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淮剧发展的历史渊源 |
范文 | 王荣生 【摘 要】淮剧,是江淮文化中的瑰宝,其历史,可追溯到18世纪清乾隆、嘉庆年间,迄今已延续了200多年。江淮大地上的山歌、号子、傩戏文化,是淮剧之源,而“香火戏”则是淮剧文化之根。 【关键词】淮剧;历史;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6-0030-01 淮剧,以其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气概,从徽戏、京剧及其他姐妹剧种中吸取精华,丰富了本剧种的艺术个性,其中多样态区域文化的交融,多体系声腔曲牌的创立,多品格艺术流派的衍生,体现了淮剧多元、多样的艺术风格,构成了淮剧本体艺术形态的独特性。今天,淮剧艺术家们以更开放的心态,紧贴时代前进的步伐,在艺术追求上,在都市戏曲样式的更新上,在以现代戏剧为主流方向的开拓上,充分发挥其探索性、创造性。他们面对新的时代、新的要求,汲取传统的营养,不断解读传统、发扬传统、改造传统,用充满率真的自信,为淮剧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促使淮剧沿着自己所探索的道路,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一、淮剧发展萌芽状态 “香火戏”,本是民间在酬神祭祀、欢度节庆时,普遍流行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且又是一种带有浓重宗教意味、在坊间自由繁衍发展的唱表形态。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戏剧,但有戏剧性的因素,它不是纯粹的戏曲音乐,但融有民間歌舞、佛道音乐、戏曲音乐等诸多音乐成分,它有戏剧化的样态,又有表演的程式。在江苏历史上,巫傩活动极盛,而在淮剧所处上河(淮安、淮阴、宝应)、下河(盐城、阜宁)区域内,自古亦巫风盛行,惯有为儿童“过关”、大人“求星”、新居“安宅”等举办多种“香火会”的习俗,如“船头会”“火星会”“青苗会”“太平会”“收猖会”等。做会的童子身披布囊,手执云板,口唱多种不同腔型的“童子调”,以近似原生性的舞姿、身段、步态等表演样式,随着内设花坛,外扬门幡,请神念偈,斫刀披红,击鼓串铃,载歌载舞,唱诵着巫书、神书、劝世文,乃至照搬徽剧一些剧目与民间故事,从而完成民俗信仰中的驱疫逐鬼、去病消灾等祭祀活动。例如《九仙女揭榜》《李迎春出嫁》《魏九郎借马》《唐太宗坐朝》等具有傩的属性的剧目,虽然表演简单,技艺粗糙,但它却体现了某种巫傩文化的特征。而那兼有叙事性和戏曲化,以及在文体上带有粗野成分的演唱,却也为后世淮剧的成形播下了种子。淮剧历史上一些声名显赫的名伶,如武旭东、嵇佳芝、谢长钰、吕祝山、韩太和、梁广友、李乔松、徐寿保等,皆是从这乡傩演出中起步,进而从庙台、草台转向舞台,成为中国淮剧最早的一批演员。显然,这类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香火戏”,连同它那吟诵式的演唱、仪式表演的特征,至今还隐约地存留在淮剧舞台之上,实属淮剧历史上存在于两淮本土最为久远的传统戏剧样式,反映了淮剧的萌芽状态。 二、盐淮小戏的诞生与发展 与此同时,在江淮民间还有另一种戏剧元素,即“门弹词”(亦称“门叹词”“门谈词”)。所谓“门弹词”,乃是把沿门乞讨作为演唱艺术的主要形式,'开口即唱,施舍即止。在内容上,有如《赵五娘上京邦》《孟姜女送寒衣》之类的段口小唱或民间戏文;在曲调上,以演唱山歌号子、“淮口小曲”为主,兼有经过衍化了的“童子调”;在形式上,则从唱“散脚”(走村串户,沿门鬻艺)到唱“茶馆”、“搭墩子”。这种俗曲弹唱,当与傩文化中“香火戏”相融合后,地域性的文化个性逐渐显现,几经蜕变,淡化了程式表演中的宗教色彩,实践了由娱神到娱人,由“语言型唱腔”到抒情性咏唱,由浅显的说唱形式向较高层次的戏剧文化形态的跨越,一个独具江淮风韵、接近于戏剧样式的“盐淮小戏”便从此萌生。 进入“戏剧阶段”的“盐淮小戏”,此时的表演虽具有相对较新的审美意义,但在形式上却仍有对“香火戏”艺术的承续,常在酬神祭祀、兴集、庙会和喜庆活动中演出,或在置席为台的“地塌戏”、垒板为台的“板门戏”中献艺,所演戏目多是《隔墙》《隔帘》《访友》《访贤》《盘骂堂》采药草》《大赶考》《小赶考》之类的“对子戏”或“三小戏”。尽管这时的“盐淮小戏”还只是处于淮剧草创时期的萌芽状态,但它已初具戏剧的唱表,并以其臼身的魅力,受到广大普通市民的喜爱。每当演出时,士庶咸集,老少皆至。 与“盐淮小戏”同时存在的还有一种“淮口小戏”,两者因产生地域和语言声调的不同,而自然分属两个相近而又独立的声腔系统。东路下河一带,以唱“下河调”为主,西路上河沿线,以“淮蹦子”为先。这一特殊现象,因曲调衍生而,渐渐形成它们独立的形态,形成了一定地区人们的审美定势。直至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彼此的交融,出现带有东、西双重特色的新的声腔,两者方渐趋合一。 总之,淮剧在京剧及多种戏曲文化漩涡中不断融汇和变异,开放性地吸收了多种戏剧元素,以一种新的戏曲形态登上了舞台。“京夹淮”这一历史阶段,是一个极具创新性和驱动力的阶段,它像一块跳板,让淮剧从江淮小戏的基点,跃向淮剧未来的另一高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