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在线发表: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迟来的曙光 |
范文 | 【摘要】中国的学术期刊从体制保护和评价的温床中走向数字学术出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线学术出版平台尽管还是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两条腿走路,但还是给期盼已久的中国学者带来了曙光,一个创新的学术出版时代似乎就在眼前。数字出版为学术论文的质量评价提供了确实的依据,构建了学术出版的新秩序。 【关键词】在线出版;学术出版;学术期刊 【作者单位】黄国春 ,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国际STM学术期刊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出版,据DOAJ统计,到2014年,以e-only数字形式开放获取出版的期刊已经超过10000种[1]。学术数字化出版已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而中国的学术数字出版平台迟迟未见出现,这既有技术原因,也有着学术出版体制、学术评价机制等深刻与复杂的原因。但无论如何,任何困难也挡不住中国学者对数字学术出版的期盼。 一、中国学术出版数字化从艰难中走向前台 中国学术出版数字化的推进步履维艰,传统纸质学术期刊仍处于强势地位。原因有三:一是学术期刊垄断学术资源,学者争相向“核心期刊”投稿。新媒体无法与之争夺学术稿源与受众;二是中国学术期刊体制特殊。学术新媒体难以获得“刊号”等出生证;三是学术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学术期刊是学术评价的前提,所有评价机构的定量评价都是基于“刊”的[2]。这三个原因确实切中要害,也是学术出版数字化进程难以推进的关键所在。 中国学术出版数字化的推进步履维艰还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学术期刊多数是附属于研究机构、大学或政府部门,在行政上、经济上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位。这与国外的学术期刊作为独立机构或出版集团的一部分有着本质的不同。2012年7月,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试图把学术期刊编辑部“转企”或合并到出版集团 [3],以期实现学术出版的集团化、集约化和数字化发展,但因忽视了学术期刊非独立性的体制问题,引起了学术期刊的很大抵触,结果无法实施下去。 但中国并没有因此停住迈向学术传播数字化的脚步,学术数字出版领域出现了知网、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多种数字化学术传播平台。在数字化和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学术期刊依靠纸本传播信息的渠道早已名存实亡,今天的学术期刊无一不依靠互联网来进行传播,这已是不争的事实[2]。但这些数字化学术传播平台只是学术期刊纸本的网上浏览器,并不具备数字出版功能。中国的数字化在线学术出版平台还亟须建立。 二、学术数字出版平台的模样 桑海博士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在线学术平台》[4]中对未来的“在线学术平台”进行了构想:学者注册为平台用户,向网络平台投稿,通过平台编辑人员初审后发给评审专家,通过同行评审的稿件发至作者投向的期刊,限期选用。若作者选择“OA(开放获取)出版”,未被期刊录用的稿件将在OA平台发表,发表的文章注册DOI号。论文在平台以专栏化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这个在线学术平台的形成有几个条件:①有众多的学术期刊加盟;②建立各学科的评审专家库;③OA出版的文章注册DOI号。这个平台在不改变纸本期刊结构的基础上与网络两条腿走路,网上投稿审稿,纸本出版与网上发表可同时进行。这个平台之所以纸网条腿走路,一是纸本的权威性和合法性目前仍无法撼动;二是向数字出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三是用纸本的学术把关人为数字出版开路。 在线学术平台的数字出版模式是OA出版,即纸本期刊没有选用通过评审的稿件时,在作者选择的前提下,可以在网上开放获取。平台并没提及Online First(优先在线出版),而真正的数字出版应该是e-only的。OA是在纸本之余的在线出版。而Online First则不同,论文通过评审后优先在线出版,纸本期刊再从中选择印刷出版。论文经过二次筛选、二次评审,更突出纸本的精品地位和评价作用。为了体现学术研究的多样性、层次性,平台应该扩大优先在线出版的容量,让更多论文Online First发表,注册DOI。数字出版平台以学术交流和传播为中心,大量的在线优先发表论文增大了纸本选择的空间,纸本期刊从中自由选择,再进行专家评审出版。无论是优先在线出版或是纸本出版,论文全部进入在线平台数据库开放获取。平台提供用户评价功能,用户可对论文进行在线评议和评分,系统计算引用量和影响因子。 桑海文中没有提及在线学术平台的数字出版格式。