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工智能时代学术期刊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
范文 | 吴芳 摘 要: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学术期刊业也成为人工智能影响的重要领域。在新闻出版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学术期刊业应该把人工智能上升到行业发展战略的高度,积极建设学术期刊网络智能化平台,加快实现人工智能编辑和人机协同的技术运用。 关键词:人工智能 学术期刊业 智能化平台 大数据库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与智能科学的一个分支,“人工智能的近期目标在于研究用机器来模仿和执行人脑的某些智力功能,而远期目标是用自动机模仿人类的思维活动和智力功能”。1956年,在美国达特茅斯大学,举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智能研讨会,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学科的正式诞生。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16年以来,在互联网、超级计算机、大数据、脑科学等新技术新理论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巨大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领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自主智能系统等成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重点。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将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美国2016年发布《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人工智能、自动化和经济》,德国的工业4.0计划将人工智能列为核心内容,英国发布《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未来政策的机遇与影响》,日本《再兴战略2016》中将人工智能列为十大复兴战略之首,各国纷纷抓紧出台规划与政策,围绕顶尖人才、规范标准和核心技术等方面抢抓机遇,构筑先发优势。 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取得长足发展,在“十三五”期间进入到快速发展期,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了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人工智能技术将为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创新提供核心基础。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推动关联技术和新兴科技、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势必将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支点”。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将人工智能作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要方向,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水平同步;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一、建构人工智能与学术期刊业融合發展的思维模式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改变着世界。人工智能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给很多传统行业带来颠覆性影响,改变和重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新闻出版业也是人工智能影响的重要领域。 例如:《华盛顿邮报》《卫报》等国际媒体,组建“智能编辑部”,通过大数据获取多种介质信息,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先进行检索、筛选,再运用系统集成等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最终合成输出成为视频、音频和文字新闻稿件。 “十二五”期间,我国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绩。新闻出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向深度迈进,全媒体、多平台、多终端采编能力显著提高,新闻宣传阵地不断扩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网络、信息技术的裂变、融合发展为重构媒体格局,创新文化业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华社推出的人工智能“快笔小新”,独立完成素材收集、筛选、分析和写作,效率惊人。人工智能运用的成功案例,正在全方位多层次地改变新闻出版业的思维方式、工作模式和技术应用。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学术期刊业等传统媒体的新兴媒体业务占比依然较低,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和实际效果有待提升,网络化、融合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实现全流程、全业务、全网络数字化智能化战略转型任务仍然很艰巨。 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革命性的新技术,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集聚变革的巨大潜能,形成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质的飞跃。因此,现代社会人工智能是大势所趋,对于人类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应该热情地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迎接人工智能的挑战,并以此为契机跟进积极应对的策略和措施。人类和人工智能充分融合,打造一个人工智能创新型社会。学术期刊业更应该积极主动改变观念,以“人工智能主义”为主导,更新思维模式,将人工智能的运用上升到学术期刊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直面其带来的巨大机遇并积极应对挑战,充分认识人工智能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时代的巨大影响力与冲击力。 与此同时,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研究,建立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框架。开展与人工智能应用相关的民事与刑事责任确认、隐私和产权保护、信息安全利用等法律问题研究。建立追溯和问责制度,明确人工智能法律主体以及相关权利、义务与责任等是对待人工智能积极的态度,那种一味地反人工智能主义,完全摒弃人工智能,则注定会被社会前进的大潮淘汰。 二、积极建设学术期刊业网络智能化平台 学术期刊业处于学术研究的最前沿,理应站在战略的高度,引领学术的潮流,但实际上,学术期刊业长期以来,对新科技新技术的运用比较迟滞,与当下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环境处于脱节状态。 