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前测探底构建网络延展创新总结交流
范文 顾遨
复习课难上,这是因为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让学生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教师在复习课中若单一地重复旧知识就会陷入“炒冷饭”的尴尬境地,而过多地对学生所学进行拓展延伸,又有挖掘过深变成上新课的嫌疑。因此,复习课上掌握深与浅、新与旧之间的微妙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复习课上如何把握这个尺度呢?笔者通过实践,觉得不妨按照“前测探底——构建网络——延展创新——总结交流”这样的途径来组织复习课的教学。
下面,就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立体图形体积总复习”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开展有效复习的教学策略。
一、前测探底——回顾旧知识,完成自我诊断
上复习课前,我们不禁要思考: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在基本知识点的复习上要花多大的精力?因此,对学生学习起点的了解,是我们复习课教学的基点。以前我们教师总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定位教学,这显然是比较随性的,而前测能很好地为我们解决这个难题,让我们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基于此,我设计了以下两道前测题。
第1题:填表。
师(追问):观察上表,体积公式有没有相同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相同点?
第2题:你认为图形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你觉得它(如右图)的体积应该怎样求?请用图或者文字表达你的想法。
根据前测信息,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分析如下。
认识起点:对于体积公式共同点的内在联系,学生缺乏理解(无人能够回答“为什么有这样的相同点”的问题),这表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思维还处于直观几何阶段,能分析图形的组成要素和特征及利用特征解决几何问题,但无法解释性质间的关系和图形某些性质间的联系(参考范希尔对几何思维水平的五度划分)。
经验起点:《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要着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六年级学生正处于一个对知识归纳总结与综合运用的阶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对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与接触,正是空间观念与合情推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设计第2道题的目的就是想考察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合情推理的现有水平,了解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时能不能与旧知识做一个有效的沟通,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前测结果发现学生的正确率比较低,仅有5%的学生能正确解答,能给出初步解决问题思路的也只有15%的学生。
显然,学生对于所要复习的知识并不是一无所知的。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从各个渠道(如兴趣班、自己阅读书籍等)已经对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底面积乘以高”这个知识点上就显得过于简单了。基于此,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把各个知识点构建成网络,并用运动的观点来认识、阐述这四个图形体积之间为什么存在着这样紧密的联系。
对于解决四棱锥体积的问题,学生缺少经验,因为学生现有的知识点是散状分布的,面与体、图形与图形之间都是孤立存在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合情推理来沟通各个图形体积之间的联系就成为必然。
二、构建网络——用运动的观点,重构知识体系
带着对前测的思考,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立体图形的体积,有效整合这一部分内容的知识体系。
首先,以运动的观点展开复习。
师(出示圆柱和圆锥):思考一下,它们是由什么平面图形按什么运动方式形成的?
生1:它们是通过旋转得到的,圆柱是由长方形旋转得到的。
师:圆锥呢?
生2: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
师:圆柱除了可以看成是长方形旋转形成的,还可以看成是怎样一种运动方式得到的?
生3:平移。
师:怎样平移?具体说说。
生4:将这个圆柱的底面平移上去,也就是由圆平移得到的。
师: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图形平移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课件重点演示平移的过程)从这里可以看出,体积也可以用什么来表示?(生答略)
师:这个圆形就是圆柱的底面,移动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所以这个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表示。
师:那么,其他的图形呢?
生5:也可以通过平移得到。
师:具体说一说。
课件演示:长方体、正方体是由长方形、正方形平移得到的(正方形平移的距离等于边长)。
师:那么,它们的体积也同样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生6:Sh。
师:圆锥呢?
生7:不能通过平移得到。
师(课件演示:圆不断平移,且不断缩小):看课件演示后,你又有什么想法?
生8:这也是一种平移,只不过底面的圆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了一个点。
师: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平行移动。
上述教学用平移的运动观点,有效地沟通了所学立体图形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什么这些图形的体积都和“底面积×高”有关?因为它们都是由底面平移得到的,这就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将静态的图形变成动态发展的过程,使学生从根源上理解了这些图形体积之间的联系。
其次,以运动的观点巧解练习。
设计这道习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得的新经验和运动的观点来解题,即求截面梯形(图1)平移后所得到图形(图2)的体积。
三、延展创新——运用合情推理,提升思维水平
当学生以运动的观点重新认识了立体图形,了解这些图形是由平面平移得到的,都与“底面积×高”有关后,教师可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思维从二维平面跃迁到三维空间。
师:长方形垂直平移形成长方体,正方形平移得到正方体,像这样的图形你还能想象出几个来吗?
生1:底面是三角形的……
师:你说的是三棱柱,它的底面由三条边组成。
师:它的体积是怎样的?(V=Sh )
生2:还有四棱柱。
师:N棱柱呢?它们的体积怎么求?
生3:Sh。
师:随着底面的边越来越多,最终它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4:圆柱。
师:看来,这是一个大家族,都有着共同的特征。数学上给它们一个统一的名称,叫做直柱体。
师(小结):那么,我们来简单归纳一下这个重要的新发现。怎样的图形,它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表示?
