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品读红色经典 传承白杨精神
范文

    李明哲

    师:《白杨礼赞》《风景谈》,被认为代表着茅盾散文创作的最高水平。这节课我们学习《白杨礼赞》。(邀班长板书课题)我们先来感受一下《白杨礼赞》的激情与豪气。

    PPT:(超链接)薛飞朗诵《白杨礼赞》。

    师:课前安排同学提出初读时的疑惑,老师浏览了一下,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质量的问题,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一、赞美了什么精神?

    PPT: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生)

    生:(读)“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师:怎么不平凡呢?表现在哪里?速读课文,圈出作者写白杨树特点的词语。

    (师巡视)

    师:你们三个,把找到的二字词、四字词,写在黑板上。——注意不要重复。

    (生板书)

    师:根据这些词语,概括一下——

    PPT:作者从哪些方面写白杨树的不平凡?(生)

    生:外部形态和内在精神。

    生:还有生长环境。

    师:作者是单纯在赞美白杨树吗?

    生:不是。……(读课文相关语段)

    PPT:作者为什么要用白杨树来象征?而不用松树、竹子等具有高贵品质的植物?(生)

    生:因为白杨树的丫枝一律向上,傲然挺立,象征着我们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换成其它的植物,就不太恰当。

    生:我觉得相比于松树和竹子,白杨树虽然不被人重视,但是有顽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是北方的农民和守卫家乡哨兵的真实写照。

    师:张伟忠先生是这样说的——

    PPT:挺拔的身躯、靠拢的树枝、哨兵似的姿态,以及朴质外表下的坚强个性。这使得从新疆到延安途中的茅盾先生发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审美对应物,从而为白杨树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赞歌。(张伟忠:《又见白杨》,《语文学习》2009年第4期)

    师:提取一个关键词,就是“审美对应物”。

    二、怎样赞美的?

    师:本文使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生:(杂言)烘托。抑扬。象征。对比。

    师:先看烘托。找出相关语段,说说其表达效果。

    PPT:作者大篇幅费周张地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生)

    生:第二段,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为白杨树的出场铺垫。

    PPT:……用烘托、映衬手法,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教师教学用书》)

    师:对此,孙绍振先生补充到——

    PPT:……这个“倦怠”,就是白杨出现的第二种背景,不过不是地理环境的背景,而是心理的背景。有了这个心理背景,白杨出场,就打破了倦怠,引起强烈的兴奋的一个反衬,从下文可以看出,这种倦怠,就是为了让白杨出现时作者是“惊奇地叫了一声”。这是另外一种反衬,不是自然景物的反衬,而是心理的、情绪的反应。(孙绍振:《关于树的诗文赏析(四)——茅盾〈白杨礼赞〉》)

    师:还可以反向思考——假设不写白杨生存的这個“景”,直接写白杨的“形”和“神”,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不写生长环境,体现不出白杨树的坚强不屈和百折不饶的精神。

    生: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艰难环境,衬托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这样写,更能引起读者对它的注意。

    生:不写生长环境,白杨树的“坚强”等品格将有根基不牢的感觉。

    师:“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平铺直叙,便一览无余,单调乏味。

    PPT:第7段己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8段再点是否多余?(生)

    最后一段中,作者在赞美白杨树时,为什么还要写楠木进行对比?(生)

    师:其余关于抑扬、象征、对比,同学们手头的资料上都有,课下自主学习。

    三、为什么这样赞美?

    师: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

    (喜欢及理由之发言此略)

    生:最后一段,没必要为了赞美白杨而贬低楠木吧?

    师:有不同意见,很好!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谈。

    生:不喜欢。“赞美”“不平凡”,这样的词句出现的次数太多了。

    师:敢于质疑,很好!我们过会儿讨论这个问题。

    师:你认为这是一篇好的文章吗?为什么?——喜不喜欢放在一边,说说文章好不好。

    生:虽然我不喜欢这篇文章,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篇好的文章,因为它写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生:不好。作者多次的都用白话把意义直接喊出来了,我觉得没有意思,太直白化了。

    师:说的太好了!我和你有同感。我个人也是不喜欢这篇文章的。

    PPT: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师:你怎样评价这种直接进行表达的象征?

    生:象征最大特点就是暗示,而不是直白。

    师:《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哪里是竹子、石灰啊,这就是人啊!

