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意蕴 |
范文 | 摘要:技术理性主义是发生在近现代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立根于现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一种文化思潮。其核心思想是技术万能论。马尔库塞从技术价值非中立化、技术发展的双重性和扬弃技术异化的途径三个方面对技术理性进行批判。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内涵丰富但并非完全正确。这一理论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要实现科技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一要树立新自然观;二要搭建道德与科技的互动平台;三要全面深化各领域的体制改革。 关键词:技术理性;马尔库塞;当代意蕴;批判 中图分类号:B712.59 文献标识码:A 技术理性主义作为推动西方工业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的一种文化理念,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迅速而全面地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面貌。然而,技术理性的日渐独立和自律,异化为奴役人类的一种新的统治形式,引起了西方哲学界声势浩大的技术理性批判思潮。马尔库塞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基于对美国等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科技发展的现实考察,提出了技术理性批判理论,对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科学技术以及促进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技术理性主义的基本内容 技术理性主义是近现代发生在发达工业国家立足于科技加速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其核心思想是科学技术万能论。技术理性主义直接导源于古希腊的古典理性主义,强调理性的力量,特别是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使得技术取得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西方传统理性主义逐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技术的理性力量日益凸显,技术理性主义思潮应运而生。技术理性主义是一种理性主义文化思潮,它相信:人可以通过理性和科学来把握宇宙的理性结构,并通过日益改善的技术手段去战胜自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力越来越大,无须借助上帝的超自然力量就能实现人类征服自然的梦想,人类第一次在自然界面前拥有绝对的力量。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技术理性主义确认人类能够依靠科技的力量走向人类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完善,并且能够解决迄今为止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因此,上帝的天国不再是彼岸的事情,而是在尘世中就可能存在,人类能够在此岸建立起人间天堂。 技术理性主义立根于技术的无限发展和无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上,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性和科技无所不能,科技理性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技术理性主义认为科技具有解决一切问题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取得同神学中上帝一样的强大的至高无上的力量。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面貌,更加表明了科技是宇宙存在的根基和内在逻辑,是人赖以安身立命之所在。在这里,很少有情感、意志、本能等非理性因素的地位,以至于法国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得出了“人是机器”的结论。 第二,理性和科技表征着人的本质力量。理性主义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知识理性,科学理性,技术理性,而不是价值理性。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用以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一种工具或手段,科学技术本身验证了人的本质力量。科学技术用以发明创造新事物是人类自身创造力的体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技术理性主义者确信,科学技术愈发展,人的本质力量愈强大;人的本质力量愈强大,科学技术也就愈发展。理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证实了人是宇宙的中心。 第三,人本观和历史观上的乐观信念。技术理性主义者在坚信“科技万能”、理性和技术确证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前提下,对人本身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持积极的乐观态度。它相信,人性永远进步、历史永远向上,人类社会的一切困难和不幸都只是暂时的历史现象或时代错误,科学技术的发展终将克服一切,人性和人类社会一定会走向美好和完满。 不可否认,科学技术发展和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之上的技术理性主义文化信念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改变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面貌。然而,在人们还沉浸对科技理性高度认可的同时,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渐显现,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巨大的伤痛,彻底动摇了人们对科技天然合理性的迷信。原子弹爆炸上空升起的蘑菇云,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技术理性不仅只是确证人类本质的力量,也是一种灭绝人寰的恐怖威力,人从自然的主人沦为技术的奴隶。面对技术世界带来人类的生存困境,20世纪西方哲学界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技术理性批判思潮,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对技术理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批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二、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的基本观点 技术理性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科学技术无所不能”。