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川剧表演中技与戏的关系 |
范文 | 高霞 【摘 要】我国的戏曲库中以京剧为主要代表,同时由川剧、昆剧、粤剧和黄梅戏等十来种戏曲组成。每一种戏曲都代表了当地最独特的地域文化,还各自具有超高的传统表演技艺,是中华戏曲宝库的臻品。不同戏曲的演员念白、身段、唱腔等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技巧,戲曲表演的是中华历史上有名的故事,表演的形式都是根据舞台上人物形象塑造而来,表演的恰到好处,合情合理。下文展开论述川剧表演中的技与戏关系,希望能进一步了解川剧。 【关键词】川剧;技艺;戏曲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6-0028-01 川剧是中国传统的戏曲之一,流行于西南地区的汉族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因其具有超高的表演技艺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技巧是提高戏曲美学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舞台表演中,演员的念白、身段、唱腔都是需要超高技巧完成,表演的技巧是围绕故事剧情发展来进行展现。而戏则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煽动剧情而设计。故戏谚“戏不离技,技不离戏”,这句话表明了二者在戏曲表演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戏不离技,情之所现 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戏曲经久不衰,这和戏曲技艺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表演技艺是戏曲演员从小苦练的基本功,十年的台下苦练才造就了台上精妙的演出,满足了观众们对经典戏曲的审美要求。 台上的演出光靠演员的说唱和动作不能够完全的表现出剧中人物的内心情绪,所以增加了道具配合技巧,便能够帮助剧中人物填补行动表现。比如在扮演鬼戏中鬼魂时,鬼魂的服装道具也大有文章,头饰是以泡花绫子来制作,这种泡花绫子是由生活中孝帕演化而来。表演者头扎泡花和一束白色的绣球,再将双绫搭于肩上垂直至膝处,绫不能过长超过膝部,这就是表演中的“绫子功”。绫子的表演常见于鬼狐旦的演出中,如《放斐》中的李慧娘,《活捉石怀玉》中的狐仙,《活捉三郎》中的阎惜娇,《阴阳界》中的史连城,《情探》中的焦桂英等。演员的绫子功极为扎实,绫子收放自如,运用灵活,用抖、抛、缠、搭等多种身段手法,通过这种身段表演即可表现出人物的内心变化。在川剧表演史上,谭芸仙出演的《情探》和琼莲芳出演的《放斐》绫子功尤为漂亮和优美。 在经典戏曲《放斐》中,绫子与步伐配合十分的巧妙,具体表现为李慧娘鬼魂飘荡的情节。演员的步伐用了小碎步、鬼狐步、占步三种,再加上一些身体僵硬、硬转身的动作,身后拖着绫子鬼魂飘荡之感油然而生。在李慧娘救斐郎的情节中,演员走出了三圈步法。第一圈,脚压住,小碎步退向后,绫子前抛,身体直立,为观众展现了一个为爱情奋不顾身,书斋报信救人的多情弱女子形象。第二圈:步伐稍快,右后跟抬起,绫子顺转三圈。第三圈:鬼狐步,步伐逐渐加快,一蹲一踮,起伏规律。表现出李慧娘心急如焚的心情,于是随锣鼓敲打节奏加快脚步,只为救出斐生。 《放斐》中其他表演技巧的运用还有跪转,斐生在躲避刺客追杀逃亡时,慌乱中鞋子不慎丢失,李慧娘在黑暗中摸索寻找,为了找到丢失的鞋,李慧娘转身并不是平转而是跪转,充分展现了演员扎实的表演功力。在刺客抓到斐生时,李慧娘用口里含着的松香朝手持火把的刺客廖尽忠喷去,猛烈的大火吓退了刺客,慧娘救出了斐生。这段情节中,吐火技巧的表演让故事到达一个高潮,让观众看到了戏曲表演的精彩一面。 二、技不离戏,理之所归 技巧的运用让戏中的故事得以永远流传人间,脍炙人口,技巧虽好但不能盲目滥用。戏与技紧密结合,在两者的关系上一定要分清楚两者的不同概念。戏主要是对一个故事内容的表演,传达给观众一种思想情感,技是通过技巧、动作、身段来让戏变得更加精彩形象。无技不成戏,缺少了神乎其技的表演,戏就缺少了灵魂。技巧要根据不同的人物来运用,才会起到不同的效果。如扮演吕布角色时,可通过耍翎子、出手等技巧来展现人物英武的形象。与戏中情境不吻合、不相关联的技艺要严格控制,即便再高的技巧也得用在适当的地方。 三、戏技融合,相得益彰 戏曲包含了诸多的艺术形式,也正是因为融合了众多艺术形式的优势之处经久不衰,中国的戏曲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断汲取各种精华用来自身创新发展,使得戏曲艺术日益丰富。技艺在表演运用中要理性思考,考虑技艺运用是否合情合理,不能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乱用技巧表演而不管角色的内心情绪,要做到精妙恰当。戏与技相互融合,以技突出戏中的角,戏曲效果才能更加凸显。 四、结语 技巧是戏曲表演的灵魂,表演人员要深入戏中,感受戏中人物最真实的情感,有思想的运用技巧表现出来,尺度掌握要到位。技巧运用到位,戏曲演出才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然艺术真正的目的不是技巧的完全掌握,而是掌握后学会创造,演员掌握了超高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力后,要结合自己对生活体验的理解,创造出更鲜活的形象。使戏曲艺术不断攀登更高的巅峰,创造更优秀的历史作品,流传百世。 参考文献: [1]白玲,梁勇.川剧表演中技与戏的关系[J].四川戏剧,2017,(07):54-55. [2]王璿.从戏曲做功的侧面略谈对“戏不离技,技不离戏”的理解[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50-51. [3]文琍.川剧旦角表演艺术中的人物情感——以《打神》和《情探》为例[J].四川戏剧,2013,(09):71-7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