从目前来看,国际STM数字出版平台普遍采用基于Web平台的XML、HTML5或RichHtml格式文档[5],如SpringerLink、Elsevier等。而国内的学术网络传播平台普遍采用适合印刷的PDF格式。采用XML格式的好处是可以多媒体出版,可以容纳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元素,XML文档可标记、注释、编辑、链接和搜索,为语义出版提供条件[6]。文中的数据、公式可计算,程序代码可运行,XML文档还可容易地转换成其他格式的文档。 三、数字学术出版带来的影响 从国际上看,数字出版给学术出版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中国学术出版的影响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是可以预见的。 1.DOI成为学术论文的身份证 国际出版界广泛采用DOI(Digital Object Unique Identifier)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在学术出版领域被称为“学术论文的身份证、出生证”[7]。国际DOI基金会(IDF)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作为中文DOI码的注册机构(RA),为中文学术出版界提供中文学术内容(包括期刊、图书、科学数据等)的DOI注册、解析等服务。出版机构或信息服务机构给在线发布的论文注册DOI编码。截止到2015年8月,DOI注册量1.17亿,点击量每月最高超过3亿次。2015 年 5 月 15 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2015 年 12 月 1 日正式实施。规则新增DOI作为电子图书、电子学位论文、电子期刊和电子资源的标识符,意味着中国将DOI纳入国家标准管理范围。 2.扩大投稿渠道与选稿范围,有效阻止学术不端 纸本出版形式中,作者要选择将论文投向某一期刊,而且不能一稿多投。数字出版形式中,数百上千的期刊加盟到一个数字出版平台上,作者只要将论文投入一个在线平台,那么平台上所有期刊都有机会参与选择论文。投稿方式由论文选期刊变成期刊选论文,论文与期刊从一对一变成多对多关系,从而提高论文对期刊的适配度和命中率。DOI提供论文的惟一标识和永久性的内容链接,可联网查询。抄袭、剽窃、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数据、文献和注释的论文很容易在数据出版平台入口被堵住,无法进入传播平台,从而有效阻止学术不端行为。 3.数字出版为建立新的学术评价机制带来可能 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具有评价性质的纸本学术期刊还会保留,但学术评价机制不能把数量庞大的数字出版论文长久排除在外。基于纸本“三大核心”的学术评价机制颇受争议。数字出版出现之后,以刊评文、以量评文的学术评价体系会受到以质量评文、以文比文评价体系的严重挑战。一是DOI可以提供准确的论文访问量、引用量的统计,为学术评价提供准确的计量依据;二是数据出版平台可以提供学术批评功能,注册学者可以在具体某一篇论文的“学术批评”栏提出学术批评,指出其学术缺陷或赞扬学术成就,批评的依据直接链接到DOI。 四、数字出版将迎来学术出版的大众化时代 数字学术出版平台的出现,扩大了学术成果的出版渠道,学术成果呈现可以多样化,对广大学者来说,这将是一缕明亮的曙光。尽管在线学术出版平台只是比现有的纸本出版多了一条出版通道,但数字出版将大大地改变以往期刊的出版概念,没有了定期出版和定量出版的限制,论文可以随时在线发表,且数量不限。这样必然会出现数字出版的论文比纸本出版的论文多出几个数量级的现象。只要有研究价值、创新价值,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论文都可以在线发表并进入传播平台。数量庞大的e-only论文按学科门类在网络传播,为学者阅读、检索和引用提供了便利。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期刊观念将逐渐被淡化,纸本期刊若无不可替代的功用,有可能会被数字出版湮没。 [1] The Gold Open Access Landscape 2011-2014 Wed, 09 Dec 2015 at 08:40 http://wwwdoaj.org/. [2]朱剑.学术新媒体:缘何难以脱颖而出[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3]仲伟民. 缘于体制:社科期刊十个被颠倒的关系 [J].南京大学学报,2013. [4]桑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在线学术平台[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2015(3). [5]彭希珺,张晓林.国际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2013(6). [6]翁彦琴,彭希珺.爱思唯尔语义出版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0). [7]姚长青, 郭晓峰,蔡京生. 参考文献规范化著录与DOI引文链接服务[J].出版发行研究,2014(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