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西方艺术音乐中的“普世性”探寻
范文

    王杨

    【摘要】欧洲艺术音乐具备了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的外部经济支持和内部音乐结构上的保证,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说,西方艺术音乐由此就成为了一种人人都可参与其中的具有“普世性”的世界性音乐了呢?笔者认为,这种“普世性”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实现,而不能将此界定绝对化。

    【关键词】西方艺术音乐;普世性;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西方艺术音乐的发展和传播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多数国家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交响管弦乐团,并且定期举行国内或世界性的交流演出;各种钢琴、声乐演唱比赛举行得如火如荼,吸引着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参加,而在这些国际性大赛的获奖名单上,更是屡屡看到了非欧洲国家选手的身影;而欧洲音乐的使用和创作也不再只是欧洲人的专利。从以上种种现象可以看出,欧洲音乐已经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了广泛性的传播和世界性的影响。可以说,世界上还没有第二种音乐模式能像西方音樂那样取得如此大的影响力。我们不禁要问:西方音乐何以取得如此大的传播和影响力,能够吸引着世界各国的音乐爱好者去接受它,并且参与到创作表演中来。它的魅力究竟何在?以下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其中有非音乐方面的外部因素,也有音乐内部的因素。

    一、内因

    (一)科学系统的音乐体系

    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传统是对于科学的理性主义的追求,因而在音乐的创作和研究中也沿袭了求真、系统的思维习惯。从古希腊毕达格拉斯的定弦直到巴赫将十二平均律应用于实践,直到近代对于十二音作曲技法的扩展,西方音乐的发展始终是系统、成体系的。有一套作曲理论,就会有相应的实践性作品的产生,这种发展模式更加有利于音乐的快速发展成熟。如具有完善的和声和多样化的调式体系,以及发展到19世纪以来高度精密气势恢宏的的管弦乐队,可表现出多样的音色,具有其他音乐形式无可比拟的表现力。而一套科学、系统化的音乐标准对于音乐的传播是尤为重要的,在进行音乐的传承和教育的过程中这一特性便显得尤为明显,而这也是其发展成熟、优化的体现之一。

    (二)娱乐性、开放性的音乐发展空间

    西方艺术音乐的发展从来不是自闭性的,而是一种公开性的社会行为。它的功能并非如中国音乐那样是娱己的,是自给自足的,处于一种封闭性的状态。西方艺术音乐的社会性功能会更强大,我们可以从西方艺术音乐的体裁中看出,如歌剧、管弦乐、合唱都需要公开、或是半公开的表演环境。出于需要,国家、城市、团体、协会以及怀有商业利益的企业家、艺术资助人来负责公开的音乐生活。即使是具有私密性的宗教音乐,也是在公开的礼拜和祭祀仪式上有所演唱。而开放性、娱人性的特点,为西方音乐的传播提供了音乐形式上的支持。相反,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依靠家族而不是社会联系起来的,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被家族所打断,缺乏社会性、自给自足的音乐功能决定了中国音乐较少面对公共和社会。

    二、外因

    (一)经济支持

    根据马克思的原理,社会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宗教、哲学、艺术各领域)中的一切运动和变化都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变更所决定的。在此处强调的是经济为文化的传播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而西方经济的发展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当自身的音乐文化要向外寻找发展路径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寻求一种在发展状态在自身之上的音乐,当时经济和军事力量强大的欧洲的经济和文化模式成了世界弱小国家纷纷效仿的榜样。以中国为例,新文化时期,从日本引进的学堂乐歌就是一例。而且,从社会反响上看,“学堂乐歌被迅速而普遍地接受,更深刻地表现出它是中国人民主动选择的结果。”[1]

    时至今日,欧洲音乐依旧在中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从教育体制来看,小至学琴孩童,大到专业的音乐院校,授课的内容多以欧洲音乐体系为主,并且长时间的训练和学习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钢琴热在中国更是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潮,中国人在国际音乐大赛上获奖屡见不鲜。虽然欧洲中心论已被多数学者所批驳,但是从某方面来看,由于其经济的发达导致其音乐文化仍然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世界文化的全球化趋势要求我们参与和加入到跨文化的交流中去,如果想尽快地加入到世界音乐的舞台上得到认可,最简单易行的途径就是参与到影响力最大的音乐文化的创作和表演中去,而这种音乐目前就是西方音乐文化。

