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扶不扶”事件中的媒体报道方式研究 |
范文 | 李婧妍 摘 要 自央视马年春晚播出小品《扶不扶》后,“扶不扶”已经成为今年热词。最近在深圳就发生了两起现实版的《扶不扶》。2月17日白天,一名女子突然晕倒在地铁口,50分钟内竟无人扶起而死。而另一边2月18日下午,一名女子突然瘫软在地铁上,因很多乘客自发扶起急救,而幸运地死里逃生。扶不扶一时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深圳晚报记者特为此在深圳街头进行了体验式采访。现如今,在全球化背景下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报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各类媒体都在竭尽所能寻求多种方式吸引受众眼球。在新闻报道中,体验式报道以其独特的采访方式和叙事手法,通过记者的亲身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报道新闻事件,而广受大众的欢迎。同时,体验式报道更具有可信性和亲切感,引起受众的共鸣。本文将结合深圳晚报测试路人“扶不扶”的报道,来谈谈媒体报道中体验式报道方式。 关键词 媒体;受众;扶不扶;体验式采访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8-0001-02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变革的过度时期,一些记者利用社会公器谋取个人利益,违背职业道德,仅靠第二手、第三手得来的材料就进行编写,组成一篇报道。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的对中国的关注度空前提升,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是越来越紧密。中国在努力提高硬实力的同时,也应相应地提高软实力。在这种背景下,媒体报道方式中应提倡多采用体验式采访,鼓励记者回归新闻职业本位。体验式采访在选题范围、角色掌控、情感把握等方面都对记者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1 体验式采访的界定 根据笔者查找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国内对体验式采访的界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因此笔者在查阅多种资料对体验式采访界定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体验式采访是指以遵循新闻规律为前提,记者为了深切理解生活,依照采访对象的身份、职业、地位和生存状态,亲身体验与其相同的工作劳动,直接观察对方的生活环境,验证对方身心感受的采访活动。体验式采访是记者深入生活、体察民情的好方法,能帮助记者获得“原汁原味”的第一手材料,对增加记者的生活积累、提高记者写作水平都大有益处。 2 体验式采访的类型 2.1 观察式 新闻事实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记者是观察者身份,出现在事件现场或者实际生活中用记者的眼光观察一切,不动声色地拍摄采制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记者本身并没有加入到事件当中。在这类体验式采访中,新闻事实按照自身的规律发生、发展、结束。记者的行为不对新闻事实产生影响,仅仅是以报道者的身份出现。在这类采访中由于选材大多是受众陌生的事和物,这就有利于受众了解新鲜事物和更多的信息,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2 验证式 所谓验证指的就是经过检验得到证实。一般来说,新闻采访的验证先是有人投诉,要求媒体曝光,后由记者采访去验证爆料人提供的新闻线索确凿与否。 2.3 参与式 记者将欲采访的新闻事件有可能发生的若干情节进行事先策划,然后记者隐去真实身份,成为新闻事件中的行为主体,进行体验式采访。如近期深圳晚报测试路人“扶不扶”的报道,整个新闻是在记者的参与下完成,没有记者就没有这类新闻。在这类采访中由于记者本人也参与到事物发展过程中,就能够更好的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同时也有利于记者将报道写的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3 为何要进行体验式采访 学者刘海贵说过,新闻从本质上讲就是生活的反映。每一种采访方式和报道形式的兴衰都与它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综观今日一日千里的年代和蓬勃发展的新闻业,体验式报道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要大力倡导、经营。 3.1 受众自身的需要 人们平时通常看些时政类和社会生活类的新闻。然而社会生活类的新闻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些真实发生在百姓生活中的事情,这类新闻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更加受到受众的喜爱和关注。例如,在上海,新民晚报就比其他报纸更受百姓的欢迎。这就是因为新民晚报报道的不仅有上海类时事政治新闻,更多的是发生在上海本地的新闻,都是些跟百姓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报道,于是受到的受众的欢迎。 3.2 新闻真实性的需要 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基本要素之一。