中的汉字》《十二生肖中的汉字》等主题识字活动,有关于汉字起源、演变的故事,也有通过搜集交流字谜、歇后语、对联、笑话、古诗等综合性活动,引导学生遨游汉字王国,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三、识字教学课堂重构 汉字文化导向下的小学汉字教学课堂更重视汉字文化的学习与体验,主要课堂模式有两种: 1.随文识字课 2.系统识字课 四、识字教学评价重构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识字的评价”的建议: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这样的评价关注的仍在“知识与能力”层面,还未上升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汉字文化导向下的识字教学评价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识字量和识字率”的问题,而是自觉担负起现代识字教育的导向功能。一是发展语言,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二是开发智力,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三是陶冶审美情趣,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四是接 受、运用、丰富、传承、传播汉字文化。因此,识字教学效果的检测与评价涉及四个层次的内容: 一是识字教学效果本身涉及的内容,如认读、识词、书写等。以书写为例,应考查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及流利程度。 二是识字的应用层次效能。在口语交际方面,能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在阅读方面,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习作方面,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三是识字的发展层次效能,如注意、想象、思维等。以发展思维为例,汉字是左右脑并用的“复脑文字”,学生能左脑、右脑一起开动,大胆创造,踊跃表达,在对汉字构字智慧的了解中,汲取创新因素,发展思维水平。 四是识字的情感层次效能,如情趣、热爱、陶冶情操等。以陶冶情操为例,在识字过程中接受汉字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的认知与体验、社会规范,以及汉字所蕴含的审美标准。 汉字文化导向下的小学识字教学重构,如成尚荣先生说的那样“培育与壮大汉字中蕴育着的良好、健康的文化基因,让学生从中汲取强大的文化力量和生长无限的文化智慧。” 附 ?注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常规课题(课题名称:汉字文化导向下的小学汉字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JKXB17-393)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叶秀萍,正高级教师。福建省教学名师、福建省学科带头人、厦门市专家型教师、厦门市学科带头人。多年来致力于“汉字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所形成的教学主张“汉字学识字”引起广泛关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