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和润课堂”的理解与实施——从具身认知的角度
范文

    姚莉

    摘要:从具身认知角度理解道德与法治“和润课堂”,挖掘“和润”的德育意蕴,即教学过程要追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身心素质得到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和润课堂”的实施路径:创设具身场域,美化课堂生态;浸入身体体验,活化学习情态;拓展认知境脉,优化发展形态。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和润课堂”;具身认知

    “和润课堂”是在“和谐”思想指导下,顺应儿童天性,用润物无声的教学策略与途径,培植和滋养儿童的生命,促进儿童主动自觉地成长。如何深入理解并实施这一主张?具身认知理论为我们追索和达成课堂“和润”意蕴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一、以具身认知理解“和润”意蕴

    具身认知理论提倡身体和心智的合二为一,强调认知过程是一个由心智、身体以及环境各个因素耦合、互动生成的动态系统。它克服了传统认知在具身性、体验性、生成性、情境性等方面的缺失,与“和润课堂”的“和谐”思想相契合。以下主要从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两个层面阐释“和润”意蕴。

    (一)“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传统观念里,教师是德法知识的传播者,按照预设的德育目标,运用既定的德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观念的单向输出。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依据教师设定的德育目标,对特定的德育知识、观念做单向输入和存储。在这种机械传授、线性填充、简单占有的灌输式、接受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俨然成为知识的搬运工,而学生则成为知识接受的器皿,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具身认知视域下,“和润课堂”的教师与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学生成为知识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探究者、体验者。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相互合作,互为德育的对象,也互为德育的主体。

    (二)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和谐统一

    具身认知倡导以人为本、身心和谐。“和润课堂”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多样化情境,通过大脑、身体、环境的互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受、经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师要遵循德育理念具身化、德育内容实践化、德育方法多样化、德育环境情景化的具身教育规律,做课程的创生者,做教学的有心人,精准把握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合理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将具身认知融入课堂实施

    “和润课堂”追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和谐统一,乃至教育内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学科之间的和谐统一,等等。道德与法治“和润课堂”如何将具身认知融入教学,达成上述和谐统一?

    (一)创设具身场域,美化课堂生态

    教师、学生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构成了道德与法治“和润课堂”学习的场域。该场域并非单指学生学习的环境,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关的许多因素。学生的每一个行动均受他们所在的课堂场域影响。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在特定的场域内,师生以身体为中介进行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和润课堂”中具身场域的创设,对于学生自由快乐、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至关重要。

    例如,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说说我们的老师》一课教学伊始,我设计了“神秘嘉宾猜一猜”的趣味游戏,让学生猜猜这是他们认识的哪位老师。所有学生都饶有兴趣地参与其中,课堂上不时传来轻松愉悦的笑声。这样的具身场域抓住学生爱玩游戏的天性,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一上课,学生就无拘无束、满心欢喜地进入学习状态,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课堂一下子被激活了。

    在具身场域中,民主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进入和悦的情绪状态、和融的参与状态,保证学习活动的高效,促进“和润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包括心理互动和行为互动两个方面。《说说我们的老师》一课尾声,我把平时和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班主任请上场,给学生惊喜。当他们向朝夕相处的班主任吐露心声时,那份师生之间的爱在静静流淌。在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中,师生敞开心扉,分享彼此间难忘的小故事、理解的小困惑,甚至是需要沟通的小误会,增进了师生的情谊,促进了师生情感的升华。这样的对话互动,紧扣课题“我们的”,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和润课堂”的生成。

    (二)浸入身体体验,活化学习情态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和润课堂”,应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合理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主体参与、情感卷入、主观体验,直面生活中的问题,在自我反思中建构道德自我,获得道德成长。

    例如,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公民意味着什么》一课教学,通过“模拟游学”这个主题大情境,选取学生身边的真实素材,创设多维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质疑、探究、追问,让抽象的概念与真人、真问题对话,呈现自主建构的深度学习样态。出发前,为游学活动做准备,学生可能在学校讨论如何参与这次游学活动,可能去超市购物,可能在家里准备行李……通过“身份配配对”的情境活动,学生了解到在不同生活场景中,人们的身份虽在不断变化,但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公民。由此,引导学生自主发问:公民身份从何而来,公民意味着什么?自然而然引出了本课需要探究的话题。

    在“游学第一站——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这一板块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后质疑:(1)为什么要设置“中国公民”通道和“外国人”通道?(2)游学营中一副老外长相的同学怎么会走“中国公民”通道呢?接着,针对问题(1),教师现场连线边检处的工作人员,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对于问题(2),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解决。学生由主体问题“游学营中老外长相的同学怎么会走‘中国公民通道呢?”又生发出“这个老外长相的同学是怎么获得中国国籍的?国籍取得的方式有哪些?走‘中国公民通道和‘外国人通道究竟和什么有关?”等一系列问题。接着,每个小组围绕本组提出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然后,学生小组汇报,并结合实例,说出自己的理解。最后小結,帮助学生厘清公民和国籍的关系。这样沉浸式的活化教学,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学生因疑而学,因惑而得,真正成为道德学习的主人。

    沉浸式的学习情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投入;问题情境的创设,融身于境的体验,指向的是儿童真实的道德困惑和生活问题,引发的是儿童内心真实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展开的是有价值、有思维深度的探究学习。如此,课堂不仅是“和润”的,也必将是受欢迎的。

    (三)拓展认知境脉,优化发展形态

    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因此,从具身认知角度建构“和润课堂”,必须树立开放的课程观,拓展教学时空,从而拓展认知境脉,让教学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

    例如,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我们班 他们班》一课教学,课前,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班级比较了解,但对学校其他班级的情况却比较陌生。为此,我们设计了前置实践活动——“走进他们班”小调查。通过课前下发的温馨提示,让学生明了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 “他们班”,通过填写“走进他们班”调查表,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思考“他们班”具有什么特点、优势,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班学习。课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走进他们班”有哪些发现和收获。学生在彼此的互动交流中,清晰地感受到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特色,要虚心向“他们班”学习,把我们班建设得更好。这样的前置实践活动,巧妙地将教学的时空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由“我们班”扩展到“他们班”,延展了学生的认知境脉,优化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发展形态。

    参考文献:

    [1] 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 张良.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中课程知识观的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6(3).

    [3] 李恒威,黄华新.“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J].哲学研究,2006(6).

    [4] 麻彦坤,赵娟.具身认知:心身关系的新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5] 孟伟.如何理解涉身认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2).

    [6] 董一红.语文课堂的理想追求——和润课堂欢快达成三维目标[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6: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