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利用地域文化大数据辅助高校党建育人 |
范文 | 李恒凯 刘慧 武帅文 摘? ?要: 大数据时代,国家积极推动高校对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的研究和应用,大数据可视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已是大势所趋。如何面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会和挑战,已成为高校党建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赣南为例,分析大数据在地域文化中的应用,探讨文化大数据技术如何辅助高校党建育人。 关键词: 大数据? ?地域文化? ?红色文化? ?绿色文化 随着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充斥这个时代,直接导致具有鲜明阶级性和强烈意识形态的学生党建工作,不可避免地在思想观念、教育载体、文化认同等方面存在不适应,影响党建工作在青年学生中的深入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1](56)。育才先育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将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与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相结合,需要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将学生党建工作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为高校党建工作开创新的局面[2](3-4)。教育的本质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文化塑造人的心灵,不仅构建了世界,还建构了人的自我观念和力量[3](40-43)。大学生还没有踏入社会,最熟知的是周围的环境,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让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进而塑造学生,并融合专业特点与过程培养,实现党建育人。本文以赣南苏区为例开展了探索与实践。 一、赣南特色及文化内涵 赣州,位于江西最南端,也称“赣南”,下辖18个县市,是江西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赣州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人最大的聚集地和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有“客家摇篮”之称。近代,赣州下辖的瑞金及周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因此赣州又被誉为“共和国的摇篮”。当代,由于赣南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享有“世界钨都”的美誉,供应全球半数以上的中重稀土和黑钨,是国内最大的稀土、钨产品加工基地。长期粗放的矿山开采模式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当地政府开展了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矿山环境修复等生态工程建设,在实践中践行习近平同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红色、古色、绿色作为赣南的典型特色,应充分挖掘、发挥其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当今时代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是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绿色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也是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我国当前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积极回应,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的发展;“古色文化”作为优良传统文化的代表,阐释着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意义,使新时代大学生能够“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基因,坚守“绿色文化”理念[4](66-68),追忆“古色文化”情怀,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创新當代大学生党建育人的有效路径,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二、文化大数据分析与高校党建育人 赣南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孕育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尽管是80多年前铸就的,但它历久而弥新,仍具多维的时代价值。此外,整个江西及赣南森林面积覆盖率极高,各种矿物质的开采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息息相关,还有白鹭村、福寿沟等一系列需要保护和传承的传统文化,是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2018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5](114-116)[6](109-110)。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当前红色、绿色、古色文化的教育工作大都处于文字宣传、口头授教等抽象的描述阶段,通过单薄、生涩的课堂教育,大学生对于这些文化的理解浮于表面,对党的建设更是知之甚少,本该以学生为主体的党建工作脱离了实际含义,逐渐成为一具空壳[7](60-62)。如今网络学习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本研究借助空间信息技术,构建红色、绿色、古色文化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及应用平台,针对高校党建实际情况,开展新媒体下的智慧党建,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丰富红色、绿色、古色文化表现形式,使大学生党建工作能够与时俱进,在具备趣味性的同时不失方向性。此外,“三大文化”大数据分析平台构建,也是众多文化数字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借助空间信息技术,构建红色、绿色、古色文化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及应用平台,针对高校党建实际情况,开展新媒体下的智慧党建,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丰富红色、绿色、古色文化表现形式,使大学生党建工作朝着新形势、高趣味又不乏严谨性的方向发展。此外,“三大文化”大数据分析平台构建,也是众多文化数字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在高校党建育人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 三、融合专业特色,践行实践育人 “三大文化”大数据获取与可视化需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与数据来源的广泛性,搜集红色、绿色、古色文化数据资料的相关网站,根据数据类型和特点进行组织和分类,研究针对特定数据类型的网络爬虫软件,将数据进行批量爬取并存储于数据库中,重点对其所依附的位置信息进行爬取。采用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的地理编码方法,将含有位置信息的地址转化为经纬度坐标,并使用百度地图API进行批量地址解码。红色文化数据广泛存在于书籍报刊党史文献中,如《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红军长征史》等,也有一些古村落故事及传说在当地老百姓中口口相传,都是优秀的古色资源,需要进行挖掘,研究这些非网络数据的存在形式及特点,提取依附的空间位置信息,进行信息的整理与录入,并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可视化展示。