    师:我个人不喜欢这篇文章。象征最大特点是委婉、含蓄、暗示,最忌直白,在文中不宜明言。《白杨礼赞》显然不是。A象征了B,直接喊出来,这还是象征吗?当然不是,直截了当,宣告式象征便取消了象征。因此,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有违象征这一表现手法的本质属性的。所谓“(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孙绍振)云云,是一种公共性误读。

    师:课后第五题也是关于象征的。依托本文而设置象征写作训练,这是一种误导。——以为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十分高明,要求借鉴这样的写法,这样的命题是失败的。

    师:刚才有同学说:“赞美”“不平凡”,这样的词句出现的次数太多了。那么,文章多次说到“赞美白杨树”,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是不是有些重复?——课前也有好多同学问到类似的问题。

    PPT:(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师:这里有两种观点:

    PPT:A.郝宇民:在一篇只有千余字的散文中,如此反复频繁地使用“不平凡”这类抽象空泛的赞美之词,……是难以真正达到艺术化的效果的。(参见郝宇民《概念淹没的白杨——重评茅盾的〈白杨礼赞〉》,《名作欣赏》1996年第3期。此略引)

    师:会学习的同学在记郝文的题目,这很好,课下去搜读全文。

    PPT:B.《教师教学用书》:不是。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开头直接入题,表达主旨,总起全文。第4段过渡,既是对上文“惊叫”的补叙,也是下文赞美白杨树的前奏。第5段描写白杨树的形貌,描写当中渗透着作者浓厚的情感。第7、8段由写白杨树过渡到对其象征意义的揭示,并直接点明象征意义。结尾段照应开头,再次点题,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这样一条线索将对高原景色的描写、对白杨树形象的刻画、对象征意义的揭示绾合在一起,使得本文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师:这两种观点,你认同哪一种?理由?——先自主思考,然后与同学讨论。

    生:我支持郝宇民的观点,确实重复太多了。

    生:我赞同第二种观点。这不能叫重复,这是一种写法,叫反复。

    师:是重复,还是反复?老师是这样看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多是套话,缺少具体分析,只是好像有道理;二者相比,郝文的观点我反驳不了,那我就选择认同。

    生:我还是支持第二种,郝宇民有可能是在不知道背景的情况下,写的那篇文章。

    师:你怎么知道郝宇民不知道呢?你的发言可以修正一下——郝先生没涉及背景因素。

    师:虽然我个人也不喜欢这篇文章,但我仍然认为它是一篇好的文章。这不矛盾。——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直白地写呢?为什么不含蓄些呢?——联系写作背景,也许我们会有另外的思考。

    PPT: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篇文章?(生)

    生:(读预习二)本文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作者曾说:“《白杨礼赞》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乃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至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

    师:你明白了些什么?

    生:作者创作的时候满怀激情,所以就直接抒发赞美之情。

    师:你是作者的知音。

    PPT:作者写作此文,显然是意在笔先,主题先行。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受这种战斗精神的感染,他抑制不住地要呼喊出来,他运用了文学手法中常用的“象征”,却又全然不顾其“含蓄”的特性,可见作者的满腔激情溢于言表……

    (源自:http://www.caomingnews.com/mili/article_1827.html)

    师:作者赞美白杨树,赞美北方广大的抗日军民,实際上是在赞美——

    生:中国共产党。

    师:楠木代表了?

    生:国民党反动派。

    师:当时是国共合作时期,不能说反动派,可以说顽固派。

    PPT: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他写的白杨是比喻共产党人?(生)

    师:这是在重庆写的。重庆,当时的陪都。就是说,这是在国统区写的,若要直接批判国民党歌颂共产党,能发表吗?

    生:不能。

    师:这是在1941年写的。在抗击日本侵略的国难时期,在民族危亡之际,号召民众,鼓舞民众,团结抗战,就得让老百姓能看得懂。如果民众看不懂,那又有多大用呢?

    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创作风格。

    PPT: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田间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1938年春,作者田间随西北战地服务团到达延安。为适应现实斗争的需要,他与几个同志一起发起了街头诗(街头诗是抗战时期,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现的短小精悍、紧密配合当时斗争,迅速发挥宣传作用的一种诗歌形式,也称传单诗、墙头诗)运动,他们是揭露日本侵略罪行、鼓舞人民斗志的诗篇,写在墙壁、岩石和大树上,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

    师:以《白杨礼赞》为例,怎么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呢?