记者必须客观、真实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它,报道它和解释它。这是报道新闻最基本的要求。新闻失真现象在新闻界一直存在,每年都可以看到许多假新闻的出现。另外,有些记者习惯于仅凭采访对象的口头介绍或者转载其他报社的报道,根本没有到事件发生地去看个究竟,这样新闻的真实性就大大减弱,“水份多,干货少”的报道就容易出现。例如,就近日深圳晚报记者“假摔”测试市民“扶不扶”的报道可见,大部分的市民还是会伸出援手,热心的帮助摔倒的路人。一方面,从这次记者的体验式采访来看,一部分市民会采用科学的方式帮助摔倒的路人。而另一方面可以看到,现在市民普遍缺乏科学的急救常识。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重视,在社区定期举办有关急救常识的培训课,提高市民的急救能力,在危险发生时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自己和他人。 3.3 深刻主题与提高传播力的需要 目前,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记者长期写不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好报道,报道缺乏深度和力度,只能采写一些“白开水”之类的一般化新闻报道,这显然是与时代对记者要求极不相符的。认识事物的过程必须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又从感性到理性不断层层深化的过程。积极的采用体验式采访方式就是一个使人认识逐渐深化,飞跃的重要条件,记者只有这样才能采写出能够吸引受众的精彩报道。当今中国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受众对新闻的报道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求新闻报道要新颖,也要求报道要有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要求记者要充分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体验和考察,只有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报道才能更好的得到传播,这当中就必须用到体验式采访方式。现在社会对于倒地“扶不扶”的问题,竟成了一个“技术”问题,深圳晚报此次的体验式采访报道深刻,反映了当下社会道德领域的确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人与人之间原本是应该相互信任、帮助的关系。而现在却互相猜疑、防范。近日,我们看到不少好心人扶起倒地的老人,最后竟给自己惹一身麻烦的报道,他们的遭遇让人同情,更让人心寒。 3.4 报道通俗易懂的需要 美国有学者指出,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国际新闻界千竞争、万竞争,最大的竞争是新闻通俗化的竞争。谁的新闻报道通俗易懂,谁就能赢得受众。记者只有采用体验式体验式采访,置身于新闻事件中,用自己的感官对事物去深切地感受、体验,加深对事件的认识,才能写出通俗易懂的报道,从而受到受众的喜爱。 3.5 加强记者自身素质的需要 邓小平在主编《红星报》时就十分强调记者要深入群众、体验生活。他曾说过:“党和政府听不到的,报纸能听到,它能摸到社会的脉搏。”新闻记者是一项十分艰苦的职业,好的新闻报道是靠记者“跑”出来的,是记者用汗水甚至是血水换来的。记者在进行体验式采访时必须时刻保持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掌握尺度。体验式采访中记者必须要有人文关怀、科学态度、法理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沈慧萍,彭华.电视采访与写作[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林如鹏.新闻采访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3]蓝鸿文.新闻采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白庆祥,刘乃仲.体验式新闻[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5]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张默.新闻采访写作[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7]崔平.揭开体验式报道的神秘面纱[J].记者摇篮,2008(12). [8]李继卓.实践出真知—论体验式采访[J].新闻传播,2012(4). [9]刘海贵.体验式报道行情看涨[J].新闻记者,1998. [10]王洪英.体验式采访的优势与局限[J].新闻知识,1999. [11]杨继光,刘鸿.论体验式采访[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 [12]刘涛.试论体验式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中国广播,2011. [13]李湖.体验式采访—有用、有情、有趣[J].传媒观察,2003. [14]陈亚洲.关于体验式新闻的若干理性思考[J].城市党报研究,2008. [15]李安丽.试论体验式新闻报道[J].青年记者,2007. [16]高雅.体验式采访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