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戈阳腔的传播方式及特征 |
范文 | 尚娜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戏曲文化至今仍有大量留存,在大量的戏曲声腔中,有一种汉人古老的声腔,经过岁月的沉淀,保留至今,就是戈阳腔。戈阳腔是平常大家熟知的戈腔,原本是属于汉人戏曲声腔。元末明初时,宋元戏曲流行于世,逐渐传播至江西戈阳一带,戈阳当地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当地民间艺术,于宋元戏曲相结合,就形成了最初的戈阳腔。时至明代,戈阳腔已发展至成熟,成为当时戏曲中的四大声腔之一。戈阳腔既包含宋元戏曲的特征也融合了江西戈阳当地别具一格的民间特色。 【关键词】戈阳腔;传播方式;特征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號:11007-0125(2018)36-0019-01 从戈阳腔的发展史来看,戈阳腔经过历史长河的演变,为华夏大地留下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对现代戏曲的影响深远,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百戏之祖”的地位。2004年,戈阳腔被正式认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之一,该项目的认定对于戈阳腔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影响巨大且深远,对于现代戏曲的意义重大。 一、戈阳腔的传播方式 由于戈阳腔是由宋元戏曲传至江西,与当地民间文化相结合而形成,因此主要的传播方式可总结为:人为迁移传播和各类文化融合传播两种方式。 (一)人为迁移传播。古代文化传播主要依靠的是人,通过人作为载体,将各地不同的文化相互传播,形成独具当地特色的新型民间艺术,戈阳腔就是通过宋元戏曲与江西当地独有的民间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戈阳腔。古代人的迁移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商业贸易的活动导致人口的迁移、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大量的人口迁移、或者其他活动的游走导致的人口迁移。因此随着各种方式的人口迁移,也逐渐影响戈阳腔,令其不断吸收当地民间文化,并完成扩大与传播,最终形成目前成熟的戈阳唱腔。随着商人贸易活动的迁移,戈阳腔从北向南不断传播,最终奠定了明代成为“四大唱腔”之一的地位。在当时除了商业以及自然灾害的原因为戈阳唱腔提供了有利的传播条件,还有戈阳唱腔民间戏班游走各地进行传播演出,这也为戈阳唱腔在全国范围内的宣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戈阳腔的特征 戈阳腔独特的发展形式,形成了戈阳腔的兼容性,明清时期的戈阳唱腔,既包含宋元戏曲的特征,还包含昆曲、明词等特征,最著名的特征就是徒歌与帮腔的演唱方式、以及体现人民生活的内容形式,例如:百姓家庭生活琐事或者民间爱情故事等内容。最著名的就是《双锁山》《赛琵琶》等作品,体现了主人公独特的性格魅力和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也成为了戈阳腔的特征。 (一)徒歌与帮腔的表演形式。明清时期戈阳腔经过一定时期发展,已达到完整成熟的阶段,从当时的社会影响力及表演形式来看,也逐渐形成完整,主要变为徒歌和帮腔两种形式,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唱和形式。该演唱形式主要来自于传统的百姓劳动,例如:纤夫拉船时喊的号子等,表现为一人领唱,众人附和的形式,也就是徒歌和帮腔的表演形式。因此在当时社会中,农村劳作时非常流行戈阳腔,农民们以戈阳腔独特的唱腔来缓解劳作中的辛苦,也可以达到鼓舞人心的作用。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主要以农业为主,所以戈阳腔在当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城市中人们加上了弹唱的形式,正是由于这一变化,为后来京剧形成奠定一定基础,也有利于促进当时整个戏曲行业的发展。 三、结语 戈阳腔的发展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奠定了鉴定的基础,为近现代多元丰富的戏曲文化做了很好的引导。戈阳腔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四大唱腔”之一,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让近现代人们对宋元明清的百姓社会生活更加的了解,为当今对古代社会结构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历史资料。戈阳腔独特的传播方式、特征不仅影响戏曲文化的发展,还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在封建体制社会下进行的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力的社会生活,以及封建主义逐渐走向衰败的过程,资本主义经济从萌芽到发展成熟的过程也有了一个很详细的史料记载,为现代历史学界对明清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多的历史资料,让更多的人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骆冰.关于戈阳腔的你是传播与当代发展的思考[J].艺术百家,2005,(2):21. [2]邹自源.戈阳腔的发展及其对当代戏曲的启示[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4):29. [3]金鑫.关于弋阳腔调曲牌的初探[J].南风,2016,(20):44. [4]罗键.戏剧活化石福建省永安市青水大腔戏声腔的传承及思考[J].大众文艺,2011,(20):103-104. [5]东东.中国戏曲精粹——粤剧[J].青春期健康,2010,(10):82-83. [6]凌翼云.目连戏的文化遗产意义[J].艺海,2009,(9):123-125. [7]李娜.人类学情景中的吕剧研究——以山东省牛庄镇时家村吕剧为例[D].厦门大学,2009. [8]邓人璋.湘西辰河戏[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37-39. [9]毛礼镁.高腔《目连传》中的梁武帝[J].民族艺术,1991,(1):65-72,64. [10]靳艺青.浅论粤剧唱腔音乐[J].广东艺术,2005,(6):55-5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