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范文

    胡成波 关家萍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既是重大政治任务,又是重大发展机遇。近几年来,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步显现,有效缓解了农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阻止了农民增收过度下滑,为农业农村工作落实新发展理念找到了抓手。

    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仍然存在着产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优、品牌杂而不亮的结构性问题,农产品成本高、价格高、效益低、竞争力弱,以及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供需错配。主要表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产业融合水平不高,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存在脱节,农业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我国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2018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为2.3∶1,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3.5~4∶1,农产品综合加工率平均为66%左右,低于发达国家15%~20%,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农产品品牌培育和保护投入不足,品牌发展缺少统一、系统的规划组织和引导,品牌影响力仅停留在局部地域,品牌的社会认知度不高,国际知名品牌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新型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经营规模较小、规范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的问题;农业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农业资源利用强度过高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不足,种养业结合不紧密,地力下降与养殖业粪污没有完全有效利用,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相对落后等。与此同时,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也面临制度供给、工作方法、支持政策等方面诸多不适应。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当前农业发展难题、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是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原则

    1. 坚持改善供给,科学增减

    抓住制约农业关键问题,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减少低端无效供给。把稳定提高粮食产能作为基本底线,因地制宜,调减非优势区玉米和低端农产品,发挥优势,扩大市场紧缺、潜在需求大的农产品生产。

    2. 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

    加快转变农业生产和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调高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生产由增产转向提质。坚持品牌驱动,做精现代农业,改善农业供给结构。

    3. 坚持创新驱动,产业融合

    发挥科技进步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推进农业节本增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4. 坚持生态友好,绿色发展

    立足各地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发展资源匹配较好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减少过度消耗资源和化学品投入,促进生产生态协调。

    5. 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尊重经济规律,增强生产经营主体改善供给的责任意识和主导地位,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强化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营造良好环境。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

    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运用改革思维、系统思维、整体思维,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和产业特点,遵循市场法则和自然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功效和竞争力为目标,以调结构、创品牌、增效益为主攻方向,以市场化、法治化为手段,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及精深加工产品供给体系,巩固农村改革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农村循环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

    争取到2020年,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农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三、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解决短期矛盾和问题,还要着眼于长期累积性矛盾和难题。针对我国农业农村实际,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按照“四个三”的思路对策,谋划设计,组织实施。

    1. 坚持“三不”底线,确保农业农村安全

    ①粮食产能不能降低。粮食的持续增收能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根本举措。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定,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②农民收入不要减少。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目标。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③农村稳定不出问题。深化村民自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推广德治乡村建设,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创建活动,倡导新风,改造陋习;推动法治乡村建设,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依法严厉打击涉黑涉恶等危害农村社会稳定的违法犯罪活动。

    2. 提升“三优”水平,满足市场消费需求

    ①优化产业布局。立足资源优势,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積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科学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产需结构平衡水平。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工程,发展好“一乡一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②优化生产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因地制宜进行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统筹调整种养生产结构,突出发展特色种植业生产,壮大林下经济,扩大中药材、小浆果等特色产品生产规模;优化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生产结构,稳定猪禽肉产量,扩大牛羊肉生产,积极发展浅海滩涂贝类养殖、港湾立体养殖。

    ③优化产品结构。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发展好“一村一品”,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调优品质结构,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开展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打造区域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

    3. 做好“三降”文章,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①降低经营交易成本。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会明显提高农业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和社会化服务的利用率,减少生产支出。比如:规模经营的水稻机耕作业费亩均降低30~45元,节约成本25%以上。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经营组织的运营成本。鼓励土地股份合作制,通过农村土地入股分红等节约租金成本。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推广“互联网+现代农业”方式,支持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降低物流和交易成本。

    ②降低劳动力成本。农业机械化可有效降低劳动力成本,我国大宗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是导致劳动力成本过高的主要因素。全面实施机械化促进工程,提升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和种养加全面机械化水平,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力争达到75%以上。

    ③降低环境污染成本。绿色发展是農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树立“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强化绿色发展思维,完善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降低农业化学投入物使用量,引导农民用绿肥、农家肥替代化肥,推广精准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把化肥施用总量降至1%以内。深入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鼓励农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实行高毒农药定点购买和实名制购买,防止高毒限用农药的滥用。

    4. 着力“三改”并举,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深化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途径,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资源要素和内生发展动力。

    ①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推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土地征收、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成果。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坚持“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抓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建立互联互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和数据库,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和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规范交易操作。

    ②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建立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运行新机制,扎实做好确认身份、设置股权、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工作,建立健全集体资产股权登记制度和集体收益分配制度,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③推进支持保护体制机制改革。注重政策引导和服务支持,创造良好的市场软环境。健全粮食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补贴制度体系;增加农业保险品种,扩大覆盖面,提高风险保障水平;推进“惠农贷”“扶贫贷”和“两权贷”(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拓宽“三农”直接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

    第一作者简介:胡成波,高级畜牧师,辽宁省丹东市人大农委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农业农村行政管理和政策研究工作。联系地址: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锦山大街142 号 市人大农委 邮编:1180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