如以红色文化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拜访赣南抗战老兵,并以老兵的亲身经历为主要素材,收集抗战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料,开发血色记忆——抗战历史追忆平台系统,对红色文化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如图1所示。让学生在专业实践学习中感受爱国爱家的情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在“三大文化”的大数据时空分析与展示中,网络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具有信息传播表达快捷高效的特点,而且方便互动交流,能够促进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播工作方式和方法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但传统网站表达的是碎片信息,难以有效挖掘文化数据背后的时空过程,并将这些信息有机关联和可视化展示。平面化、单一化的知识传播和说教方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探索欲,使得大学生学习兴趣缺失,学习氛围淡化。以上述采集的文化大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信息科学技术方法,分类别依据时间和地理位置对红色文化大数据进行时空集聚性分析,在地图中构建热力图,分析出热点区域,探究特定历史环境下红色文化的时空分布规律,增强对历史过程的认知;采用地理信息科学技术方法,可以将一定时空环境下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串联起来,在二维和三维地图上构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忆,并采用大数据挖掘分析的方法,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时空关联性,还原特定人物生平的时空过程和人生轨迹,对其进行模拟,以可视化的方式深度探究人物关系,满足人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如图2、图3所示。 带领学生深入调查赣南客家古建筑,采用三维数字化方法,指导学生先后完成白鹭古村、古城墙、古宋城及福寿沟的三维数字化建模与虚拟展示系统,如图4、图5所示。采用地理信息科学技术,以古色文化大数据采集及可视化分析为基础,开发古色文化大数据平台,采用CityEngine的规则建模技术,以白鹭古村为例,开展古村落的整体、批量、快速、精细建模研究,形成面向古村落的建模体系与框架,为其他客家古村落建模提供借鉴,对于客家古村落的数字保护及文化推广,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基于CityEngine的CGA规则,还原古宋城及福寿沟建筑群的三维建模技术,需要实现古建筑三维场景包括地形、建筑、植被、人、车辆的可视化表达。开发游览路线规划、路径分析、古村落面积分析及水体流动模型、模拟及对比分析城市暴雨的福寿沟排水过程,一方面为当今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助力古宋城开发旅游的规划与推广。通过实地调研,让学生亲身感受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古建筑保护面临的困境,使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培养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技术服务社会的使命感。作品完成后,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被江西电视台、赣州电视台、江西教育网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针对高校育人实际情况,以宣传古代优良建筑文化、实现文化育人为契机,开发互联网WEB端和智能手机移动端相结合的古色文化教育学习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以知识学习和知识分享为切入点,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的可视化展现与分析手段,让受教育者在沉浸式的场景中接受教育,寓教于乐。 赣南虽然植被覆盖度高,却是除黄土高原外我国第二大水土流失区,又由于是脐橙之乡,以及人为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离子吸附型稀土开采带来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稀土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遥感技术由于具有信息量大、成本低、周期短、历史存档数据多等特点,成为矿区环境调查与实时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针对稀土矿区的环境问题,组织学生开发了基于互联网GIS技术对栅格数据进行分析的稀土矿区地表环境分析平台,将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基于GIS平台强大的栅格数据分析能力,利用遥感影像的栅格数据,从遥感监测中构建稀土矿区地表环境的通用分析算法模型,为稀土矿区环境要素数据的提取与为稀土矿区的长期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并为稀土矿区土地毁损恢复、生态景观安全等多方面提供辅助决策。如图6所示,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用技术服務社会的使命感。 四、结语 文化以教育的形式得以延续和再造,教育以文化的方式得以发展和显现,互联网虽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数据,但也为教育环境的净化带来了挑战。在监管难度较大的网络空间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负面信息影响着校园及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挑战。因此,必须坚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挖掘一切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及地域文化,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的表现形式,推陈出新,最终实现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曾卫.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创新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8). [3]刘献君.抓住四个关键问题? ?加强大学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3(17). [4]祁红媛,戴中伟,练晋元,黄蓉.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云浮“美丽乡村”景观设计路径探究——以连滩镇兰寨村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8). [5]吴玲玲,胡洪彬.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模式创新[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41(5). [6]龚明,陈奕达.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8). [7]张欣鹏,宋宇杰.习近平青年发展观视域下高校新生理想信念的培养策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03).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重点项目(JXJG-19-7-1);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年度课题(18YB104);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DC2019-01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