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中国戏曲》课程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
范文 | 【摘 要】中国戏曲自古以来就对普通民众之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着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很多年青人未接触戏曲,当然无法接受戏曲的教育与教化,无法接受戏曲对其人文素养养成的影响。高校《中国戏曲》课程在传授文史常识、提高艺术欣赏力、培养乡土情怀,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为人处世等社会规范等的教育有着较大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中国戏曲》课程;大学生;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144-02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曾多处提到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纲要》提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纲要》要求教育机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本文拟就高校《中国戏曲》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作一简要论述。 一、中国传统戏曲的教育教化功能 两宋时期,戏曲在江南沿海地区形成。自一开始,它就肩负着社会教育教化之职。这一点,我国古代的不少戏曲理论家有相关论述,不少剧作家则在戏曲创作中凸显了这一功能。 戏曲理论家如元人杨维桢在《优戏录序》中指出“台官不如伶官”,认为戏曲具有“警人视听,使痴儿女知有古今善恶成败之劝惩”的作用。与杨同时代的夏庭芝则进一步论述了杂剧的教育、教化作用,指出杂剧“君臣如《伊尹扶汤》、《比干剖腹》,母子如《伯瑜泣杖》《剪發待宾》,夫妇如《杀狗劝夫》《磨刀谏妇》……皆可以厚人伦,美风化”[1]。剧作家像元人高明在南戏《琵琶记》的卷首中便高调宣称他的戏曲创作“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明初邱濬在《五伦全备记》的开篇中也宣称“备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若和伦理不关紧,纵是新奇不足传”。 近代以来,戏曲的教育教化功能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如林语堂指出戏剧:“具有同等重要的教育作用,供给人们以一切分解善恶的道德意识,实际上一切标准的中国意识,忠臣孝子,义仆勇将、节妇烈女,活泼黠诡之婢女,幽静痴情之小姐,均表演之于戏剧中。用故事的形式来扮演各个人物,孰为他们所憎,孰为他们所爱,他们深深地感受着道德意识的激动。曹操的奸诈,闵子谦的孝顺……他们都于一般中国人很熟悉,以他们的伦理的传统意识,构成他们辨别善恶行为的具体概念。”[2]又严复、梁启超、陈独秀等为了宣扬革命思想,大力倡导小说、戏曲,借重的就是戏剧在这方面的社会功能。如陈独秀说:“戏曲者,普天下人类所最乐睹,最乐闻者也,易入人之脑蒂,易触人之感情,故不入戏园则已耳,苟其入之,则人之思想权未有不握于演戏曲者之手矣。……由是观之,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3] 一些学者也注意到了戏曲在民众教育教化方面的作用。如1930年代时,汤际亨提出“影戏是社会教育之利器”,因为“影戏为具有高等艺术条件之艺术之一,有唱声,有舞形,有音乐,听、视两官具能感动之。”[4]又1990年代,秦振安指出中国影戏:“其内容多系取材于我国历史故事,而故事内容均以表彰忠孝节义,贬斥奸险邪恶为目的,故无形中有着教育民众及发扬正气之效果。以往我国乡民,虽未接受学校教育,但他们对于我国历史文化,均具有或多或少的概念,而最难能可贵者是,他们对于忠奸、义利之辨,亦大多具有清楚的认识。在皮影戏盛行地区,我们可以武断地说,大半是皮影戏潜移默化的结果。”[5] 综上所论,可见戏曲对民众的尤其是对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没有机会接受学校教育的普通民众来说,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人伦道德、日常生活规范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二、戏曲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人文素养”一词含义广泛,但基本上可理解为“在以人为中心的前提下,既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人类社会沉淀下来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相关知识,又从这些现象和知识的体验和认知过程中,感悟人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了充分尊重人性和明事理、知进退的文明而有涵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6]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表演艺术。笔者以为,《中国戏曲》课程至少能在以下五个方面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一)传授文史知识。我国戏曲乃中国传统戏剧,包括宋元戏曲、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清代后期的“花部”等样式。杂剧曾是元代“一代之文学”,产生了关汉卿、王实甫等著名剧作家,明清时期产生了汤显祖、洪升等剧作家。通过《中国戏曲》课程的讲授,能让学生了解我国戏曲发展的历史,了解我国戏曲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史有一个明晰地认识。此外,民间戏曲中的一些唱段也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如湖南、湖北等地的影戏班在帝王出场时,要唱“摆朝”的段子。该唱段实即以韵文的形式,介绍了我国从夏朝直至辛亥革命期间朝代的更迭情况。如湖北艺人唱的:“先有三皇后五帝,尧舜禹汤夏商周。大周天下八百载,五霸七雄闹春秋。并吞六国秦始皇,统一中国灭诸候。二世无道万民怨,楚汉分兵取秦都。