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如何让量感这朵数学之花绽放
范文

    庄艳丽

    【摘 要】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一点一滴的实践后感悟得来的。为了提升学生的量感,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找到量的典型参照物,通过亲身体验,丰富学生对于量的经验。

    【关键词】量感;实践;体验;积累

    【中图分类号】G642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257-01

    量感是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速度、程度、规模等方面的感觉,对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方圆、厚薄、多少、松紧、轻重、快慢等的感性认识。量感是一种对量的直觉、对量的敏感性[1]。它需要在实践、体验中生成的。接下来我以《克与千克》这课为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于质量为克和千克的物品的直观感受,形成对物体质量的相对深刻的感知,逐步发展量感。

    一、比较轻重,唤醒量感

    数学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量感也离不开生活。教学时可以以游戏(背两位同学)引入,感受人的体重有轻重之分。再让学生把一条口香糖、一小袋绿茶包、一桶洗衣液和一袋大米按轻重分类。在激发学习热情的同时,初步感知物体是有重量的。让学生对轻重有一定的概念,激活学生对量的生活经验。

    二、充分体验,积累量感

    学生对量感有了直观感受后,还需进一步积累、拓展。所以我设计了如下活动:

    1.认识秤:物体有长短之分,可以用尺子测量。而物体也有轻重之分,那么测量物体有多重,又该用什么工具呢?(用秤来测量)

    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各种秤及用法的介绍。

    2.初步感知克与千克:生活中大部分物品的重量,商家会称好并标在外包装上。一包绿茶净含量2克;一条口香糖净含量是3g;一袋大米净含量是5千克;一桶洗衣液的净含量是2kg。

    你发现刚才分好的两类物品的单位有什么特点?(计量比较轻的物体常用克来做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到的千克做单位。)

    3.体验1克:对于1克的体验,仅仅停留在“一枚两分硬币”这一特定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当学生通过掂一枚两分钱硬币,对1克有了初步感知后,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估计、称量的机会和素材(比如取大约1克重的黄豆应该取几颗),让他们通过实际掂、估、称等活动,明确大约6颗这样大的黄豆重1克。并让学生继续举例各种约重1克的物品,使学生对1克这个量的认识更丰满、更盈润。

    4.体验多克:尽管学生充分经历了对1克的体验活动,但要从1克一下子跳到1千克,跨越偏大,缺乏量的累积。只有在不断的掂、估、称活动中,量感才能慢慢形成[2]。因此在体验1克活动后,我继续设计了对10克、50克、500克的逐步体验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找准质量单位的典型参照物提供量的经验。

    5.认识千克,探究克和千克的关系:在该环节中先引导学生掂一掂两小袋盐叠起来的重量1000克(每小袋各500克),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称出两袋盐的重量1千克,从而明确“l千克=1000克”。最后以掂、估、称出约重为1千克的苹果来加强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学生在感受1克、多克、1千克的直接经验上,凭手感估量1克、多克、1千克的物体,再到通过称量、举例来检验对它们的感受程度,都极具挑战性。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排除物体质地、形状等非本质属性,运用已有量的经验发展估计策略,逐渐形成1千克、多克、1千克的量感[3]。

    三、巩固应用,深化量感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基本构建起了“克”和“千克”的概念,积累了量感。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内化量感,还需要引导学生将这一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我设计了重量分别是10g、20g、40g的三颗宝石对应不同难关。10g宝石:看图读秤说物品重量。20g宝石:今天老师去超市,还买了很多东西。在零食区域买了一些每块约重3( ?)的水果糖,在水果区挑了一个重约6( ? )的西瓜。正当老师要离开的时候,发现鸡蛋有打折,老师拿起一个鸡蛋在手里掂一掂,大约50( ? ),赶紧买了一些。离开超市后,老师经过药店称了一下体重,约重50( ? ),身高约是160( ? )。最后,老师搭了一辆约重1500( ? )的出租车回家了。个别学生在“身高约是160( ? )”出现了错误,填质量单位。通过生生互帮来区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明确身高应该是用长度单位,重量才用质量单位,所以应填厘米。40g宝石:1千克的铁比1000克的棉花重一些?(是真是假)

    来自小精灵的礼物(有趣的小知识):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

    收集宝石换礼物贴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而习题设置不同的克数,克数的多少代表着题目的难易程度,层次较分明。偶尔老师故意反问:为什么一个西瓜不是约重6克呢?为什么出租车的重量不是1500克呢?为什么蜂鸟约重2克而不是2千克呢?激发学生用1枚两分硬币和2小袋盐的质量作为参照物,从而进行量的累加来说明理由。

    四、回顾延伸,内化量感

    同学们,让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利用这节课的收获,回家陪爸爸妈妈完成一次购物,把今天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这节课达到“课虽终、意犹存”的境界。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所获得的关于克和千克的量感应用到现实中去,学生在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的同时,也进一步内化量感。

    量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發展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量感不应成为数学教学的盲点,而应发展成当今数学教学的自觉。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发展学生量感的策略,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估测等体验过程[4]。学生在不断感知量、体验量、估测量,通过自己的多种感官把握物体的量的本质属性,形成对量的直觉反应,形成对量的敏感,从而发展进一步自身的量感,让数学教学更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师淼淼.我们的思考[J].湖南教育,2014,(9):54-55.

    [2]金萍.优化实践操作 促进观念建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思考[J].数学月刊:小学版,2013,(1):44-46.

    [3]陈雨婷.在“感量”中培养学生的“量感”[J].数学教育通讯,2018,(19):26-27.

    [4]陶兰.以实践活动促学生量感的建立[J].吉林教育,2018,(16):62-6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