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主场外交国际传播效果提升策略
范文

    侯晓素

    2019年4月和5月,堪称中国的主场外交季。①从4月25日至5月15日,不到一個月的时间内,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相继开幕,成为阐释中国政策、回应外界关切、贡献中国智慧的重要平台。从境外媒体的报道看,今年的三大主场外交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国际传播效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但仍有提升的空间。

    三大主场外交进一步提升中国影响力

    1.“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扩大中国“朋友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扩大和升级了中国“朋友圈”。外媒报道印证了这一点:一方面,本届高峰论坛的与会者阵容强大,规模和规格均超出首届,不仅参会国家数量和外宾数量大幅增加,而且“有更多政界顶级人士与会”。德国电视一台网站感叹,共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出席论坛,这个数字令人印象深刻,通常只有联合国才能召集这么多领导人。西班牙《国家报》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影响世界经济的意愿和能力。另一方面,高峰论坛期间及举办前后,更多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或表达参与意愿,其中包括巴西等传统意义上距离“带”“路”区位较远的国家。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正向拉美等地区扩展。

    2.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柔化”中国国家形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中国举办的首场以文明交流为主题的主场外交,在越来越多的境外舆论将中国在对外交往中日益增强的自信描述为“傲慢”和“强硬”之际,这场活动生动展现了中国外交“柔”的一面,有助于改善很大程度上被“他塑”的国家形象。香港《星岛日报》指出,与诸多聚焦政治往来、经贸合作的外交活动不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更多地展现出人文基调,随着在国际上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中国正在增强外交“柔”道功力。《印度时报》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有助于柔化崛起中的中国形象。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美国智库国家亚洲研究局专家纳德吉·罗兰的分析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强调加强非物质方面的联系,能够帮助中国巩固长期影响力。

    3.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彰显中国软实力。国际舆论认为,通过举办史上规模最大的园艺博览会,中国不仅展示了绿色植物、园艺建筑和AI技术,更是展现了本国在国际社会的巨大影响力,通过“园艺外交”彰显了软实力。英国《经济学人》将北京世园会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国庆阅兵活动进行对比称,一国利用经济上的慷慨展示的影响力有时被称为“硬实力”,中国不久后还可能会通过阅兵展示比这更硬的实力,而这场“长城脚下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展现出的却是“软实力”。英国《卫报》刊发题为《花之力量:中国通过举办世界最大规模园艺展开展外交》的评论称,这不仅是一场华美的园艺展,也是中国政府向本国公民和外界展示软实力的举措之一,是在树立中国环保形象的同时,激励民众、凝聚力量的一种方式。

    中国重视外界关切坦率回应质疑赢得赞赏

    一是正面回应有关“一带一路”债务问题的担忧。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对美西方炮制的“债务陷阱外交”论调作出重点回应。中国通过发布《“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并将“尊重联合国大会在债务可持续性方面通过的有关原则”纳入圆桌峰会联合公报,向所有相关国家发出“安心信号”。外媒对中国“重视外界关切”“坦率回应质疑”的做法表示赞赏。日本《每日新闻》指出,这说明中国政府很善于倾听他国建议,对国际社会中一些担忧的声音不回避,而是主动进行说明。德国《明镜》周刊、美国《政治报》、沙特阿拉伯《阿拉伯新闻》等外媒认为,这展现出中国对国际社会关切和倡议相关国发展需求的重视,中国积极回应质疑,有助于缓解外界担忧情绪。

    二是驳斥美国散布的“中美文明冲突”论调。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召开前夕,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基伦·斯金纳散布“中美文明冲突论”,把国与国之间的问题上升到文明层面和种族范畴,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外媒普遍认为,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有力驳斥了“中美文明冲突”论调,谴责了美国的种族优越感。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引述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谢尔盖·卢贾宁的话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旨在制定西方“文明冲突论”的替代方案。美国彭博社还对中美文明观的较量结果进行分析称,中国文明观很可能会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同,尤其是曾经受到白人统治者压迫、种族主义至今阴魂不散的前殖民地国家。

    三是亮明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针对外媒有关“一带一路”倡议“输出污染项目”“破坏共建国生态环境”的炒作,中国做出积极回应。外媒认为,中国通过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进一步表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决心;借助北京世园会展现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治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亮明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坚定态度。路透社、美国《纽约时报》、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等西方主流媒体指出,“绿色”成为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主旨演讲和圆桌峰会上的高频词,认为中国在努力消除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等问题的担忧。《今日白俄罗斯报》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国民报》等媒体则认为,北京世园会展现了中国的绿色价值观和绿色发展新思路。

    提升主场外交国际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1.紧扣国际舆论关切进行主题和议题设置。主场外交意味着东道国可以利用主场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优势,掌握或增强国际话语权,拟定有利于本国的议题或议事日程。②今年的三大主场外交便是充分发挥“主场优势”的成功案例。在中美经贸摩擦悬而未决吸引全球舆论关注的背景下举办,这三场活动的国际传播效果很可能会受到干扰。但三大主场外交却借助巧妙的主题和议题设置,成功化解了不利局面。在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等思潮日益猖獗成势的背景下,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带给美西方诸多不适应和焦虑之际,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强调开放、包容、普惠、平等、共赢原则,契合外界兴趣点和主要关切,对国际社会普遍担忧质疑的问题给出明确又权威的回应,因此赢得境外媒体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2.加强对主场外交核心理念的阐释力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检验主场外交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就是东道主能否有效向外界传递其政策的核心理念。③所谓有效传递,不仅包括将需要传播的内容快速报道出去,还要保证受众听得懂,能够产生积极影响。以这三大主场外交为例,会议本身取得了积极的国际影响,为了实现更好的国际传播效果,还可以在活动结束之后迅速开展第二波对外传播活动,组织相关领域熟悉国际话语特点的专家学者,对“互联互通”“中国文明观”“绿色发展”等核心理念和创新理念进行深度解读,将其掰开揉碎,说明白,讲透彻。尤其要突出这些理念的国际意义以及对其他相关国家的积极影响,还要明确这些理念的实践路径,尽可能地展现其可行性。这就要求将主场外交的对外传播作为重要环节纳入活动整体流程,提前规划和设计,在主场外交活动的策划和筹备阶段就同步做好对外传播的相关准备工作。

    3.充分释放与会嘉宾声音形成内外协奏。今年三大主场外交的与会嘉宾阵容都十分壮观,但在外媒报道中却鲜见其声音。就主场外交的国际传播而言,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嘉宾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软资源”,他们不仅是对华友好人士和密切的利益相关者,大多能就会议相关议题与中国产生共鸣,在争议性问题上与中国保持相同立场,而且还是各国政商学界权威人士和知名人士,在本国或国际上拥有较大的影响力。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可以集中“借嘴说话”的有利时机,最大限度地向国际舆论场释放于我有利的事件相关方和“第三方”声音,形成内外大合唱的局面,以赢得舆论主导权和话语权优势。就具体操作而言,可以第一时间将与会嘉宾会议发言中的经典和亮点内容传播出去;同时专门安排一些与会嘉宾就特定议题接受中外媒体采访,营造于我有利的舆论氛围。

    「注释」

    ①张丽《:主场外交凸显中国感召力》,《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5月22日。

    ②张颖:《办好“主场外交”尽显中国魅力》,《前线》2014年第5期。

    ③陈东晓:《中国的“主场外交”:机遇、挑战和任务》,《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5期。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3: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