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研究 |
范文 | 吴静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作为思政课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关乎思政课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入脑”“入心”。新时代、新发展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是:思想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保障条件,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理解不足和缺乏统一的实践教学组织和措施管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教学组织管理、课内外教学组织形式和VR(虚拟现实)技术手段运用等三个方面入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关键词: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3-0083-03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工作的时代命题,贯穿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发挥着重要作用。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关系到我国青年的未来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探讨、研究在逐渐加深,思政课改革创新也掀起了新高潮。与以往不同,多数高校从思政课供给侧方面进行了改革,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从课堂内与课堂外、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与考试比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学创新与探索。尤其是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成為各大高校创新探索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方向。 一、新时代、新发展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与时俱进、具有较强政治性和时代特征的课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具有了新的改革方向要求。 (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变化而确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层次、历史性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影响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变迁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进行改革创新,时代的发展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紧扣时代特征、回答社会新问题、给出新解释的时代任务。因此,新时代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坚持以时代命题为导向,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中显现出来的新问题,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和历史观,帮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应对社会负面信息,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二)新时代的内涵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体悟祖国变化 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实现国家强大,共同富裕的时代,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任务。这一目标离不开广大人民的勠力同心、艰苦奋斗,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社会主义建设者要与祖国有共鸣,认同国家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思政课实践教学应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祖国的变化和重大成果,用生活语言讲学术理论,将社会热点变为体悟内容,用学生话语讲教材体系,将教学视角转变为学习视角,让学生深切感受新时代的变化,提高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三)在实践教学中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政党,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实现共产主义视为自己奋斗的最高理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而奋斗。在改革开放时期,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稳定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被称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我国明确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号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奋斗。回顾历史,中华民族追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道路是曲折艰辛的,这个奋斗史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就是一部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奋斗史。 历史的巨变推动中国共产党走上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新征程,要求思政课在教学中将党的发展历史通过体验感悟等方式传达给同学们,实践教学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风雨历程,培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体会和领悟党在新时代所承担的历史重任,思考自己该怎样办。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高校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方案并展开实施,但从总体看,多数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仍然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通过对现有文献和各大高校实践教学案例的研究与分析,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集中为:体验式教学、红色资源考察教学、“三段式”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模式、“项目导向”模式。在高校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实践教学模式有“课堂实践模式”“红色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校园文化创建实践教学模式”等,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目前多数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并没有形成独立教学计划、教学体系,仍在处于不断摸索、相互借鉴、各自尝试的阶段。 (一)思想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保障条件 绝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制定了思政课教学计划,根据比例规定,分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部分高校制订了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并予以实施,做到实施有记录,年终有总结。但是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仍然缺乏必要的保障条件。一是缺乏领导重视,没有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认识和实践育人的理解存在差异,深度不足。二是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较慢,思政实践教育课程缺乏时代视野,大思政格局建设有待加强。三是部分思政课专职教师理论课教学工作量过重,思政课实践教学精力投入较少。四是实践教学配套设施建立不完备,校外教学空间不足,社会资源开发有限,致使思政课实践教学覆盖面小。 (二)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理解不足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强调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主体活动为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为特征,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对社会现实生活广泛参与和体验,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到优化的过程和方法。”[1]单纯地以教学地点作为思政课理論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区分标准,是大多数思政课教师的观点。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分析,课堂教学不能单纯地等同于理论教学,课堂内也可以进行实践教学,课堂内思政教学内涵丰富,常见的包括课堂讨论、主题辩论、课堂演讲、模拟教学、作品赏析等。 当然,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存在差异,有学校将所有的实践活动都归为了实践教学。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以及专业实习归属于实践教学的部分。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理解的差异背后是对于实践育人理念认识的差异,在面对快速发展的高校教育规模,差异化的实践育人理念致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两极分化。 (三)缺乏统一的实践教学组织和措施管理 首先,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具体的安排和实施过程中,教学的组织管理缺乏规范性,对于学生个体的管理往往大于制度管理,这致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入脑”“入心”效果甚微。实践教学开展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需要高校多个部门配合,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处、宣传部及对外协调部门,只有多个部门形成合力,才能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高效开展。 其次,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缺指导措施,存在“无章可循”的问题。其一表现在部分实践教学缺乏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课时数不明确,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实践课的目标不明确,缺乏充分的实践准备和预习,即使学生参与活动,活动效果更多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未能将认识转化为行动。其二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不规范,缺乏教学体系和教学标准,教学管理跟不上去,教师自主安排实践活动,可能会出现流程不规范,这也导致了结果层面的效果差异明显。 三、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措施 思政课实践教学并不是新生事物,但是仍然具有创新探索的广大空间。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困境,可以从教学组织管理、课内外教学组织形式和VR(虚拟现实)技术手段下的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展开新的思考和探索。 (一)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管理 为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能与理论教学完成良好的衔接,应实施必要的教学组织管理,制定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教学标准。在教学考核方面,“要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注重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2]实践教学的考核应将过程性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注重学生实践教学参与的整体状况,如学习态度、互动程度、体验程度、组织纪律等,结果考核注重学生学习的个人体会及感悟,如实践报告、心得、建议等。同时应整合教学队伍,探索建立多部门协作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平台,打破“分而治之”的局面,整合课堂内和课堂外的课程资源,对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处、团委及各学院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资源整合,逐步构建起“大思政”平台。 (二)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堂内外结合 课堂内教学,可以探索案例式、讨论式、辩论式、新闻解说、情景剧等多种教学方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气氛、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不但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能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充分挖掘课堂内思政教学元素,在课程设置中发掘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如在课程设置中可以挖掘、筛选、整合校园内外红色资源,开发红色资源小程序,推动思政教学元素进入课堂,利用校内思政资源开展教学。 构建校园环境的思政氛围,让学生在校园中充分感受。校内实践教学成本较低、收益较大,可以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依赖校内各部门和学院之间的协同合作进行组织管理,开展多样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推进思政活动育人。 挖掘学校周边以及周围地市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尤其是红色教学资源,建立与思政课实践教学配套的实践教学资源或者实践教学基地,将红色资源融入学生实际生活,实现校内校外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最优化。 鼓励老师广泛开展网络思政教学。利用“QQ群”“微信群”或者“微助教”“学习通”“雨课堂”等手机终端教学辅助工具,网络教学,增加与学生交流互动。如开展文章推送、线上讨论、网络直播课等形式。部分高校尝试建立数字马院,汇集校内校外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有着形式丰富、传播快、反馈强、限制少等特点,开展网络思政教学,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参与度,利于督促和反馈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可以充分辅助实践教学。 (三)VR(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是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潮流 虚拟现实作为一种新技术,可以充分运用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来,推动思政课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发展,增强思政课教学与融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问题。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赋予了思政课教学时代感和科技感,可能成为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起来”“动起来”的关键手段。 虚拟现实技术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教学材料和丰富新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科学化,是思政教学与智能教育融合的重要方式。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尝试思政课3D虚拟实践教学,筹办虚拟实践中心。利用前沿科技,打破时空对思政课教学的限制,增强体验感、参与感、画面感。如“重走长征路”“信息化战争与国防建设”VR实践教学、VR观影等活动,用虚拟现实的新技术带给学生更真实、身临其境的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从“传统”转到“现代”,从“网下”走到“网上”,有助于实现全员覆盖,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深化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柳礼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 [2]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R].教社科[2018]2号,2018-04-12. [3]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R].教党[2017]62号,2017-12-05.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 [5]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R].教社科〔2015〕2号,2015-07-3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