然而,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巨大伤痛,人们对技术天然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加之工业化国家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彻底动摇了人们对技术理性的迷信。马尔库塞提出了技术理性批判理论,认为技术已经丧失了传统观念中的中立价值特征,已经异化成为新的统治形式;技术理性统治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增长,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单向度的人和单向度的社会;要扬弃技术异化,消除技术理性的统治,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只有将价值和艺术整合到科学和技术之中,形成新的理性。 1.技术的价值非中立性 从传统观念而言,技术本身是外在于人的价值而存在的,是一种工具或手段,具有中性或者中立的特征,技术产生的结果取决于人运用技术的目的。但马尔库塞反对这一观念,认为技术的发展越来具有独立性和自律性,技术已经发生价值的非中立化,成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统治力量的新的统治形式,“不仅技术的应用而且技术本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的)统治——有计划的、科学的、可靠的、慎重的控制。”[1]49它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与国家政权和经济集团相结合,成为带有极权主义性质的技术理性统治。马尔库塞提醒我们,技术发生异化,我们必须破除对技术中立的传统观念,看待和分析工业社会本质和结构时不应忽视技术理性的统治地位。 2.技术发展的双重性 马尔库塞分析了技术发展的双重性,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即技术理性都具有双重性质,他首先肯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和精神资源的极大开发,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模糊了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差别,让不同阶层的人们都能享有较为同一的物质生活。但是,马尔库塞指出,技术发展也造成了技术统治对人的奴役。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让人们在富足舒适的生活中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主动顺从,“这种顺从主义是已转化为社会行为的技术合理化的一个方面。它之所以是新型的顺从主义,是因为其合理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2]7技术以“富足和自由的名义”将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人民群众都“整合”或“同一化”到技术理性统治下的工业社会的秩序之中,人们“相信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并且相信这个制度终会不负众望”。[2]68从而,人本身具有的否定、批判和超越的维度逐步丧失,成为单向度的人。社会越来越成为只有同一的观念、同一的声音的单向度的社会。马尔库塞进一步提出:“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就是这个等式:技术进步≒生活财富的增长≒扩大的奴役”。[3]82这一公式成为技术理性的双重性最简练、最集中的表达。 3.扬弃技术异化的途径 技术理性的统治带来了单向度的人和单向度的社会,引起了人们对技术合理性的关注、反思甚至怀疑。技术偏离中立价值成为新的统治形式,在马尔库塞看来,其原因在于技术发生了异化。他同时指出,技术异化的根源又在于工业社会中肯定代替了否定、工具理性压倒了价值理性。因此,要想扬弃技术异化,消除技术理性的统治,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就需要将价值和艺术整合到科学和技术之中,成为技术理性的灵魂,实现科学理性、技术理性、价值理性和艺术理性的统一,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性。这种新理性其基本要点是在技术理性之中纳入价值要素,是一种包含价值、艺术等人文要素的理性。马尔库塞断言,科学和技术的历史成就已使价值观念转化为技术成为可能。价值观念重新定义为技术过程的要素,这些价值目标不仅在技术的利用中,而且在技术的发明和创造中都将起作用。 三、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尔库塞从技术价值非中立化、技术发展的双重性和扬弃技术异化的途径三个方面,对技术理性进行批判。马尔库塞技术批判理论内涵丰富虽并非完全正确,但对促进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树立和谐的新自然观,发挥科技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创造出任何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巨大物质财富,这意味着,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凭借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人类陶醉于对自然的战胜,以为自此不必假借上帝的力量,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自然的主人。人类作为大自然的胜利者摆出了忘乎所以、不可一世的姿态,肆意放纵对科学技术的控制,面对自然不加规划、不加限制地任意和过度的开发利用,终于激怒了自然,洪水、干旱、沙尘暴、雾霾等灾害,正是自然以其独有的方式向人类发起的反攻,人类为此付出了并正付出着沉重的代价。科技发展的双重性,击碎了技术理性可以征服一切的迷梦。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必须抛弃征服自然的错误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4]一是尊重自然。人来源于自然界,带有自然属性;自然构成人自身的有机体,人本身就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从自然中获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物质条件,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离不开自然。因此,我们面对自然应该心怀敬畏,心怀尊重,心怀感恩。二是顺应自然。自然界有着有别于人类社会的自成一统的规律体系,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时,一定要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违背自然规律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三是保护自然。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告诫我们,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必须保护自然,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为此,必须大力发挥科学技术的独特作用。