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国家正式提出了学术出版领域的总体发展目标:依托专业出版机构,培育若干个国家学术出版中心,建设3-5个国家学术出版基地,搭建国家学术出版网络平台。实施国家学术出版奖励计划,健全学术出版评价机制,提高学术出版质量。 因此,在人工智能的大时代背景下,加快学术期刊业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从学术期刊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快人工智能与学术期刊业的融合,积极建设学术期刊网络智能化平台。学术期刊业应该把深度融合、一体发展作为关系学术期刊业生存发展的战略工程,从较为落后保守的新技术新科技运用状态中走出来,积极实现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融合转变,建设学术期刊网络智能化平台,实现期刊与读者、作者三方良性互动交流与沟通。 智能化网络平台的主要内容,一是学术期刊的公开透明的全新信息,包括期刊办刊宗旨、主要研究方向、特色栏目、专家团队等方面,提供包括数据链接、期刊数据查询、学术研究课题导引等服务,提供专业化的学术咨询服务;二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如语音输入、人脸识别、自主学习等技术,建立基于完全自主的读者群与作者群,自由交流与沟通,提供丰富多彩的音频、视频、图片等介质的内容,实现网络自由对话,充分体现自媒体的特色和优势;三是引入人工智能客服交互系统,互动交流,并对热门话题作出回应;四是平台根据互动交流的相关情况,进行整体评估,并对智能化网络平台进行模块优化。 依据人工智能平台,进一步推动从平台到内容、管理、渠道等各方面的深度融合,实现平台终端、内容产品、技术应用到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从而实现平台再造、流程再造和体制机制再造。 三、打造学术期刊业的全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依托国家出版发行大数据工程,打造学术期刊业的全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国家将基于新闻出版管理机构和相关学术出版机构,建设学术期刊业的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交换平台和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实现行业基础数据的开放与共享。“面向语音、图像和地理信息,集成音频、视频、图片、三维模型和地理信息等格式数据,建设人工智能基础资源数据,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基础性、公共性服务。” 1.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编辑 学术期刊业传统的选题策划,主要是基于编辑长期的专业经验积累,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受限于个人专业背景、理论素养以及对社会的感知度、学术的敏锐性等方面。人工智能则可以通过融入的全行业基础数据平台以及自身建立的网络智能化平台,获取相关数据,收集整理,并进行智能化分析,准确高效地发现当下的热点内容,结合期刊的特点,形成初步选题意向;再通过与专家团队、科研机构等研究方向的专业比对的大数据分析,进一步确定选题的关注度、可行性,并评估出版后可能带来的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此类人工智能选题策划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体现出很高的准确性、客观性和高效性,相比传统选题策划,具有很大的优势。如德国INKITT公司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策划图书出版选题的尝试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而在传统的编辑审阅、加工环节,一方面的确体现了专业编辑的再创造和激发新思想新创意的主观特征,但是另一方面,“编辑加工更多的是利用编辑人员丰富的编校经验和对规范要求的深入理解,针对文稿的语言文字进行某种形式处理的过程。这种语言文字处理的过程具有形式规范化的特征,在逻辑上可以验证,具有操作性,也正是以计算机前沿技术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所擅长的领域之一”。针对传统编辑加工流程较为复杂、繁琐、费时费力的弊端,完全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对整个审、编、校、印、刊等流程进行智能化改造,将大量的低端重复的工作交给智能机器完成,将专业编辑从这类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更富于创造性的工作中。比如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未来新闻中心启用的机器人编辑,不仅可以处理大量的文字、声音和图像信息,而且具有“一心多用”的说、写能力,比人工编辑更有优势。 2.基于互动交流的人机协同 人工智能技术基于网络智能化平台,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实现人机协同。学术期刊业可以引入人工智能人机协同,通过语音交互、图像识别、文字智能输出、自然语言识别处理、深度学习等方式,实现期刊编辑、读者、作者与智能机器的互动交流,开展交互式、全方位的深度学习与交流,更好地了解彼此的需求。智能化客服或聊天机器人,可以通过语音、视频、文字等方式与读者作者进行人机交互式的沟通交流,选择核心内容或者选择一个表情,进行拓展与深度延伸,“虚拟人物影像可以让读者与当事人直接展开互动,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将虚拟人物视像和虚拟实现技术结合后,可以丰富和深化读者对新闻的个人体验”。例如,威盛电子研发的《欧拉蜜》人工智能平台具有强大的人机交互能力,其语义理解能力达到九成,“欧拉蜜人机交互支持能力包括提问、纠正、选择、历史信息记忆、话题记忆、知识辅助理解、嵌套语义理解、微信息处理以及歧义消除等功能”。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错误率只有3.7%,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其推出的文字与语音转换功能平台可以5分钟将1小时的语音转换成文字,效率提高数十倍。智能机器高效准确地完成这类工作,可以為专业编辑节省出大量时间,充分发挥人类感性认知、情感丰富的优势,让冰冷的数据拥有人类情感的温度,实现学术期刊业科学理性与人类情感的完美结合。 当前,人工智能仍然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巨大机遇与挑战,都需要我们冷静客观的对待,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加强前瞻性研究、预防与引导,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争取建构天使的人工智能,而非魔鬼的人工智能。 参考文献: 1.蔡自兴.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季凯文.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机遇及应对策略[J].中国国情国力,2017(12):28. 3.桑昀.人工智能与图书出版融合发展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7(9):95. 4.王亮.人工智能技术环境下新闻出版业运作模式创新[J].出版参考,2017(9):9. 5.马汉.威盛发布欧拉蜜人工智能平台和语音助手[J].计算机与网络,2017(8):30. [作者单位系杭州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本文系浙江省期刊协会、浙江省高等学校学报编辑工作研究会2018年科研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战略研究”(ZGXB201814)阶段性成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