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达氏鳇的生物学特性及资源状况 |
范文 | 郑玥 吴善福 摘要: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达氏鳇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日益枯竭。近年来,国内外对达氏鳇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为达氏鳇的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为科学开发达氏鳇资源,促进达氏鳇产业可持续发展,回顾和概述了有关达氏鳇的分布、生物学特征、资源状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了达氏鳇的形态特征、食性、年龄与生长、繁殖、洄游及利用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關键词:达氏鳇(Husodauricus);生物学特性;资源保护;科学开发 达氏鳇(Husodauricus)是黑龙江流域一种大型淡水鱼类,由于环境污染和人为捕捞等原因,达氏鳇的自然分布水域变得相当狭窄,目前达氏鳇全部种群几乎只栖息在黑龙江干流,其他地方均已绝迹。目前,达氏鳇野生资源破坏严重,已不能形成稳定捕捞产量,在2016年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野生鳇(达氏鳇)被评估为极度濒危,需要加以重点保护[1]。近年来,国内外对达氏鳇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工繁殖[2-4]、胚胎发育[5-6]、资源调查[7]、营养成分[8]、遗传多样性[1]等方面,为达氏鳇的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并为达氏鳇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达氏鳇资源的分布状况、生物学特征、资源的开发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通过对达氏鳇基础生物学的深入认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达氏鳇资源。 1达氏鳇的地理分布及经济价值 达氏鳇(Husodauricus)属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软骨硬鳞总目(Chondrostei),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鲟亚科(Acipenseryini),鰉属(Huso),又称鳇鱼、黑龙江鳇鱼,是鲟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9]。世界上的鳇属鱼类仅有两种,其一为分布于我国黑龙江的达氏鳇;其二是著名的欧洲鰉,主要分布于里海、黑海和咸海水域。在我国境内,达氏鳇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干流,在松花江、乌苏里江及兴凯湖也有分布,但数量稀少[10]。对国内外有关达氏鳇的报道分析发现,近年来由于人为酷捕、环境污染等原因,达氏鳇的自然分布水域变得相当狭窄,目前达氏鳇全部种群几乎只栖息在黑龙江干流,其他地方均已近绝迹。 达氏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由其卵制作的鱼子酱富含优质蛋白质、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有“黑色黄金”之美誉,市场价格昂贵。此外,达氏鳇的肉、骨、皮、肝都是上等的食品原料。达氏鳇不仅营养价值高,经济价值大,还具有一定的医学和保健功能。据BILLARD等[11]研究报道,达氏鳇体内含有的鱼油、硫酸软骨素等物质对防病治病、健康保健有一定的功效。达氏鳇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对其加工提炼的附加产值更高。因此,随着我国鲟鱼养殖业的发展,达氏鳇及其杂交种已成为重要的养殖品种。 2达氏鳇的生物学特征 2.1形态特征 达氏鳇是我国一种大型淡水鱼类,体长最大可超过5m,体重最大可超过1000kg[12]。鱼体呈延长的圆锥形,腹部扁平,吻呈三角形,幼体的吻长而尖,随着年龄的增长,吻相对短而钝。鱼体无鳞,被五行菱形骨板,幼鱼骨板向后有突出的尖棘,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口下位,较大,似半月形。口前方有触须二对,中间的一对较向前[9]。左右鳃膜互相连结,在峡部不固着,便于口向前伸长,吞食大型食物。背鳍位于体后部近尾鳍。歪形尾,尾鳍上叶尖长,上叶长于下叶[13]。 体背部灰绿色或灰褐色,体侧呈淡黄色,腹部呈白色。在黑龙江中游不同区段,鱼类形态无显著差异[14]。 2.2食性 达氏鳇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主要捕食鮈亚科鱼类及鲤、鲫、雅罗鱼等鱼类,秋季在黑龙江下游则大量捕食上溯洄游的大麻哈鱼[9]。根据尼科尔斯基[14]的记录:早期阶段的仔稚鱼不捕食鱼类,其胃中发现有蚊、淡水十足类和糠虾类的幼体,以及消化后的昆虫幼体和藻类。一龄以上的达氏鳇主食鱼类,小型幼鱼生活在黑龙江或其支流的河道中,其适宜的索饵场所在缓流的浅滩和斜坡沙滩处,这些场所分布有许多鮈亚科和鮠科鱼类。 达氏鳇夏季捕食强度很大,冬季在江河深水区继续摄食生活。根据张觉民[9]的记录:春季至5月底,除在达氏鳇少数个体胃中发现有摄食的鱼类外,5月下旬至6月中旬绝大部分个体的胃中无食物。具有成熟卵的达氏鳇捕食强度远弱于具有未成熟卵的达氏鳇,在繁殖季节达氏鳇的食量减少甚至停食[12]。 2.3年龄与生长 鳇起源于白垩纪,有水中“活化石”之称,达氏鳇的寿命较长,可达50龄以上[9],幼鱼的生长期也长,自然界中幼鱼生长期在8年以上[15]。达氏鳇耐低温,在自然水域一年四季均摄食生长,生长适宜温度为15~22℃[2]。