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如何针对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开展感恩励志教育 |
范文 | 杜红萍 摘 要:教师要在设计课程中引入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共同处于相同的环境,全面沉浸在自己设定的情景之中去感悟感恩,理解感恩产生共情,放大课堂中的情感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感恩的情怀。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如何针对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开展感恩励志教育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感恩励志;课堂教学 引言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但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更是教导学生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感恩励志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一、感恩励志教育要注重小学生身心特点 (一)开展感恩励志教育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 小学有六个年级,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牢牢掌握自己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语文授课中,明白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模式、认知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牢牢把握住感恩励志教育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 (二)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要适应小学各个年级的个性心理需求 小学六年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势必会发生变化,心理需求也是呈一种上升趋势的。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受到家庭、社会环境多方面因素影响,他们的情感、兴趣、爱好、性格和气质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应该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阶段相适应、相吻合。单方面的感恩励志教育的输出不仅得不到学生的好感和学习,反而会引起学生的不适与反感。 (三)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要贴合不同年级学生的体力水平 小学一到六年级,学生身体都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虽然只有几年的差距,但是学生体现出来的体力水平是大不一样的。语文教师在走出课堂进行感恩励志教育的时候,要符合学生的体力发展水平,不能冒进。 二、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开展感恩励志教育策略 (一)在学校德育中全面渗透感恩教育 一是学校组织开展班级与班级、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感恩比赛活动。给表现突出的班级、老师与学生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师生的感恩热情。二是利用升旗仪式、“六一”儿童节、黑板报、宣传栏、橱窗等,宣传感恩故事、身边的典型事例,让全体学生领悟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多么令人温暖。三是利用音乐课、开展文艺活动渗透感恩教育,并在校园广播中进行播放,让孩子们时时感受到父爱、母爱、师爱等爱的伟大。 (二)渗透励志教育,提升坚韧品质 当前学生的意志力品质较之前却有所下滑,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中,要充分意识到学生的这一发展现状,并对学生开展意志教育。因此,教师可以在課堂中不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赞美,积极夸赞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并善于激励学生能够勇敢对待困难和挫折,让自己有更高的收获,促进学生坚韧品质的培养。在教师对学生开展励志教育中,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言语中渗透对学生的期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并且教师让学生有更强的自信心和效能感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和实力去获得更高的水平。通过这种励志教育,学生的坚韧品质得以培养,美好品行也就在学生的不断努力中得以建立。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念 人生三件事:“做人、做事、做朋友”,做人是重中之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人格健全、积极向上的人,光靠思想品德课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向读者传递了一个思想,教师要积极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使学生准确把握作者想要给读者传递的信息,并从中学到优秀品质,从而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传统文化进行感恩熏陶 一是利用传统节日培养感恩之心。利用春节,体验一家人其乐融融、团圆和谐的幸福;利用端午节,学习诗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三八妇女节等,感恩父母、老师、他人、社会、祖国之恩,接受精神洗礼。二是利用传统文化培养感恩之心,每周定期诵读、讲解《弟子规》,进行行为规范熏陶;背诵感恩古诗一百首,以《游子吟》《别老母》等古诗的诵读,让孩子们体会父母之爱。三是开展诗歌朗诵、书画比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艺术境界。 (五)创设利用各种感恩情景,引导学生去锻炼,去实践 感恩教育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亲身经历的一些特定环境下的实践能够有效促进感恩教育的实施。语文教师在进行感恩励志教育的时候,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介绍“保护鸡蛋”的活动,让学生在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带上一颗生鸡蛋,并保护鸡蛋到下午放学时不能被损坏。通过这个小活动,让学生去感受保护这颗鸡蛋的不容易,并且通过保护鸡蛋这个活动,去理解父母在培养他们时的用心和辛苦。感恩励志教育不仅只是书面上的一种教育形式,而是有效的、切实落实下去的真正的感恩励志教育实践活动。 (六)联系实际生活,实现知行合一 我国教育学家王明阳提出,优质的教育应当实现致良知的效果,即达成知行合一的教育成效。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善于将自己的认知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来。虽然学生认知能力较高,已经具备了对事物和行为的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但是却始终无法践行到自己的生活中来,导致学生的学习出现了知而不行的效果。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教学现状,是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将必要的理论认知传授给学生,但却并未真正引导学生将良好的品质践行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来。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当将文章中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联系并进行适度的演绎。例如:在《棉鞋里的阳光》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文章中妈妈和“我”分别为奶奶晒被子,家人之间的关爱和体贴带来了温暖和和谐,美好的情感在家人之间传递。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育时,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仅仅要让学生认识到文章中的“我”和妈妈对老人尊重孝敬,并且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关爱长辈,让语文学科向学生渗透的品德教育不仅仅浮于理论层面,而是要更加具体可行。 结束语 我觉得语文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一名“文化使者”。在教学中,教材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将不是生命与符号的相遇,更不是生命与逻辑的相遇,而是通过文字,通过课堂,生命与生命的相遇。教师应以文为本,以人为本,引导学生知恩、感恩,在与文本的心灵碰撞中体验人之为人的一切:感念生命之珍重、感念自然之恩、感念父母之恩、感念良师益友之恩。 参考文献 [1]马小强.谈谈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39):52-53. [2]刘秀兰.语文教学中融入励志教育的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9(17):100. [3]张静.中学语文教材中孝文化资源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