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数字出版时代的有声读物
范文

    邰旻

    摘 要:有声读物是数字出版时代继电子书之后的又一片“新蓝海”,将会对数字出版的业态重塑起到重要的作用。传统出版行业应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听书”时代的到来,借助自身传统优势,实施有声读物的四种开发策略——基于优质内容的开发策略、基于版权管理的开发策略、基于知识服务的开发策略、基于融合共生的开发策略,切实推动有声阅读产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有声读物 开发策略 内容付费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表明,2017年我国两成以上的国民有收听有声读物的习惯,其中移动有声APP平台是国民进行有声阅读的主流选择。与纸质书阅读和电子书阅读相比,“听书”更能够适应当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有声阅读逐渐成为一种全民阅读新风尚。

    一、数字出版时代的有声读物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有声读物的产品形态不断升级——从盒式录音磁带到CD光盘再到移动数字终端,有声读物作为音频产品的属性在数字出版时代日益突显。

    在数字出版时代,与内容本身相比,受众更需要的是内容提供的方式、附加的服务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不但没有提高受众获取信息的效率,反而增加了受众获取有效信息的成本,过载的信息使受众陷入了信息焦虑的境地。为了寻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来解决问题或者休闲娱乐,受众往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因此受众愿意用购买有效内容的方式来替代个人获取信息所耗费的成本,内容付费于是应运而生。由此可见,只有把内容转化成产品,也就是产品化,内容才可以定价并销售,才能实现内容在传播过程中的价值转移。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助力下,音频与内容得以再次完美结合,有声读物成为内容付费最便利的形态之一,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受众的多样化阅读需求。因此,数字出版时代背景下的有声读物,是指由专业朗读者依据文本朗读或演绎,经过专业数字化录音设备录制、剪辑、加工制作,以移动数字终端为载体,以向受众提供有声阅读为主要服务的音频产品。

    《2017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7年中国有声阅读的市场规模达到40.6亿元,与2016年的29.1亿元相比,增长率达到39.5%,有声阅读产业逐渐形成。与懒人听书、酷我听书、喜马拉雅FM、蜻蜓FM等一批优质听书平台的火爆发展相比,我国传统出版行业在有声阅读领域的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事实上,作为传统的内容付费行业之一,大部分优质内容的生产力仍然集聚在传统出版社,大量的优质内容尚未被较好地二次开发,未能实现价值增值。面对知识付费、内容变现的风潮,传统出版行业不仅要充分认识到有声读物具有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主动融入有声阅读产业的实践中,更需要具有把内容转化成产品的意识,努力实现由内容提供商到内容服务商的转变。数字出版时代,内容和服务的呈现方式日益丰富化,实现价值增值的路径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传统出版行业只有契合受众阅读新需求,积极开发优质有声读物,积极利用新技术提供增值服务,才能在未来的出版竞争中占有先机,掌握主动权。

    二、传统出版行业开发有声读物的策略

    对于传统出版行业来说,开发有声读物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规划。

    1.基于优质内容的开发策略

    对于大多数出版社来说,如果想涉足有声阅读产业,“纸听同步”是一条易于实践的路径。出版社可以制作与畅销纸质图书内容一致的有声读物,做到纸质图书和有声读物同步上市。此种类型的有声读物大多都是作为附加价值与纸质图书捆绑销售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纸质图书在同类市场上的竞争力。读者在购买纸质图书的同时就可以获取与纸质图书配套的有声读物,获得更加丰富的“听书”体验,更好地享受阅读的乐趣。比如,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有声故事书《冒险小恐龙》在书中配置了二维码,读者扫码关注“萌芽童書”微信公众号以后,不仅可以免费收听与纸质图书配套的有声故事书,还可以加入读者圈,在读者圈里互动交流、发表读书心得等。

    对于专业图书来说,有声读物的内容虽然来自纸质图书,但不能做成纸质图书的有声翻版。出版社可以根据图书内容、受众特点与收听习惯,对书中精华内容进行提炼或者讲解,推出精读版或解读版的有声读物,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这种有声读物的生产方式属于再创作,可以较好地推动纸质图书内容向付费音频产品的转化,出版社获得二次收益的可能性较高。

    优质的内容资源成为有声阅读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出版社在优质内容生产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把有声读物的专业生产模式发挥到极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加强有声读物精品的创作生产。针对有些移动有声APP平台内容较为乱杂的现象,出版社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精品意识,加强有声读物原创作品的开发,杜绝跟风出版,打造有声读物精品工程。调研市场、选题策划、文字脚本拟定、筛选朗读者、朗读录制、后期剪辑制作、上线发布等,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精雕细琢,落实文字脚本的“三审三校”制度,并在有声读物上线发布之前实行严格的审听制度,确保有声读物的导向正确和制作精良,不断提升优质有声读物的影响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有声读物阅读氛围。

    2.基于版权管理的开发策略

    “拥有版权才会拥有未来”,只有把版权进行转化才能产生价值。出版社在内容加工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其中不乏可以转化为音频产品的优质内容。但是,大多数出版社之前比较注重纸质图书的影视、网络游戏改编权,以及纸质图书转化为电子书的出版权,对纸质图书的音频版权重视不够。

    随着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受众对有声读物的需求不断增加,出版社应借助出版社品牌优势,积极借鉴国外出版社以及国内各大移动有声APP平台的成功运作经验,整合现有出版资源,重视音频版权的管理,做好有声读物的IP运营,重构数字出版时代以版权为核心的有声读物产业链。