李文龙[15]等对达氏鳇稚幼鱼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达氏鳇稚幼鱼体质量的生长慢于全长的生长,属于异速生长类型。对黑龙江达氏鳇繁殖群体年龄结构的数据分析显示[16],约75%的繁殖群体为16~30龄。达氏鳇生长速度快,尤其是稚幼鱼阶段,是达氏鳇一生中生长最快的时期。1龄鱼平均全长34.6cm,体质量146.0g,3龄鱼平均全长即可达73.0cm,体质量1709g(见表1-表3)。 2.4繁殖 达氏鳇的繁殖期为5~7月,水温达到15~19℃,达氏鳇性成熟个体游向黑龙江干流水流湍急、深水区且砂砾底质的江段进行产卵繁殖[12]。由于达氏鳇分布水域狭窄,其繁殖时间相对集中。达氏鳇性成熟最小年龄,雌性为16~17龄,全长2240mm,体重87kg,雄性为12龄以上[9]。达氏鳇产卵种群雌雄比接近1∶1。达氏鳇的繁殖力较高,不同学者对达氏鳇繁殖力研究的结果不同,如尼科尔斯基[14]记录的达氏鳇的繁殖力范围是664985~4100000粒,平均为1559283粒;任慕莲[13]记录的达氏鳇的繁殖力范围为60万~400万粒;韩骥[16]统计了2006-2010年达氏鳇的繁殖力,结果见表4;石振广[2]报道了达氏鳇的繁殖力为25万~400万粒,平均100万粒左右。尼克尔斯基指出:达氏鳇的繁殖力与个体长度有关。另外,根据李雷[17]等对施氏鲟繁殖力的研究分析结果,样本的来源、样本量、年龄结构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鱼类繁殖力的差异。达氏鳇的卵呈黑褐色或灰黑色,成熟卵椭圆形或圆形,卵沉黏性。达氏鳇的产卵场主要在黑龙江主河道中石砾或砂砾底质,此外在黑龙江干流与支流的河口产卵[14]。 2.5洄游 达氏鳇终生生活在淡水中,在江中不作远距离洄游[9]。达氏鳇冬季主要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春季开始向黑龙江上游产卵场洄游,在饵料丰富的石砾或砂砾底质水域产卵、育肥,秋季达氏鳇集中在河道的深水区,据记录[14]达氏鳇先集中在早结冰的支流河道中,在主河道结冰后再进入主河道,但关于达氏鳇的索饵洄游行为缺乏相关的研究数据支撑。 3达氏鳇的资源状况及保护利用 3.1达氏鳇的资源状况 早在1994年曲秋芝[18]等对施氏鲟、达氏鳇的资源现状进行了研究报道,并对1987~1991年间施氏鲟和达氏鳇的年产量进行了统计(表5),指出达氏鳇总体上数量随着捕捞量的增加急剧减少,个体越来越小。2008年石振广[2]指出:就自然水域种群的数量而言,达氏鳇已经成为濒危物种。就捕捞量而言,从1987年的年均捕捞量322.2t下降到1998年的年均捕捞量的130t,为我国历史记录最高年产量的28.8%(1987年)[19]。目前,我国的鲟鳇鱼捕捞区仅分布于黑龙江干流抚远段流域,鲟鳇鱼总产量已不足50t,且多为施氏鲟,只能偶尔捕获达氏鳇个体。由于达氏鳇野生资源的严重破坏,已不能形成稳定的捕捞产量。2015年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中首次将达氏鳇列为国家Ⅰ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达氏鳇资源量的损失除表现在产量上急剧下降,还表现在捕捞群体组成上发生较大的变化。石振广[2]报道了达氏鳇在1989年捕捞群体中,体重在40~115kg的占比54%,1999年为61.6%;体重超过200kg的达氏鳇1989年占比18%,1999年下降至7.7%。2001年达氏鳇200kg以上的统计个体7条;2003年5条;2004年3条。对比可以看出,达氏鳇野生资源种群减少的同时,渔民捕捞的个体规格也越来越小。达氏鳇资源量下降的原因很多,其中过度捕捞是主要因素[1-2,7,18-19]。70年代以前,黑龙江上捕鱼方式较原始,技术、工具也比较落后,实际捕捞量很小,对达氏鳇影响较低[18]。80年代随着捕捞工具的改进,捕捞技术的提高,捕捞船只的增加,捕捞强度的增大,加之江河污染等,达氏鳇的产量和数量明显下降,分布区逐渐缩小。1997年WEI等[20]报道我国境内黑龙江水域每公里的渔船达2~5艘,捕捞加速了达氏鳇种群的下降速度。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沿岸大规模人口扩张和经济开发导致自然水体环境质量下降,部分河段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这些因素均加剧了达氏鳇资源量的损失。 3.2达氏鳇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至20世纪末,我国传统的渔业体系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原有的传统捕捞方式转变为人工养殖模式,自然捕捞量下降[21]。进入21世纪,我国的鲟养殖业发展迅速,已经掌握了人工繁殖、养殖技术,基本攻克了养殖过程中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亲鱼养殖等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屏障,我国鲟鱼养殖业迅速扩张,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鲟养殖国[22]。为了保护和增殖达氏鳇,我国许多地区开展了达氏鳇的人工繁育研究,目前達氏鳇已实现了全人工繁殖[23]。 达氏鳇人工繁殖技术是增殖和保护资源的物质基础,人工养殖可以直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也间接地保护自然资源,使达氏鳇资源达到可持续利用。近几年,随着养殖规模的盲目扩大,鲟亲鱼普遍出现繁殖性能下降、种质资源退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亲鱼成熟度降低,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下降,仔鱼畸形率高,开口前死亡量大,苗种养殖成活率低等问题[24]。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主要是:近亲繁殖;乱杂交带来品种混乱;亲鱼长期营养不均衡[25]。