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周易》中的“生生”之道
范文

    摘要:自古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理念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涉及到得生命哲学也是极其丰富的,其中“生生之道”折射了遵循天道以做到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周易》一书对此生命哲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内心世界,深深打上了我国传统历史的烙印。接下来本篇文章就针对这一生命哲学进行深入探讨,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周易》? ?生生之道? ?生命哲学

    《周易》是一本涵盖了天下万物的奇书,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哲学。生生之道在于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生生不息”是指人类在自然和社会活动当中所持有的一种对生命永恒、精神不朽的敬畏心理态度,这种态度不同于其他理智的和实践的传统文化理念,是一种千百年来内化于心的道德涵养积淀。生命哲学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开端,而生生之道也是保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必不可少维护器,对于提高个体精神境界、促进中国社会文明发展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周易》糅合了古人思想精髓对此生命哲学做了科学详细的阐述,再加上现代文学的系统解释,它便成为了一种系统的生命发展理论。这本书利用道教的阴阳理论巧妙揭示了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其中“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本书为了说明社会构成基础,将万物分为男女,又将人类的生育繁殖与天地孕育万物有机结合起来,放弃了对世间万物的孤立看法,将一切融为一体,从微观和宏观的两个角度来阐述生生不息的生命理论内涵。

    一、生生之道

    《周易》中的“生生之道”是用天道给人以启示,倡导天人合一和“阴阳之道”。历代国学家都对生命的本质和特征进行过分析和探讨。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在研究《周易》的基础之上,又创作了《周易正义》,写道“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前后之生,变化改易。生必有死,《易》主劝诫,奖人为善,故云‘生,不云‘死也。”自古以来,国人对于生命的追求在于延寿,只有更长的生命才能够为个体以及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世间一切都需要以生生之道作为条件,最终达到自由的状态和精神的超越。历代国学家探讨生命的本质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求子阶段。生育是万物的本源,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因此古人认为孕育生命事关民族的永续发展,是揭示生命本质的必然条件。孕育生命的生命观念始自于中华各个民族,折射出一定的和谐精神。顺其自然的各个民族也便在此阶段发展出各种各样的习俗,例如祭拜神佛等等,长此以往形成了中华民族奉求“多子多福”的生育信仰。《周易·序卦传》一书中提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个阐述以循序渐进的角度明确了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充分解释了生命的本质。《周易》的六十四卦本身就处于不断运行的状态当中,这一运动特点与生生之道的理念不谋而合,从外化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宇宙万物化生的模式。宋代文学家周敦颐深受《周易》对世间万物分析的影响,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周易》曰:“生生之谓易。”事实上,生生不已是人类和世界运行的一种普遍形式,同时也指人类与社会形成的一种自然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这一生命哲学是人类与社会的统一,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象與抽象的统一。世间万物的运行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具体形象,这种生命的发展理念则是人类对世间万物整体的主动感知,并非被动接受,这里面包含着丰富的中国哲学精神,可以理解到天地万物深刻的哲学内容,这一切都来源于人类对生命本质力量的肯定以及对于生命力的追求。

    二、求子仪式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以农业为主,社会发展的特征进一步凸显了对于劳动力的重视和需求,所以在家庭家族当中,人们更希望人丁兴旺。特别是在传统社会当中,更多的婚姻把生子作为首要任务,但是这种身子孕育的过程并不是死的机械形式,他们是具有丰富的内容,是离不开生命的表现。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民间家庭开始兴起求子仪式,并且这种仪式逐渐演化为具有深刻意义的社会仪式,为官家沿用。翻阅古代资料典籍我们可以发现,求子仪式包含了多种多样的环节,细节繁杂,每一处都充分表现着人们对于生命的追求、情感和价值。不同于现在的高医疗水平,古代医疗事业受各方面的限制水平较低,一些医疗知识仅仅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大部分人都是文盲,但所有人对于生命的热爱却是不相上下的,这种求子仪事恰恰填补了人们对于医疗的认知空白。除此之外,目前国内留存的许多古建筑上都或多或少会发现上面的符号和图形都深深包含了古人的生育信仰,例如麒麟送子、女阴男根图等等,还有依然在现代民间普遍流传的婚俗礼仪也都是人类社会对于生命延续的希望。

    古今人们对于生命延续的追求是自然与人文哲学的统一,求子仪式的发展也让我们产生顿悟,同时也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如清乾隆二十五年《袁州府志》记载:“正月:上元,夜静,妇女燃烛锅内,迎厕姑神问生育及休咎,颇验。有未得子之家,族邻送菜园门于房内烧之,主家留饭,生子日致谢。”清同治九年《南昌县志》记载:“正月:好事者也窃园门,鼓吹诣富家送喜,主生子。八月:中秋夜,妇女暗数高桥桥柱,宜子。妇人结队入园圃中窃瓜菜之属怀之,谓之‘摸青,为宜子之详。”清同治十二年《铅山县志》记载:“八月:间有取大冬瓜一枚,宫灯鼓吹送亲友之未得子者。”清同治十二年《崇仁县志》记载:“正月:元夕,新娶妇人家,邻戚送红烛并鸡鸭蛋,曰‘送喜。夜深,妇女以茶果、香烛供紫姑神,问家常琐细事。”