    一是加大对原有纸质图书的版权保护力度,提高现有版权的轉化能力,尤其注重对原创版权的精耕细作,梳理现有内容资源的音频版权关系,把音频版权变为出版社的优质IP。

    二是力争实现全版权运营,牢牢掌握优质IP,在与作者签订纸质图书出版合同的时候,争取买断音频改编权,根据市场销售情况适时推出有声读物。这样便可实现纸质图书的一次出版、多次开发,从而为出版社带来可观的收益。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推出小说《芳华》以后,又在喜马拉雅FM发布了《芳华》的有声书。

    三是采取“IP倒做”的形式,将移动有声APP平台自带流量的有声节目IP作为纸质图书出版,借助有声节目IP已有的关注度反哺纸质图书的市场销售,使有声读物和纸质图书形成联动效应。例如,“凯叔讲故事”选讲的故事带动了相关绘本的市场销售。2018年,中信出版社利用“凯叔讲故事”这一优质IP和流量效益,将播放量超过3400万次的《凯叔讲历史》开发成了纸质系列图书。

    值得注意的是,有声读物是由朗读者对文字作品进行朗读或演绎然后转为音频产品的,在生产过程中产品形态的变化导致了授权链条的复杂化,其中涉及文字作品的原作者、朗读者,以及内容生产者、制作者和传播者之间的权利授予,目前处于成长期的有声阅读产业极易出现版权纠纷问题。相信随着相关法律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有声阅读产业定会在版权多元授权的明晰界定中走向成熟。

    3.基于知识服务的开发策略

    在内容付费时代,出版社最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把读者转化成用户,并让其对产品形成习惯。对于有声读物来说,由于受众的使用偏好,同一部智能手机很难同时安装多个同类型的听书APP,与其被动等待受众关注,不如主动把无形的声音产品通过实体书店或有声读物体验店呈现出来,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和场景体验。例如,出版社可以在实体书店、社区图书室、图书交易博览会场、咖啡店、汽车4S店、机场等地专门设置听书体验区,或者与阅读推广联盟、朗读者、作者等共同举办线下活动,给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听书服务和场景体验的平台,扩大有声读物的影响。

    抛开纸质图书环节,将一些原创内容直接制作为付费音频节目,已经引起很多有声读物内容制作方的重视,这也将成为有声读物的未来发展趋势。目前,市场上的付费音频的主要功能是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消除信息过载带来的焦虑,开阔思维、增长见识,比如“得到”的《罗辑思维》、喜马拉雅FM的《好好说话》等。

    出版社可以充分发挥专业出版的优势,细分垂直领域,努力成为优质的有声书内容服务商。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可把现有的数字化有声资源分门别类,重新整理编排成课程式或条目式的音频资源包,定期更新,采用订阅制度或者会员制度等定价策略,以付费音频的形式推送给用户。

    语言表达也是有声读物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高素质的演播者日益成为有声阅读产业中的稀缺资源。经过多年的经营与发展,出版社拥有一批有影响力、高质量的作者队伍,出版社可以从中臻选一批适合作为演播者的作者,充分发挥作者的名家效应,打造“名家+精品课”的付费音频组合,从而得到用户的付费认可。

    4.基于融合共生的开发策略

    在数字出版时代,内容是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内容经过深度开发、整合,通过跨平台传播、多样化经营,才能在二次传播过程中产生价值。因此,有声读物的内容授权方、内容制作方、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渠道商绝对不是孤立的,只有做到出版行业和移动有声APP平台在内容和服务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做到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出版社通过与移动有声APP平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可以把出版社制作的优质有声读物在平台上推广,实现二次传播。同样,各移动有声APP平台上的一些优质内容也可以输送给出版社,在出版社的“两微一端”上实现内容共享,甚至与直播课、在线教育相结合,实现产品升级和资源流动,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有声读物的制作成本相对较高、生产周期较长,如果单靠出版社自身力量开发有声读物会遇到很多困难。出版社可以借助移动有声APP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精准定制有声读物。这对于出版社来说,是一种以比较低的成本开发新产品、拓展用户范围的便捷方法。在相关政策引导和优质项目带动下,出版社可以和移动有声APP平台共同开发付费音频产品、进行精准营销、助推知识变现,不断完善有声读物的产业链。

    有声读物的发展体现了媒介的变革历程,反映了受众阅读模式的演变过程,也给传统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传统出版行业应借助自身优势积极开发有声读物,寻求有声读物内容和服务相结合的最佳路径,提升受众听书体验,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动有声阅读产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佳航,余媛.信息过载视域下的内容付费——以喜马拉雅与得到APP的付费专栏为例[J].新闻论坛,2017(6):27-30.

    2.张岩.有声读物自助出版平台的建构模式及媒体功能重塑[J].编辑之友,2016(6):23-27.

    3.蔡翔,王睿.从国民听书率看我国有声阅读产业发展趋势[J].现代出版,2018(1):65-70.

    4.李西亚,胡韬.有声读物研究综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119-124.

    5.胡春萌.“有声出版”进入2.0时代[EB/OL].[2017-04-14].http://wenyi.gmw.cn/2017-04/14/content_24190075.htm.

    6.张琦.数字化阅读模式研究:以有声读物类应用为中心[J].编辑之友,2017(7):17-21.

    7.刘东杰.小荷听书:专注中小学生有声读物[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8-05-22.

    8.巴丹.新媒体环境下有声读物传播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1):198-200.

    9.吴瑜.自媒体儿童有声读物的品牌建构与传播策略——以《凯叔讲故事》为例[J].传媒,2017(24):68-69.

    10.傅乃芹.移动互联时代有声读物发展潜力研究[J].中州学刊,2015(6):174-176.

    11.李秀丽,孟伟,肖婧为.有声读物的缘起与传播本质[J].中国广播,2018(4):14-17.

    12.张昊.蜻蜓.fm+广播电台:内容蛋糕的共享与融合[J].中国广播,2017(10):35-36.

    (作者单位系安徽教育出版社)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