生5: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V=Sh来表示。
师:圆锥是由一个圆形向上移动并不断缩小,一直缩小到一个点形成的。像这样的图形,你能再想出一个吗?
生6:三棱锥。
师:它的体积呢?(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合情推理)
生7:可能是等底等高的三棱柱的三分之一。
师:非常了不起,就是它的三分之一。这样的图形还有吗?
生8:四棱锥。
师:体积呢?
生9:也是三分之一。
师:谁的三分之一?
生10:四棱柱的三分之一。
师:也就是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的三分之一。
……
师:以此类推,这些椎体都是等底等高的柱体的三分之一。如果底面的边越来越多,最后会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圆锥。
师:它是谁的体积的三分之一?
生: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原来,它们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密切的联系。
四、总结交流——运用所学解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上同样需要总结归纳,以巩固学生所学,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学到这里,你一定对体积的知识有了新的感悟,请你结合下面的图形来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生1: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Sh来计算。
生2:这些图形都是通过平移运动形成的。
生3:锥体都是相应的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
引导学生说学习感悟,不仅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为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三棱柱到圆柱,从三棱锥到圆锥,既启发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合情推理,又有效沟通了各图形体积之间的联系。
以了解学生学习起点为基,以构建知识网络为脉,以悟出新意为得,我想,这就是复习课教学行之有效的好策略。
(责编 蓝 天)
生1:底面是三角形的……
师:你说的是三棱柱,它的底面由三条边组成。
师:它的体积是怎样的?(V=Sh )
生2:还有四棱柱。
师:N棱柱呢?它们的体积怎么求?
生3:Sh。
师:随着底面的边越来越多,最终它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4:圆柱。
师:看来,这是一个大家族,都有着共同的特征。数学上给它们一个统一的名称,叫做直柱体。
师(小结):那么,我们来简单归纳一下这个重要的新发现。怎样的图形,它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表示?
生5: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V=Sh来表示。
师:圆锥是由一个圆形向上移动并不断缩小,一直缩小到一个点形成的。像这样的图形,你能再想出一个吗?
生6:三棱锥。
师:它的体积呢?(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合情推理)
生7:可能是等底等高的三棱柱的三分之一。
师:非常了不起,就是它的三分之一。这样的图形还有吗?
生8:四棱锥。
师:体积呢?
生9:也是三分之一。
师:谁的三分之一?
生10:四棱柱的三分之一。
师:也就是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的三分之一。
……
师:以此类推,这些椎体都是等底等高的柱体的三分之一。如果底面的边越来越多,最后会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圆锥。
师:它是谁的体积的三分之一?
生: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原来,它们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密切的联系。
四、总结交流——运用所学解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上同样需要总结归纳,以巩固学生所学,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学到这里,你一定对体积的知识有了新的感悟,请你结合下面的图形来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生1: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Sh来计算。
生2:这些图形都是通过平移运动形成的。
生3:锥体都是相应的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
引导学生说学习感悟,不仅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为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三棱柱到圆柱,从三棱锥到圆锥,既启发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合情推理,又有效沟通了各图形体积之间的联系。
以了解学生学习起点为基,以构建知识网络为脉,以悟出新意为得,我想,这就是复习课教学行之有效的好策略。
(责编 蓝 天)
生1:底面是三角形的……
师:你说的是三棱柱,它的底面由三条边组成。
师:它的体积是怎样的?(V=Sh )
生2:还有四棱柱。
师:N棱柱呢?它们的体积怎么求?
生3:Sh。
师:随着底面的边越来越多,最终它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4:圆柱。
师:看来,这是一个大家族,都有着共同的特征。数学上给它们一个统一的名称,叫做直柱体。
师(小结):那么,我们来简单归纳一下这个重要的新发现。怎样的图形,它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表示?
生5: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V=Sh来表示。
师:圆锥是由一个圆形向上移动并不断缩小,一直缩小到一个点形成的。像这样的图形,你能再想出一个吗?
生6:三棱锥。
师:它的体积呢?(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合情推理)
生7:可能是等底等高的三棱柱的三分之一。
师:非常了不起,就是它的三分之一。这样的图形还有吗?
生8:四棱锥。
师:体积呢?
生9:也是三分之一。
师:谁的三分之一?
生10:四棱柱的三分之一。
师:也就是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的三分之一。
……
师:以此类推,这些椎体都是等底等高的柱体的三分之一。如果底面的边越来越多,最后会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圆锥。
师:它是谁的体积的三分之一?
生: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原来,它们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密切的联系。
四、总结交流——运用所学解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上同样需要总结归纳,以巩固学生所学,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学到这里,你一定对体积的知识有了新的感悟,请你结合下面的图形来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生1: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Sh来计算。
生2:这些图形都是通过平移运动形成的。
生3:锥体都是相应的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
引导学生说学习感悟,不仅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为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三棱柱到圆柱,从三棱锥到圆锥,既启发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合情推理,又有效沟通了各图形体积之间的联系。
以了解学生学习起点为基,以构建知识网络为脉,以悟出新意为得,我想,这就是复习课教学行之有效的好策略。
(责编 蓝 天)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