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大豆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探究
范文

    胡艳秋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与调整,发展大豆种植成为广大农民增加种植收益的关键渠道。不过基于传统种植模式,大部分种植户并未对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予以关注和重视,致使大豆种植的整体产量与品质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基于此,大豆种植阶段,务必对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做出深入分析研究,并对综合防治技术做出科學合理应用,这对大豆种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与意义。

    一、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

    (1)大豆根结线虫病

    大豆根结线虫病,属于奇生虫病,主要对根系造成危害,虫卵位于土壤内越冬,带虫土壤也成为初次侵染源。同时,随农机与人畜耕作,风吹等情况进行扩散传播。一般而言,连续位于相同土地区域进行大豆种植,发病率响度比较高。发病后植株上部出现矮化情况,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叶片慢慢发黄,严重还会发生植株死亡。对患病植株进行铲除,得知根系发育较差,根瘤相对较少,根部能够发现部分小颗粒,呈现白色或是黄白色,后期逐渐变为褐色。预防此病的出现,需基于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标准原则。播种前期,使用种子重量0.2%的菌线威颗粒剂,浓度为1.5%,搭配湿润细土200倍,采取均匀混合,进行药剂拌种,可达到相应的防治效果。

    (2)大豆根腐病

    大豆根腐病位于全部生育期对大豆造成危害影响,苗前可引起种子出现腐烂情况,苗后可致使幼苗出现倒伏情况,植株无法发育生长并发生枯死现象。刚出土幼苗感染此病,初期叶子结节位置出现软腐病斑,呈现水渍状,并慢慢变为棕褐色。直至真叶平铺至开花期感染此病后,病害部位通常位于第一节间位置,随大豆生长发育慢慢向上进行扩散。感染此病后,患病植株叶片逐渐枯黄,并下垂渐渐脱落,严重可致使植株死亡。结荚期发生感染,对结荚产生不利影响,并导致根部发生腐烂。预防此病需重视采取严格检疫,并挑选良种,按照种植区域疾病情况,挑选抵抗力良好的抗病品种。种植阶段,重视田间管理,加强中耕培土,对田间积水采取有效外排,避免湿度过大,感染疾病。此病致病菌仅对大豆造成侵染,发病地块需采取超过四年期的轮作制度。田间发生病症,应使用根腐灵,浓度40%,加水稀释400倍,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浓度70%,加水稀释1000倍,或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浓度58%,加水稀释600倍,采取田间喷雾,间隔7d喷雾,不间断2-3次为宜。疾病高峰期阶段,运用上述方法,可得到相应的防治效果。

    (3)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通常是幼虫对豆荚产生危害,大豆生长发育至结荚期后,幼虫侵入豆荚内对颗粒造成危害,常年虫食率达到10-20%,大豆食心虫对整体产量与品质造成危害影响。位于部分种植地区,大豆食心虫同行每年发生一袋,幼虫位于土壤完成越冬,次年重新结茧化蛹,8月份羽化,位于嫩豆荚进行产卵,待一周之后,幼虫侵入豆荚对兜里造成危害。大豆种植阶段,需挑选高抗两种,采取适宜轮作制度。土壤结冻前完成收获,并对土壤采取翻耕,有效清除幼虫虫卵,有效降低幼虫数量。害虫羽化高峰期,由于害虫存在趋光性特点,可使用黑光灯,对害虫采取诱杀。发病率超过防治标准情况下,使用功夫乳油,浓度2.5%,或来福灵乳油,浓度15%,或速灭杀丁乳油,浓度20%,每亩种植区域使用量依次为 20、20、30ml,同时需搭配30kg水采取田间喷雾,可得到相应防治效果。

    (4)大豆豆荚螟

    豆荚螟属于大豆主要害虫的一种,位于各个种植区域均有发生。豆荚螟日间躲避于植株叶片背面或茎秆等位置,夜间活动频繁,趋光性较差,豆荚螟同样对豆荚造成严重危害影响。对于豆荚螟,同样应基于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标准原则,使害虫在对豆荚产生危害影响之前做出有效控制。通过选育高抗品种,并加以推广和使用,可降低虫害。同时,需采取适宜轮作制度,防治大豆同豆科植物进行轮作,条件允许种植区域,可采取水旱轮作模式。此外,对播种期采取合理的改变与调整,使危害高峰期与结荚期有效错开,降低虫源数量,减少危害影响。可使用氢戊菊酯乳油,浓度为20%,或辛硫磷·三唑磷乳油,浓度为35%,或阿维菌素乳油,浓度为1.8%,每亩种植区域使用量依次为 40、50、20ml,同时需搭配45kg水采取田间喷雾,间隔7-10d喷雾,不间断2-3次为宜。

    二、大豆杂草防治

    大豆种植阶段,常见杂草包括马齿苋与狗尾草等。其中,马齿苋为肉质杂草,为一年生草本,再生能力相对较强,清除并长期阳光暴晒的情况下,依旧能够成活。狗尾草同样为一年生草本,株高通常介于10-100cm范围之间,幼苗颜色为鲜绿色,基部颜色为紫红色。野燕麦也为一年生草本,株高最大可达到120cm。针对以上常见杂草,应位于种植之前加强田间杂草的全面彻底清理,防止出苗后杂草生长对幼苗发育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播种直至出苗期间,可使用喹禾灵乳油,浓度为10%,每亩种植区域使用量为40ml,同时需搭配50kg水进行均匀搅拌使用,采取封闭除草。针对大豆出苗之后杂草大量生长的情况,可使用秦草酮可湿性粉剂,浓度为50%,每亩种植区域使用量为40g,同时需搭配30kg水采取田间喷雾。针对田间出现单子叶与阔叶共生的情况,可使用赛克津可湿性粉剂,浓度为70%,乙草胺乳酯,浓度为90%,使用量依次为40g与140ml,同时需搭配50kg水采取田间喷雾,可起到良好的除草效果。

    (作者单位:151700黑龙江省明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5:2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