利用科技发现和把握自然规律,创造和改变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使自然规律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起作用;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消耗;利用科技加快恢复生态环境,有效治理环境污染,更加积极有效的保护自然环境。 2.搭建科技与道德的互动平台,实现科技与道德的同向进步 人类从自然中来,需要从自然界获取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的本质和规律,用以改造自然的理论、工具和方法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科学和技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生的用以规范人与人之间生产生活关系的伦理道德或者价值观念,与科学技术组成了一对矛盾,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不容忽视的两个重要因素。在中国历史上,科技与道德之间没有形成“互动平台”关系,而是宾主各演一方,科学技术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一直扮演道德的陪衬,成为在古代中国重人文轻科学、重经验轻理性这一文化背景下备受冷落的小角色。科学技术被贬低为雕虫小技,成为达官贵人或市井百姓的玩物。重视古圣先贤的人伦道德和以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为己任的封建知识分子,在君子为道不为器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往往将科学技术贬斥为奇技淫巧,加以蔑视。特别是近代中国,为了维持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统治阶级实行了更加严厉的思想文化政策,知识分子只知埋首故纸堆,很少关注和探索自然科学技术,中国社会不出意料地落后了。在国外,欧洲大陆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彻底破除了中世纪黑暗的神学统治,思想解放的大潮冲破了封建制度的藩篱,理性主义熠熠生辉,重新确立了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统治地位。理性主义文化信念推动了社会前进的车轮,欧洲的工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整个西方世界,人们确信科技理性有着和神学中上帝一样的绝对力量,无所不能。在人们处在对科学技术盲目崇拜之时,“技术使人日益变成技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的奴隶,使一切社会关系都变成了单一的、片面的技术关系,”[5]使人处在技术异化受动之中。中西方科技发展的两种悲剧都昭示我们:必须建立促进科技与道德互动的良性平台。现代社会结构转型,科技和道德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不再是一方否定另一方,而是在同一社会舞台上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共同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道德的进化、竞争机制的形成和管理体制的转变使搭建科技与道德互动共生的新平台成为可能。 3.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从制度上开辟消解技术异化的路径 马尔库塞对技术理性的批判暴露了工业社会发展中难以回避的文化道德窘境,对技术理性主义造成的消极后果的揭露更是发人深省。但是,他将科技异化的根源仅仅归根于科技发展中价值理性的缺失则显得管窥蠡测。因为科技异化的根源是多方面的,除了思想认识的偏差,伦理价值的缺失,社会制度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当今西方社会“依然是资本统治下的世界,以资本为本位建立起一整套的社会体系,社会的一切领域都围绕着资本的逻辑而运转。”[6]马克思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他指出:“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机器本身对于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因为机器就其本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7]113因此,只有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把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中解放出来,技术异化的现象才有可能消除。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实现了劳动者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劳动者创造的物质财富(包括科学技术)为劳动者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服务,不再是对立着的阶级用来剥削和压迫劳动者的异己的力量。然而,异化现象在当代中国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笔者认为,虽然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但是引发技术异化的根源并没有完全消除。如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市场经济固有的滞后性、盲目性、自发性的弊端日益显现,工农、区域、城乡、行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远未消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这些都会引发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劳动过程、劳动成果以及劳动者自身的对立。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8]22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发展,不断创造扬弃异化的条件,开辟消解异化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MARCUSE. Counterrevolution and Revolt [M].Boston: Beacon Press,1972. [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续,编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3]马尔库塞.工业社会与新左派[M].任立,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5]于桂芝,李晓晴.科学技术批判理论与和谐社会[J].浙江学刊,2006,(4). [6]仲帅.马克思的资本逻辑论初探[J].咸宁学院学报,2012,(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仲帅(1988—),男,江苏徐州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政教研部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德育研究。 (责任编辑:陈合营)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