刘邦灭楚成一统,西汉江山二百秋……” (二)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力。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该课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欣赏力。这种能力,不仅仅包括剧本文学的欣赏,还包括对戏曲艺术之音乐、舞蹈以及舞台美术的欣赏。中国戏曲的音乐形式有曲牌连套体、板腔体两种主要形式,唱腔极为丰富,且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戏曲的表演是载歌载舞,有很多意蕴丰富的优美身段;明代以来,艺人创造了许多造型独特的面具、脸谱。这些共同铸就了我国戏曲的独特艺术魅力。戏曲曾是农耕时期,我们祖先最为重要的娱乐、审美方式。但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青少年很少接触这一艺术形式,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欣赏这一艺术了。本课程在介绍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戏曲演出视频,引导学生欣赏一些名家的表演艺术,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力。 (三)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我国自1990年代末期开始推行大学生扩招政策,吸引了大批农村孩子,希望以知识改变命运。这些年青人有很多从小便离开了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上中学、念大学。大学毕业后,多数又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因此,很多大学生对家乡文化陌生,缺乏一种乡土情怀。但乡土关系是一种仅次于血缘关系的稳定关系。“乡土信息是一种自然信息,乡土情怀是乡土信息在心灵上的一种自然反映。乡土是祖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爱乡土是爱祖国的重要表现,爱祖国是爱乡土的拓展和延伸。乡土情怀的爱国情感是自觉的情感认同,这种情感将爱故乡与爱祖国联系在一起。深化大学生热爱祖国荣辱观的培育,要以乡土情感为重要的切入点。”[7]《中国戏曲》课程,鼓励学生调查家乡戏曲作为课程论文,引导学生去了解家乡文化;鼓励学生学习家乡戏曲的唱段。很显然,这是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之乡土情怀的。 (四)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我国社会主要遵从儒家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这些在戏曲史有专门的剧目进行宣扬,如元代南戏《杀狗劝夫》、杂剧《赵礼让肥》等作品幾乎将封建伦理的诸范畴都作了演绎。[8]此外,也有一些戏曲唱段或宾白来直白的向观众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如衡山民间影戏中常有父亲教导儿女的情景:“堂上父母宜孝敬,养儿防老为何情。父说脚软腰又胀,母叫眼花又头疼。非是老人装假病,人到老来百病生。精神血气多衰弱,举动何能比后生。夏日怕热冬怕冷,风烛瓦霜一般同。凡事体贴老人意,时记父母养育恩。纵无银钱买酒肉,椒水承欢亦可行。……”[9]这便是教育儿女如何孝顺父母。 (五)进行为人处世等社会规范的教育。传统戏曲舞台上,有一些对民众宣传为人处世之道理的故事。如湖南影戏艺人王冬林传唱的《训儿词》即是教导出门在外的儿子如何为人处世的:“逢桥下马莫争先,让人几步走前头。口渴不吃田中水,宁很(方言,宁肯意。)人家弃茶汤。遇人相打莫添拳,逢人相骂莫赞□。宁很膀〔旁〕道做改劝,不怕友多只怕冤。”唱词中涉及的方面就较多,其中一些注意事项对现在的年青人仍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三、结语 笔者在研究湖南影戏的教育教化功能时提出:“(今天)无论是教育的形式还是方式,都已有了空前发展。但当我们检视当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考量人们的社会公德之心时,却会发现他们不仅没有随着教育的发达而增加、进步,反而在减少、退步。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但与许多传统民间文化消失,退出了对民众社会化过程的模塑作用应是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的。[10]对此,笔者以为应将现代教育与传统民间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高校要多开设一些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课程,如《中国戏曲》《民间文学》《民俗学》等,而不应偏重学生技术、技能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元)夏庭芝.青楼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二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 [2]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3. [3]徐中玉.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二[M].上海:上海书店,1995:617. [4]汤际亨.中国地方剧研究之一:滦州影戏[J].中法大学月刊,1936(3). [5]秦振安.中国皮影戏之主流――滦州影[M].台北:台湾省立博物馆出版部,1991:10. [6]胡展航.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252. [7]唐亚阳、吴增礼.中国书院德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6. [8]李跃忠.元后期伦理道德剧兴盛原因新论[J].襄樊学院学报,2010,(6). [9]向国政.衡山地方影子戏[M].香港:银河出版社,2006:225-226. [10]李跃忠.湖南影戏剧本的教育、教化功能[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5(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