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因素
范文

    摘 要:由情感设计风潮中的移情现象引入审美中的移情现象的内涵、产生条件,并对应用于产品设计中的移情特征和规律做了初步描述与解释。

    关键词:移情;审美;设计

    对于手机市场而言,大名鼎鼎、声名远扬的LG巧克力手机无疑是一道最具心灵穿透力的风景。自06年初进入中国,它迅速在城市恋人间风靡。人所共知的“一触即红”、浪漫性感,深入人心的“I Chocolate You”,让手机在冰冷的科技外衣下拥有了许多的情感内涵。到目前为止,深受欢迎的巧克力手机已扩展为一个巧克力家族,从滑盖巧克力到超薄直板巧克力、翻盖巧克力,从黑巧克力到白巧克力、粉红巧克力,越来越多的城市恋人选择浪漫的它来传情达意。而与此同时,巧克力手机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赢来竞争对手的争相效仿,能与消费者建立独特亲密感的“情感设计”被推向风口浪尖。

    情感为什么在手机工业设计中成为一个越来越被频繁提及的关键词?LG巧克力手机在市场研究的前端对手机的消费群体进行了聚类分析,发现80后人群有着浓厚的巧克力情结,在他们的成长岁月里,巧克力是一个不可抹杀的记忆符号。若干年后的今天,当他们以25、26的年龄成为社会的新锐势力时,巧克力,无疑成为了他们回忆过去的情感密码。LG将巧克力手机塑造成了一个沟通“巧克力一代”过去与现在的“情感按钮”。只要“巧克力一代”一看到LG巧克力手机,他们就会立马想起曾经的爱情回忆,LG巧克力手机成为爱情的见证。

    这种经由对手机这一现实对象的审美观照而引发的主体的情感体验,审美心理学上称之为审美的移情作用。

    移情,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观照时,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心境、人格等移注到对象中去,使对象获得生命和意义。最早提出审美中的“移情作用”这一概念的是德国美学家罗伯特· 费肖尔,但在理论上最有代表的人物则是著名的美学家兼心理学家立普斯。“情感移置”现象在审美活动中是极为普遍的,费肖尔说:“这种把每一对象加以人化的作法,可以采取极其多样的来进行。它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有的属于自然界无意识的生命,有的属于人类的范围,有的对象则又属于无生命的或有生命的自然。借助于经常提到的亲切的象征主义,人把自己投射到自然中去,艺术家或诗人把我们投射出去。”可见,移情既包含对物的移情,也包含对人的移情。对物的移情就是一般修辞学意义上的拟人或人格化,即对于本来没有生命的物或有生命但无感觉、无意识的物赋予人的主观情感和情趣,使之人格化,将它们看成是同我们一样有知觉、有情感、有思想的东西。审美中的移情不同于一般的情感表现,当然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它的关键是赋予审美客体以生命。如杜甫的《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的“知”、“潜”就给春雨赋予了人的生命、情感和意志。

    移情虽然是非自觉的,但其产生是有条件的,井非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事物都可产生移情。移情的产生既同主体的审美态度、心理素质有关,也同审美客体的性质与特征有关。从主体的角度来看,移情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审美静观,或者叫凝神观照;一是要有真挚的情感和情趣。

    前者是就审美态度而言的,要求审美者在对对象进行审美观照时必须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产生审美幻觉,从而也最容易产生移情。正如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所说:“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外物,便浑然忘记自己存在,不久你就和外物浑成一体了。”艺术家在创作时,由十全身心的投入,注意力集中指向作品中所描写的事物——人物、景物或生活场景,在这种艺术创造的氛围中,常常会产生一种将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混淆的艺术幻觉。

    而后者的意义在于,移情既然是情感的外射,就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真挚的情感,甚至要有类似儿童的心态。中国明代的李赞就提出“童心说”,主张写诗作文要有儿童般纯真的心灵;在他看来,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出于童心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在产品设计中,能让使用者产生移情的设计一般都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它们都扬弃了现代人们所常见常用的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简洁形态。

    第二,他们都选择了一种为现代人所使用过的旧的物品或过去的熟悉的环境空间作为各自设计的参照物和起始点,抓住某一典型结构,进行归纳夸张,提取神韵,用自己独到的设计组合去联合、融洽,使之转化为特定产品的造型语义,以强调设计文化的时代变迁及创新,使产品在表现文化传统的历史延续中更易为消费者了解与亲近。

    第三,在产品设计中注入了浓厚的情感、趣味。让人们联想回忆起过去的岁月,让人们沉浸在抽象艺术环境的品味之中,并让人们深刻感受与意识到历史与现实、传统于现代的共生。由此激发情感,产生一种生命上的共鸣。在审美中要达到“物我同一”,必须经过“由我及物”和“由物及我”两个过程。即一方面主体把自我的情感、情趣、心境和人格等投射到客体中去,使客体带上自我的色彩和印记;另一方面,主体也必须对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有确切的把握、深刻的认识和真切的体验,并从客体中汲取力量,在内心里对客体起一种同情、同感和“内摹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5.

    [2]赵江洪.设计心理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

    [3]周宪.美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4]吴晨荣.思想的设计—黑川雅之与日本的当代设计文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7.

    [5]腾守尧.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作者简介:曾军伟;性别:男;出生日期:1982.3;籍贯:湖南常德;现工作单位:广州市南华工商学院 计算机系;专业:多媒体技术;职称:助教。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