因此,有必要开展达氏鳇保护工作,通过达氏鳇种质资源管理和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促进达氏鳇资源良性发展,只有深入了解达氏鳇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活史类型等,才能更好地维持达氏鳇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从而避免盲目杂交所造成的种质资源性能下降,才能更好地为科学增殖提供技术支撑。 4展望 虽然中国整个鲟鱼养殖产业起步较晚,但产业发展迅速。达氏鳇作为我国一类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淡水鱼种,一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另一方面在食品、药品、保健品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26]。惟有深入研究达氏鳇的生物学特性,科学开发,建立达氏鳇产业多元化发展道路才能发挥其综合效益,促进达氏鳇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惠及自然和社会。 参考文献: [1]户国,程磊,马波,等.中国达氏鳇野生群体和两个养殖群体的线粒体遗传多样性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18,25(4):803-810. [2]石振广.达氏鳇人工繁殖和养殖关键技术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14-23. [3]潘伟志,尹家胜,赵春刚,等.达氏鳇人工繁殖及其与史氏鲟杂交的初步研究[J].水产学杂志,2001,14(1):3-6. [4]王云山,石振广,李文龙,等.达氏鳇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J].水利渔业,2002,22(2):8-9. [5]郭长江,赵文,石振广,等.达氏鳇养殖群体的胚胎发育研究[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6,12(6):589-597. [6]刘洪柏,宋素祥,孙大江,等.施氏鲟的胚胎及胚后发育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00,7(3):5-10. [7]韩骥,王云山,李文龙,等.黑龙江达氏鳇繁殖群体资源调查[J].河北渔业,2015,6:23-27. [8]王美儒,赵文,魏杰,等.人工养殖和野生达氏鳇幼鱼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J].经济动物学报,2019,23(1):1-6. [9]张觉民.黑龙江省鱼类志[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技术出版社,1995:24-36. [10]石振广,董双林.人工养殖条件下达氏鳇杂交种幼鱼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1(38):33-38. [11]BILLARDR,LECOINTREG.Biologyandconservationofsturgeonandpaddlefish[J].ReviewsinFishBiologyandFisheries,2000,10(4):355-392. [12]王云山,石振广,李文龙,等.达氏鳇生物学及人工繁殖技术[J].内陆水产,2001(11):25-26. [13]任慕莲.黑龙江鱼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5-7. [14]尼科尔斯基著.黑龙江流域鱼类[M].高岫,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23-29. [15]李文龙,韩英,石振广,等.达氏鳇稚幼鱼生长特性的研究[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2,2(27):125-128. [16]韩骥,王云山,李文龙,等.黑龙江达氏鳇繁殖群体资源调查[J].河北渔业,2015(6):23-27. [17]李雷,马波.施氏鲟的生物学特性及资源状况[J].水产学杂志,2016,29(4):51-54. [18]曲秋芝,孙大江,许平.史氏鲟、达氏鳇的资源现状与研究进展[J].水产学杂志,1994,7(2):62-65. [19]孙大江.中国鲟鱼养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1-8. [20]WEIQW,KEFE,ZHANGJM,etal.Biology,fisheries,andconservationofsturgeonandpaddlefishinChina[J].EnvironmentalBiologyofFishes,1997,48(1-4):241-255. [21]李文龙,王云山,石振广,等.我国鲟鱼人工养殖状况及可持续发展策略[J].水生态学杂志,2009,2(3):124-127. [22]孙大江,曲秋芝,张颖,等.中国的鲟鱼养殖[J].水产学杂志,2011,24(4):67-70. [23]龚全,刘亚,杜军,等.达氏鰉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3,26(4):1710-1714. [24]任华,蓝泽桥,兰大华,等.鲟鱼苗阶段性批量死亡的原因分析[J].饲料工业,2012,33(4):27-29. [25]张国辉,高红梅,何瑞国,等.几种营养素对亲鱼繁殖性能的影响[J].饲料工业,2005,26(4):52-54. [26]朱国平.中国鲟鱼产业化发展的探讨与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9):3708-3710. (收稿日期:2019-07-09;修回日期:2019-07-3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