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时评写作的“情”与“理” |
范文 | 李友国 【摘 要】时评兼有新闻和评论的特点,必须在保证依据的事件和话题客观真实的前提下形成恰当的情感判断,在以事究理、依理评事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理性判断。时评的吸引力、说服力和竞争力取决于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较之社论和评论员文章更显“平易近人”,较之新闻述评更能给受众以思考和启发。以情动人,激发情感共振,要充满激情、展露真情、彰显温情;以理服人,追求见解共鸣,要就事说理、依理说事、依事究理;协调情理,实现“化合反应”,要以理驭情、用情说理、情理交融。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受众意识”。真正确立了“受众意识”,写作时评时就会努力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关键词】新闻时评 ;时评写作;情与理 新闻时评是新闻评论文体的一种,是针对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和热门话题,发掘其中具有普遍意义、典型意义的东西,发表见解和观点,引领大众视听和认知。从这一定义出发,时评兼有新闻与评论的特点,因其针对的是新闻所反映的热点事件和热门话题,所以必须在保证依据的事件和话题客观真实的前提下形成恰当的情感判断;因其要从热点事件和热门话题中发掘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必须在以事究理、依理评事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理性判断。在近几年写作新闻时评中,笔者渐渐意识到没有感情写不出时评、没有理性写不好时评,现谈点粗浅的认识就教于方家。 近年来新闻时评发展实践证明,在“新闻纸”向“观点纸”的转型中,新闻时评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和传播格局深刻调整,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观点市场”,党报时评应该也必须在众声喧哗中阐明正确立场、在众说纷纭中引导舆论走向。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在“情”与“理”上用心着力,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优秀的新闻时评总是事、理、情三位一体、高度契合。[1]在评论的新闻事件相同、相关信息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时评的吸引力、说服力和竞争力就取决于“情”的高度、“理”的深度及二者的有机融通。因此,新闻时评写作,既不同于社论和评论员文章高屋建瓴式的充分说理,又不同于新闻述评体裁的述议结合、以述为主,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较之社论和评论员文章更显“平易近人”,较之新闻述评更能给受众以思考和启发。 一、以情动人,激发情感共振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不能离开感情而存在。面对热点事件和热门话题,时评写作者首先会作出自己的情感判断。没有情感写不出时评,没有真情实感的时评也不可能打动人、说服人。纵观新闻评论史,善于在作品中凝聚情感的才成为名家大家,充满强烈感情的作品才成为精品经典。事实上,情感作为新闻时评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来都是与新闻时评阐发的思想一起传播,且使其传播得更广更久远。 激发情感上的共振,一要充满激情——气势勃发、酣畅淋漓,如油田井喷,似飞瀑倾泻,而不能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或者拖泥带水、了无生气。二要展露真情——激浊扬清,抑恶扬善,对美好事物由衷地赞美,对丑陋现象犀利地批判,而不能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或者含糊不清、暧昧不明,让读者感受不到诚实。三要彰显温情——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而不能高高在上、生硬冰冷,没有人情味,让读者看了心里不是滋味。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一个月内,新华社连续播发与抗震救灾直接相关的“新华时评”100余篇,紧紧抓住并且凸显了一个“情”字,堪称“以情动人”的范作。在选题上从“情”入手,从小切口阐述大主题;在内容上抓住新闻事件与人物的感人细节和感人瞬间,避免概念化脸谱式的刻板描述;在表达上运用充满情感的话语,摒弃干巴巴的论述和说教。感情充沛、情味浓郁,所以感人肺腑,给灾区群众带去心灵的安慰,为抗震救灾凝聚了巨大的力量。[2] 二、以理服人,追求见解共鸣 感情决不可能代替理性,新闻时评的写作,既要充满感情,还必须富于理性。新闻时评的理性,集中表现在对热点事件和热门话题能否作出客观、准确的分析和正确、独立的判断。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理智的判断、理论的阐释,才能彰显时评的独特价值,进而使时评成为传播思想观点、引领舆论的重要文体。近年来,一些媒体的新闻时评之所以在业界赢得较高知名度、受到广泛赞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表现出来的理性品质,保持清醒和理智,既不缺位也不跟风,既不回避也不炒作,客观分析、辨真鉴伪,剔除浮躁、摒弃虚妄。 追寻见解上的共鸣,一要就事说理——时评写作必须见事见物、言之有物,才能有的放矢、對症下药;避实就虚、泛泛而谈,肯定放空枪、打乱炮。邹韬奋先生非常强调立论的针对性和新闻性,注重事理融合,通过新闻事件等阐明一定道理,反对言之无物、空发议论。二要依理说事——时评写作必须立足普遍公认的律则,秉持正确的价值标准,才可能获得普遍认同,收到预期效果;裁以己意、恣意评判,没有道理的支撑,失去评判的标尺,就经不起推敲。三是依事究理——时评写作必须高看一眼、深看一层,从客观现象中探寻背后的本质,从具体案例中探究一般规律,才能具备思想的纵深感和理性的穿透力。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学习贯彻中,有媒体发表文章提出“文艺家不妨离市场远点”。笔者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通过认真学习讲话,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家“身在市场中,如何离市场远点”,而“如果离市场远点,可就恰恰断了地气、失去了源头活水”,因而“文艺家离市场不是远一点的问题”,而是“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是“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铜臭气”,文艺家必须也应该离名利场远点,“永远坚守文艺的本质——人民的文艺;永远坚持文艺的本真——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永远保持文艺的本色——真、善、美”。于是撰写时评《真正该离远点的是名利场》,发表在2014年11月4日《安徽日报》焦点时评版,获当年度安徽新闻奖言论一等奖。 三、协调情理,实现“化合反应” 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两者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但也要看到,情与理有时候是一对矛盾,处理不好就容易产生冲突甚至走向偏颇偏激。因此,时评写作中还要使两者调配得当,产生“化合反应”,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方面,要以理驭情。“情”说到底是感性的、非理性的,只有在理性的规范、引导和约束下,才能得到合理的导流和表达。既充满情感,又不逾越规矩,如古人所言“发乎情,止乎礼”,如俗语所说“心肠要热,头脑要冷”。否则,热血沸腾之下,头脑发昏、意气用事,宣泄无节制,下笔无顾忌,非但不能阐明观点、引导舆论,反而可能演变成“口水仗”、让热点再升温。另一方面,要善于用情说理。理也不全是冷冰冰的,把情与理结合起来,情中融理、援理入情、情理交融,拨动受众心弦,让受众在情感认同的过程中达到思想观点的认同。晋代李密《陈情表》对时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初看,五六百字全在说“情”,特别是说到祖孙相依为命的境况、作者奉养祖母的拳拳之心,字字见“情”;细嚼,作者将要说的“理”揉入“情”中,用充满感情的文字表达出来,不言“理”而“理”在其中。换言之,读者体会了作者的“情”,也就认同了他说的“理”。 毛泽东曾经指出:“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这说的是做宣传工作、思想工作必须看对象。新闻时评的写作同样如此,不应该是自说自话。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受众意识”;反过来讲,真正确立了“受众意识”,写作时评时就会努力争取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注释: [1]文霞平.新闻时评的事理情[J].当代传播,2005(05). [2]秦殿杰.抗震救灾的“时评”凸显“情”——以“新华时评”为例[J].新闻三昧,2008(10). (作者: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责编:姚少宝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