    PPT:“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恩格斯:《致敏·考茨基》)。

    PPT:毕竟,这样的文本建构,情调太明朗,意旨太显豁,格局太单一,情绪太趋于公共化,全失了散文体式的曲折幽远和心魂的多姿多态。

    ……从这个理论基点出发,就可以看出茅盾散文的失误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然而,势易时移之后,这种情感由于与当时的文化和政治环境有着过于直接的关联,而失去了依托,被无情的蒸发掉了,从而不能为后世的读者所感受。其二,……这使茅盾在很多时候失却了“个人性”,独立之姿和文体的“私密性”,强烈的宣传色彩使作品的文学品格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和侵蚀(有时则是致命的)。……

    ……对于后世的读者而言,他们更多的关注的是文学作品的那种能够穿越历史时空的,沟通古与今的,“超越性”的文学品格。而茅盾这样的作家所关注的,则是作品在“此时此地”所具有的“实用的”品格和价值,他们为此而倾心相与,无怨无悔。茅盾对所谓“艺术性”的远离和自我放逐,追求一种履行知识分子担负的责任与道义的,文章为时而著有益于世的价值,实际上是一种极其令人敬佩的文化姿态和取向,是应该为后世的人们所理解的。……(马萌《理性言说与心魂浮沉:茅盾散文新论》)

    师:不可否认,《白杨礼赞》有悖于艺术。——我想,茅盾不会不了解这一点。是时代赋予了作家用笔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虽然,《白杨礼赞》确实缺乏艺术意味,它所起到的审美作用恐怕远逊于其政治宣传的效应。但是,文学为政治服务,这也是文学作品价值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做不到兼得,为了政治宣传功用而牺牲艺术价值,又何妨呢?既有艺术意味,又有政治宣传的效应,那更好了,像九年级下册高尔基的《海燕》就做到了。《海燕》的创作背景与《白杨礼赞》好像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海燕》全篇无一字点明海燕象征着革命者,但联系创作背景,海燕与革命者的“神似”点就凸显出来了。学到时对《海燕》与《白杨礼赞》象征手法的巧拙,可以作一番比较。

    PPT:“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师:这里有两个“为”,“为时”“为事”,就是说要有用。这个散文单元还有汪曾祺《昆明的雨》,这样的艺术品可供欣赏把味,而《白杨礼赞》是用来战斗的。

    PPT:《白杨礼赞》发表于茅盾自己任主编的刊物《文艺阵地》上,他在发刊辞中说:“这阵地上,立一面大旗,大书‘拥护抗战到底,巩固抗战的统一战线!”

    (源自:http://www.caomingnews.com/mili/article_1827.html)

    PPT:《白杨礼赞》对艺术的远离,主要就在于其过于直接,过于直露,又过于直白地,甚至是直通通地将一种审美感受人为地向某一特定的现实观念靠拢。在对审美对象的描写中,完全使用的是政治化概念,使人感觉其中似乎只是在用一种现实物象来阐释一个十分明确的政治主题。而且这种阐释又过于简单和明了。……

    (郝宇民《概念淹没的白杨——重评茅盾的〈白杨礼赞〉》,《名作欣赏》1996年第3期)

    师:大家多年来众口一词的都是《白杨礼赞》在艺术上的种种好处。郝宇民先生却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这样的声音是值得仔细倾听的。不过,我认为郝文存在致命的问题:就事论事,就文论文,仅仅局限于文章本身,使得作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孤立地那么看也许不无道理,而联系写作背景,其实不然。红色经典兼有文学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白杨礼赞》一文有深深的时代烙印。郝宇民先生以当下意义看待当时意义,这是不全面的,应该回到历史的语境。

    师:郁达夫这样评价茅盾的散文——

    PPT:在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所写的导言中,郁达夫这样评价了茅盾的散文:“……中国若要社会进步,若要使文章和实际生活发生关系,则像茅盾那样的散文作家,多一个好一个;否则清谈误国,辞章极盛,国势未免趋于衰颓。”

    师:看黑板上板书的写白杨树特点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生:写的人。

    师:对,这都是人格概念。——这就不是树的特点,而是人的精神特点。

    师:(在黑板的词语上板书白杨树简笔画)这是什么?(生:白杨树)这些词语(圈画成杨树叶状),还是白杨树吗?(生:不是,是人)(读所画词语)同学们,这就是白杨精神,我们学习《白杨礼赞》,要继承伟大的白杨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小结:

    PPT:《小马过河》:他下了河,小心地蹚了过去。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师:《白杨礼赞》既不像众人所吹捧的那样好,也不像郝宇民先生所批评的那样坏——这是我们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的判断。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白杨礼赞》的思路是:

    PPT:肯定——否定——肯定

    师:先肯定的什么,中间否定的什么,最后肯定的什么,课下同学回味一下。

    作业:

    师:听薛飞朗诵的时候,有同学小声说,怎么和课文不一样啊?

    师:所以,我们今天的作业就是——

    师:我们再看语言方面。课文题注说:“有改动。”老师作了标注。

    PPT:(超链接)改动.doc(黑:原文/百度百科;红:改动处/编者)

    师:这个文档留给大家。先给改动处标注序号,然后评价一下改动的效果;再看看还有沒有需要改动的地方。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