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对工程训练中渗透工程文化理念的研究与实践 |
范文 | 韩志民 杜林娟 邹新凯 罗凤利 李素燕 [摘 要]科学技术既能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也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其实这并不是科技本身的固有性质,而是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精神缺失造成的。通过对目前工科大学开设的工程训练教学环节分析,并指出存在注重工程实践而轻视人文的不足。提出工程文化理念渗透到工程训练中的意义,并提出具体做法。 [关键词]工程文化;工程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现在高校工程训练中多存在注重工程实践而轻视人文的现象,这样会导致学生虽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增强,但也存在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素质较低和人文修养不够。为使工程文化理念渗透到工程训练中,让学生在工程训练中感受到工程文化,黑龙江科技大学工程训练增加了“工程文化概论”的认知教育环节,每学年5000多名新生开设此课,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参观、调研等多个环节,将工程文化理念渗透到工程训练中,使学生能够铭记责任,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践行工程文化。在工程训练中,教学方式以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为主,在此环节中渗透工程文化理念,其意义就是发挥工程文化在实践中遵守严格的操作规程,规范操作流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工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明白科技的真正含义是科技的发展与人类自身及自然环境相融合。 1 工程文化理念 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做事求精、严谨、认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 ,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工程人才的整个过程其实应该是在整个工程活动过程中要进行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工程文化教育的内外兼修才是工程训练的最终目的,工程文化就是要强调人在客观世界的主导地位,任何的高科技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如果偏离人的目的,忽视人自身的本质与价值,科技的发展必然会对人类自身造成戕害。 2 工程训练中工程文化的渗透的意义 人类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欢笑”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很多的“泪水”,诸如: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道德危机等。这些问题究其原因,应该是工程师在进行某一工程的过程中,缺乏完整性、系统性的大局意识,没有践行真正的科技价值观,科技的发展和应用要以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为基础。无论什么样问题的发生,背后都少不了具有相关领域专业的工程师们的推波助澜。从这个层面上讲,人在其中的作用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尤其是那些具有专业技能的工程师们。所以渗透工程文化理念主要是强调人在客观世界的主导地位,偏离人的目的,忽视人自身的本质与价值,科技的发展必然会对人类自身造成戕害。让学生掌握科学精神的真正含义,人文精神作为工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为科学的发展点亮启航灯。 目前,我校实训中心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开设针对机械材料类专业“机械工程训练”和非机工科类、文科类“工程训练Ⅰ、Ⅱ”课程,在工程训练过程中渗透工程文化理念主要是强调科技以人为本,工程以文化为导向,不只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或蕴含创新潜能的工程师,更应培养成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工程师。 针对“工程训练Ⅱ”的学生,他们指的是数学、财务和管理等理学、人文和管理等专业,非工科类学生对工程知识了解很少,他们的特点是缺乏机械知识,甚至工程图纸都看不懂,刚参加工程训练时,听不懂机械及机械加工方面的知识、术语,更看不懂图纸,听不明白看不懂当然就没兴趣学习了,就更加缺乏工程训练的热情。针对“机械工程训练”的机械材料类专业和“工程训练Ⅰ”的非机工科类专业学生,虽然他们对机械工程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于工程训练大多数学生还停留在实训就是“干活”、就是“打磨锤头”上。所以如何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渗透工程文化理念主要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工程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工程与人文的关系,工程离不开人文,增强学习人文的使命感。 3 工程训练中工程文化的渗透 在整个工程训练的教学环节中,我们进行了以下的探索与实践。 3.1 讲座 通过开设“机械工程与文化”“环境工程与文化”“科技伦理与文化”等八个专题讲座,通过对各个传统工程领域的介绍来剖析蕴含在工程背后的文化因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文化对于工程的影响,达到唤醒工程文化情怀的目的,使学生認识到文化对于工程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工程文化素质,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正确的工程意识。 3.2 调研 针对“交通工程与文化”和“建筑工程与文化”等讲座,开展了让学生从身边生活出发,切身体会工程中蕴含的文化影响力的调研环节。以建筑为例:从各建筑物选材、颜色花纹、年代背景、建筑形式等多方面入手,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科技要以人为本的工程意识的内涵。 调研之后,开展调研讨论(分享)、撰写调研报告、PPT制作和课堂演讲等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乐趣,在生活中体会工程文化内涵,使学生明白工程离不开文化,文化指导工程,从而树立工程文化情怀。同时也培养学生资料搜集及整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其中更包含爱国主义教育。 3.3 参观 参观是工程训练的认知环节,通过对我校创新作品、实训中心工程训练实操过程和先进的设备等参观,为学生提供一手的工程案例,使学生对工程有个感性认知,从中感受到机械加工的神奇,增强学生对工程的使命感,为后续的工程训练做好铺垫。通过对“工程文化教育长廊”的参观,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历史,增强对将来从事科技工作的信心和使命感,也体会科技发展对人类及环境带来的“欢笑”与“泪水”正反两方面影响,从中更加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及文化对科技的影响。 3.4 实践环节 在工程训练实践环节也加强工程文化教育。通过工程文化理念的渗透,把学生从简单的动手操作中引到拥有工程意识的人文素质上来。在针对非工科学生,增加趣味教学环节,利用谐音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上“铣削加工”课时,以“削铁如泥”导入课程,能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对本次课程产生兴趣。 开展“我与机器”“工程技术的背后”等散文、诗歌征集活动,在“痛苦的工程训练中”,也充分体现了“快乐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明白工程训练不仅仅是动手操作机器,加工零件,且工程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并不定时地将较为优秀的作品“发表”在黑板上,这样不但使学生有了参加工程训练的自豪感和信心,增强了参加工程训练的积极性,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对“工程”文化的认知,加强人与工程、工程与文化的理解,重点培养学生的安全、质量、团队协作等工程意识。 4 结语 工程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人文素养,但是它更强调被教育忽视已久的人文精神的传递,通过工程文化理念在工程训练中的渗透,从学生在训练中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工艺、注重工程质量和会造成哪些负面影响入手,引导学生运用科技向造福人类的方向发展,对机械和工科非机械类学生来说,可以提高他们的工程文化素养,对提升工程品质、降低工程事故都有重要的意义。对非工科类学生来说,工程训练工程文化在人文情怀培养、人格塑造、职业道德形成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莉莉等.二级学院工程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北方经济,2016(12). [2] 朱荣福等.基于专业认证理念的工程文化建设[J].价值工程,2017(17). [3] 张增凤等.论工程实践教学中蕴含的文化观[J].教育探索,2015(03). [4] 石晶等.基于工程文化教育理念的应用型人才素质教育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35). [5] 张增凤等.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文化教育研究现状与特点[J].黑龙江教育,2017(05) [6] 韩现龙.非工科类大学生工程认识实习课程建设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5). [7] 鞠晨鸣.以工程训练为载体的大学生工程文化素养培育路径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12). [8] 韩志民等.铣削工程训练改革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7(12). [9] 马新莉等.工程文化教育背景下工科院校的人文课程设置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5(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