    当然,古人对于生命追求的文献记载并不止这些,它普遍存在于民间的每个地方,在精神文化方面引导的人们的祈子信仰,正是这种信仰才使得各种各样的求子活动顺利展开,在每个人心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在这些强烈的情感仪式当中,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生生之道的内容。祈子信仰是人们的主观活动,承载了人们的生命观念,通过一定的想象力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古代农耕社会而言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在虚幻与现实之间建立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凝聚了人们的精神信仰,甚至超越了人的实际需要,逐渐发展成为农业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生殖崇拜

    《周易·系辞上传》曰:“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要知道,乾、阳、男表现的是男性的特征,而坤、阴、女表现的则是女性的特征,其中代表天地的乾坤两个字分别又是男女的总印象。阳爻和阴爻指的是男女两性的生殖器官,“其动也直”反映了男性生殖器官的特征,“其动也辟”反映了女性生殖器官的特征,这一描述是以各自的生殖器官外型为基础,融合了天地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加以解释。《周易》认为,宇宙万物的发展运行都存在一定的内在规律,并且这些规律是统一的,这就意味着天地阴阳二气交合同样适用于人的生命。两性的生殖器官以及生殖能力是关系生命延续的关键所在,两性行为也显得愈发重要。在最开始人们的生殖崇拜主要是对男女生殖器官的崇拜,为此社会上开始兴起男女生殖器象征物以及男女交媾象征物的流行器件,《周易》当中就涉及到了关于这个时期人们对于生殖器崇拜的内容。现代文学家郭沫若也对此做了大致的阐述,他提到,古人为男女生殖器官做了相應的符号,阳爻为“—”,阴爻为“--”。除此之外,有些儒学研究者也指出儒家的生命观,他们认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正是起源于古人崇拜的生殖崇拜观念,这也说明生殖崇拜观念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我国是一个世界人口大国,人口数量不断剧增的现状与古人传承的多子多福等理念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东方人们更加注重对于自然生命的敬畏,强调生殖方面的创造力,而非人的主观意识。例如江西石城县通天寨中的“石笋干霄”其外部轮廓与男性生殖器官极其相似,因此人们称之为“生命之根”。而江西龙虎山上的“仙女岩”其外部轮廓与女性生殖器官极其相似,因此人们称之为“生命之门”。男女的生殖器官和生殖功能延续了人类生命,于是人们开始追求对生殖的信仰,利用大自然中与男女生殖器官类似的自然景物来解释生命的本质。各种各样的生殖圣物是一种生命观,这种生命哲学就是生生之道,以不断地繁衍传承来对待世间万物,呈现事物本身的生命含义。黑格尔对于东方的生命观介绍虽然不是对生命本质的全部概括,但对于我们理解古人崇拜生殖的真谛具有启示。

    被誉为“生命之门”的江西龙虎山上的“仙女岩”由于外形与女性生殖器官相似,让更多的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有着生育法力,自然孕育规律与人类繁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也是民间各种各样求子仪式之所以兴起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早期对于生殖崇拜的信仰来源。人们将自然景象与男女两性生殖器官的形态结合,推出了“生命之根”和“生命之门”的生殖生物,既依赖于自然对象的特征,又依赖于人的发现和精神寄托,是自然的人化。可以说,人们对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生命期盼存在于自然生活当中,同时又与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把和谐理念贯通于天地人三才之道。对人的生命来说,更重要的是精神生命或文化生命。追求精神生命的和谐,就是追求人的存在的和谐,是人存在的根本状态,也是《周易》所追求的生命境界。”其实在古代社会,这样的生命观念还具有另外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不是物质情欲的简单发泄,更表现为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是后代子孙对于先辈精神和道德的传承。传统儒家思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便深刻的标示了这种特殊社会价值,强调血脉相成和精神延续的价值。上升到道德的层次,儒家学者还提出了“立功、立德、立言”的社会精神生命价值理念。《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胡适,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提出以上提到的儒家三大社会精神生命价值理念已经深入到中国士大夫的骨髓当中,让他们立志于通过自己的德能、功业、思想以及语言来获得生生不已的精神价值。翻开历史的画卷,能在真正意义上将立功、立德、立言这三大社会精神生命价值理念铭记于心并付诸于实际行动的少之又少。相对于普通群众而言“生时有济于乡里,死后有可传之事。”,这样“降低”对其的要求便可以制约社会大众实现生命价值的方向和范围,凝聚人们的生命价值观,这都是为了深切感受和领悟生生之道的生命哲学内涵。

    参考文献:

    [1]高华平.阴阳“八卦”的演变及阴阳家与《周易》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125-135.

    [2]陈业新.《周易》“王用三驱”阐说的学术史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6):9-18.

    [3]黄德锋.《周易》与古代“生生不息”的生命观[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83-91.

    [4]姚舜宇,孙艺玮.基于《内经》《周易》少阳理论的中医学继承与创新思路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8,(10):73-75.

    [5]王群,于红,张烁,等.《周易》变易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8,(10):1942-1944+1969.

    (作者简介:姜岩,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哲学。)c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