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分析 |
范文 | 张瑶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感受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喜欢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小组合作也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小组合作学习都流于形式,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师要正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1-0060-02 笔者以所在学校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组内教研课的观察以及课后的交谈等方式,探究学生运用小组合作方式来学习的现状。经过细致的观察与分析,笔者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将结合案例加以分析。 一、学生不具备合作意识,做而不合 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应具备合作意识,积极地开展互动学习,不仅要学会独立思考、善于表达、各抒己见,还要在产生思维碰撞后互相帮助,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营造互帮互助的合作氛围,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案例1】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策略,于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图形):两个图形中,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各小组交流一下。 (某一小组的学生讨论问题) 生1(看了一下其余三人):生2,你来说说。 生2: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可以将第一个图形上面的半圆平移下来。(生2指着图形说,说完后其他人没有反应) 生1:生3,你说。 生3:面积一样大。(随口一说,其他人也没有反应) 生1:生4,你来说。 生4:可以把两个半圆旋转上去,变成一个长方形。 (随后,四人沉默,不再讨论问题,有两人在左顾右盼,有两人在小声说着无关紧要的话) 笔者所在的学校实行的是学习前置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常常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交流前置作业,目的是为了让组内成员交流自己的想法,展示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中反思自我、完善认知。但笔者发现,很多时候小组成员在交流时只把自己的想法说一遍,而其他成员没有对别人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见解,成员之间也没有互动,只是单向交流,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导致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未能展现。 二、小组交流时组内欠缺有序管理,合作学习效果不佳 小组合作的过程也是组内成员交流的过程,需要采取适度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及时观察和介入到小组内,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小组长应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安排本组成员进行具体的学习活动,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目标。 【案例2】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时,学生总结出了教材例题是采用了转化的策略,将形状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了形状规则的图形来求得图形的面积。为了使学生对转化策略有更深的认识,教师继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师:回顾一下,我们曾用转化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某小组学生讨论) 生1:用圆锥装水往圆柱里倒3次,这个你都忘了?还是张老师教的呢。 生2:是的,我记得第二单元学习“圆锥的体积”时讲过。 生3:我记性不好。 (听到另一组的一个学生说到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这组学生又开始纠结于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的问题) 生4:长方体体积公式是怎么推导的啊? (大家陷入了思考) 生1:什么时候学的啊?记不清了。 生2:用到了转化方法吗? 生3:好像用了吧。 在这个案例中,这个小组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成员之间的讨论仿佛是话家常,你说我插,随意交流,讨论缺乏头绪,抓不住中心问题。这样的交流方式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想着解决另一个问题,从而偏离了原本的讨论思路,一场交流下来,成员之间虽然讨论不断,但偏离主题,最终也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不但没能解决任何问题,还白白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没有任何成效。 三、交流不充分,探究难以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参与交流活动,这样才能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刻理解知识。当然,这种交流應当是表达完整的、能让人听明白的、有逻辑的交流。 【案例3】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时,为了使学生对转化策略有更深的认识,教师继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师:回顾一下,我们曾用转化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某小组学生讨论) 生1:我记得有一个用到了,是圆柱还是圆锥啊? 生2:圆柱!把它切一半。 生3:哦。还有什么啊? 生4:圆锥、三角形、梯形。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回忆以往用转化策略解决过的问题,这应该是一个知识再现的过程。学生只有从一次次完整、具体的转化实例中才能感受到转化策略的内涵,进而体会转化策略的优越性。而在这个小组交流时,组员刚提到一种思路,还没有对这个思路进行深入讨论就草草结束了话题,并没有清晰认识圆柱、圆锥、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到底是如何通过转化求得的,组员对问题的探讨也只停留在浅层面,没有深入挖掘知识的本质,远远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 四、学生的参与不均衡,能力发展有差异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互助性。它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困生在他人的帮助下寻求知识;中等生能在同伴的启发下“跳一跳”摘到了“桃子”;优等生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案例4】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时,为了使学生对转化策略有更深的认识,教师继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师:回顾一下,我们曾用转化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生1(先把其他人的学案拿来看了看,并指着其中一名组员):你说。 生2:推导梯形面积时把梯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 生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也用到了转化策略,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再计算的。 生3:还有什么啊? 生1:三角形、梯形。 生2(很激动):梯形我已经说过了! 生3:那我说什么啊? 生1:你说三角形。 生4(一脸疑惑,因为此前他一直处于游离状态):讲什么啊? (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生4) 生3:唉!他什么都不会讲,不用管他。 (生4有些不好意思,拿着书本挡住脸)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做了分析:本次讨论中,生1说了四句话,生2说了两句话,生3说了三句话,生4说了一句话。笔者注意到,生1和生3间的互动是本次小组合作交流的主流;生2一直低着头听别人的发言,偶尔参与互动;生4一直处于游离状态,说的唯一一句话还是与话题无关的。课后笔者从这位教师那里了解到生1的数学成绩优异,学习能力也很强;生3的数学成绩中等偏上;生2的数学成绩中等,爱讲闲话;生4的数学成绩比较差,依赖同伴。 优等生往往是小组内的活跃分子,处于主导地位,在合作学习时,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学困生往往被动参与或脱离小组合作学习,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发展。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很少,而且也很少關注那些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类学生如果长期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就会出现在小组合作时“溜号”的情况。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为了更好地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还需要不断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并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 (责编 黄 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