    (二)开放生动的文化意识环境

    欧洲的多岛、环水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其开放、喜欢探险、猎奇的意识思维,对于自己的音乐文化更是极力传播。最明显的阶段即16世纪以来,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欧洲艺术音乐的典型范例在殖民地扩张中的传播得到了强化。如果说这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的话,那么在欧洲地域内部,不同国家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融合就是非常自主化的了。如巴洛克时期,意大利的正歌剧在欧洲范围内广泛传播,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纷纷效仿学习,创造出具有本国特点的歌剧形式。时至今日,作为经济和综合国力都在发展前列的大国,其音乐文化的向外传播和体现更是其大国地位的一种体现,正如唐代时期中国繁荣的中外音乐交流,更加显示出了当时的盛世大唐作为大国的宽广胸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欧洲艺术音乐具备了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的外部经济支持和内部音乐结构上的保证,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说,西方艺术音乐由此就成为了一种人人都可参与其中的具有“普世性”的世界性音乐了呢?笔者认为,这种普世性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实现,而不能将此界定绝对化。

    首先我们需要界定一下“普世性”的含义:普世主义首先是一个宗教用语,指致力于全球范围内谋求所有基督教会合作与联合的运动。如果借用这一术语来形容一种音乐文化,音乐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笔者认为可借用普世文化需要满足的三个基本条件来界定音乐文化中的普世性:第一,它首先要被世界各族人民普遍接受,不能在接受的过程中存在障碍,就是说要适用于所有的人;第二,它需要具有一种永恒性,不能随着时间和历史的发展而出现本质性的改变;第三,它建立在世界各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以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又超越民族文化。[2]

    以此标准来反观西方音乐文化,会发现其发展因素还有所欠缺:第一,若被全世界人民所接受,西方音乐的影响力确实很大,但是还没有大到可以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即便传播范围足够大,对于歌剧、艺术歌曲等音乐形式的理解和接受如果遇到语言的障碍就会困难重重。我国的声乐表演艺术家在国际大赛上屡屡获奖的情况也是他们在学习和接受了异国的语言甚至其文化的基础上对于音乐的理解有所加深,从而在比赛中得到了认可。而欧洲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前景是未知的。因为我们无法仅仅是为了听赏艺术歌曲而让不同国家的听众去学习意大利语;同样,我们也无法在非意大利语的国家卓有成效地推行意大利语艺术;第二,西方音乐的价值平凡标准并非是单一的,相反的,正在朝一种多元化的趋势迈进。发展到20世纪甚至21世纪,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反而变得更加复杂:各种的新式音乐创作理念和手法层出不穷,表现出了现代音乐着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古典传统的调式体系被彻底地瓦解打碎。这一系列的变革也许是其突破创新性的又一体现,但也说明其音乐文化还未能建立起一个较稳定的、恒久的标准;第三,西方艺术音乐发轫于基督教音乐之中,而基督教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吸纳了许多异质因素,这是其音乐多民族性的开端。发展到19世纪民族运动的兴起,本世纪初以德彪西为代表的西方作曲家开始有意识地从东方音乐中汲取养分。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音乐中的异域文化色彩将逐渐加重。所以,它并不具有超越民族文化的特质,反而各个民族音乐文化更是给西方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创作素材。如果说他具有超越性的话,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欧洲各民族的文化。对于浩如烟海的世界民族音乐,只是凭借欧洲音乐一方之力,是难以超越的。

    因此,在看待西方音乐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的成就这一问题上,笔者认为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一现象的产生确实存在着必然性和偶然性,西方音乐具备发生的条件包括自身所具备的和外界所提供的,而中国音乐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目前世界上任何一种音乐文化都还不具备。但是并不能将其绝对化,如果说对于一般表面意义上的音乐表达情感的感触,音乐无国界这句话是成立的。但是作为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以与艺术作品和作品创作者的思想联系为基础的,由于时代的差距,由于不同的文化、民族、种族等原因,要建立这种思想联系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从西方音乐所取得的成就来看,即使具有“普世性”的内涵,也是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意义上的。笔者有时也在思考,假如中国也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来着力转播,抛开音乐本体的局限性不谈,若汉语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如英语一般的广泛传播,中国音乐形式也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传播,是否世界性的音乐大赛不再是钢琴、歌剧占主导而是古琴、京剧了呢?当然,历史没有假设,只有发生的事实。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导致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对于西方音乐文化的借鉴和思考更加有助于当代中国音乐的发展,我国的作曲家采用的西方的作曲模式和技法,同时融入中国的音乐元素,如中国特有的乐器和音色,创作的作品受到广泛的欢迎。中国音乐会逐渐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也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并且越來越受到世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2]程广云.论普世价值如何可能[J].学术月刊,2000(5).

    [3]姚界厚,李鹏程.西欧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刘承华.文化对音乐的功能预设[J].乐府新声,2006(3).

    [5]杨殿斛.音乐文化的人类学视野[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1).

    [6]李志江.文化多样性与普世价值[J].河北学刊,2007(1).

    [7]刘海静.全球化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殖民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2).

    [8]屠中俊,赵冉.普世文化的不可建构性[J].理论探讨, 2004(1).

    [9]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音乐社会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10][意]玛丽亚·格拉齐娅·梅吉奥妮著,陈宝顺,等译.欧洲统一贤哲之梦[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