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8 No.2)的悲剧性色彩初探
范文

    林泳岑

    

    【摘要】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具古典主义气息的德国音乐家,被称为“德奥最后一位古典音乐大师”。钢琴《间奏曲》(Op.118 No.2)处于他创作的晚期,全曲表现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本文拟从曲式结构、调式和声、节奏等方面探讨该作品的悲剧性色彩,希望为广大学者更好地诠释该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并试图为作曲家音乐风格的研究作补充。

    【关键词】勃拉姆斯;《间奏曲》;悲剧性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1890-1893年间,因亲人和好友的相继离世以及爱情的失意,勃拉姆斯的内心充满痛苦和失落。本文的研究对象——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8 No.2)正是在这样的情景和心境下创作的。该作品为复三部曲式,音乐风格平稳舒缓,带有无奈、忧伤的情緒,全曲充斥着浓烈的悲剧性色彩。其曲式结构图如下:

    一、曲式结构中突显悲痛的情绪

    该作品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体现了对比和再现的原则,并且在对比中突显了悲情,在再现中深化了悲剧美。

    (一)在对比原则中体现悲情

    该作品通过中部与两端部分不同音乐材料的选择体现对比原则。从调式上看,中部采用一系列柔和色彩的小调写成,与首尾部频繁变换的大调形成鲜明对比,明暗交替的调性色彩为全曲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从节奏上看,中部与两端部分在横向与纵向上均出现均分节奏与非均分节奏的对比。在横向上首尾部大量使用了附点八分音符,与中部平稳的八分音符形成对比;在纵向上首尾部采用规整的二对二或二对四的节奏,中部则出现三对二的复合节奏的使用,非均分节奏的出现让旋律进行受到阻碍,突出了作者沉重的思绪。通过调式和节奏的巧妙安排,首尾部和中部形成反差。首尾部哀叹、舒缓的语气,仿佛在漆黑的夜色中,一位老者独自侧躺在沙发上,借着微弱的烛光凝视着手中已离世亲人的相册。中部温暖的旋律,好似这位老者回忆起了过往与亲人一同交谈的美好画面。

    (二)在再现原则中深化悲剧美

    该作品在内、外两方面体现都出再现的原则。外部的再现原则体现在再现部对首部的再现,内部的再现原则体现在次级结构的单三部曲式结构中。再现部原样采用了首部中所使用的频繁转调和长短节奏再次渲染了动荡不安的情绪特点,更加深化了作者犹豫不决、踌躇不安的心理活动。

    次级结构中的A段在旋律曲式、调式方向、长短节奏方面与A段相似,并且通过紧缩再现的手法展现了作者爱情失意后深切的悲痛,这种对爱情的绝望、对社会的不满以及对生命的感慨、对美好社会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引起了听众的共鸣,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尊重,鼓励人们要热爱生活。

    二、调式和声中蕴藏惆怅的思绪

    (一)频繁的转调中隐含不安的心情

    纵观全曲,在首部(再现部)共转调7次,中部共转调4次。首部(再现部)的转调主要集中在大调色彩内,A段两对近似主属关系的调构成,分别是A自然大调-E自然大调、C自然大调-G自然大调,B部分由C大调转向A大调,给人大调转向小调的感觉,同时通过C大调的属方向调G大调转入,频繁的调式转换仿佛表达了作者经历了多重打击之后对现实的苦闷和对未来的惆怅、迷茫的内心。作者在中部中巧妙地采用了一系列具有柔和色彩的小调,并以#d小调为轴,呈现出中心对称式的转调原则(#f-#c-#d-#c-#f)。不仅通过强化#f-#c主属关系调来表现作者沉浸在充满爱意、温暖的回忆中,还通过上、下行二度关系调(#c-#d-#c)表达了作者此时难以掩盖的不安与悲伤,给人带来浓重的悲伤感和哭泣感。

    (二)多变的和声中暗示踌躇的心境

    多变的和声即和声节奏的变换,通常与作品情绪密切相关,缓慢的和声节奏能更好地传递出陈思的感觉;稳定变换的和声节奏,能够给人一种恬淡、宁静的感觉;快速变换的和声节奏,表示情绪的递进,给音乐加以动力因素,能够给人带来紧张感或者气势磅礴的感觉。

    该曲运用大量不协和和弦以及快速变换的和声节奏,体现了作者内心的焦虑与迷茫的心情,这一手法集中体现在各连接部分。作品第27小节采用连锁的副属和弦(V7/II—V/III—III)的和弦连接写成,给人神秘、悲伤的效果。在第74小节通过大三和弦、小三和弦以及减七和弦的使用,使和声色彩由明到暗过渡,进一步烘托出哀伤、压抑的情绪,描写了作者从温暖的回忆中走出来,回到了无助的现实生活中。

    三、节奏中暗含无奈的叹息

    该作品大量运用了短长节奏,为作者诉说对爱情的无奈和对亲情的渴望提供了阻碍感,仿佛是作者欲言又止的心境。

    (一)在弱起节奏中体验波动起伏的思绪

    该作品的乐句几乎都以弱起开始,共出现24次。弱起节奏有推动音乐进行的效果,配合音乐旋律的上行波动和时而渐慢的处理,仿佛是在描写残酷的现实、冷漠的社会,与作者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是格格不入的。想要保持一颗对生活积极向上的心,却又必须直面社会的现实和冷漠,直面亲人和朋友离世,造成的内心的纠结与痛苦。

    (二)在附点节奏中体现欲言又止的无奈

    附点节奏八分音符的出现通常会为音乐提供了强烈的动力感,在舞曲中有着欢快热烈的音乐效果,模仿舞者的舞步;在抒情作品中又有带给人忧伤惆怅的情绪的作用。此种节奏型在该作品中共出现了16次,推动着音乐的进行,仿佛是在模仿作者诉说时叹气的样子,描绘出作者沉重的心情。

    附点四分音符,同样也推动着音乐的进行,该曲中共出现8次,主要出现在句末连接部分。渐慢的演奏手法,仿佛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知所措,情绪沉痛却不敢爆发,使音乐显得更为压抑,让人回味、沉思。

    此外,该作品还在33小节的中声部中采用切分节奏,打破了原有的节拍律动,造成短长结合的不均匀感,与高、低省不得均分节奏形成对比,增加了节奏的变化,产生节奏的不稳定感,给乐曲进行造成阻碍,仿佛作者的阵阵哀叹。

    四、结语

    钢琴《间奏曲》(Op.118 No.2)是一部最能体现勃拉姆斯内心独白的杰出作品。本文主要从曲式结构中的对比与再现、调式和声的频繁变换、节拍节奏的停顿阻碍等三个方面,感悟了作者悲痛的心情、惆怅的思绪,体验了作曲家对美好往事的追忆和现实生活的无奈。当音乐在耳畔响起时,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那份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悲剧美。而该作品传达出的人们心中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正是这个时代的主题。

    参考文献

    [1]王巧容.情系古典的浪漫主义者——浅谈勃拉姆斯晚期钢琴曲《小品》(Op.118)之二“间奏曲”[J].中国民族博览,2015(11).

    [2]曾丽华.论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8 NO.2音乐风格特点[J].艺术教育,2015(5).

    [3]许丽.勃拉姆斯钢琴《间奏曲》Op118No2作品演奏分析[J].北方音乐,2010(11).

    [4]纪娴.浅谈勃拉姆斯晚期作品OP118 No.2[J].音乐大观,2013(23).

    [5]焦杰洁.探究和声节奏在传统音乐体裁作品中的运用规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

    [6]张璟.论《长短的组合》中的节奏特点与演奏[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1).

    指导老师:周晨。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