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陇东旱塬区甘露子起垄覆膜集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范文 | 闫耀廷 齐燕华 侯康锋 摘要:甘露子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新型保健蔬菜,在陇东各地均有种植,已成为当地泡菜、酱菜、腌制菜的主要原料之一。笔者针对陇东旱塬春季干旱的气候特点和栽培技术落后、产量低、人工成本高等问题,通过试验研究示范,总结形成陇东旱塬区甘露子起垄覆膜集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不仅接纳了有效降雨,减少水分蒸发,确保了甘露子生长发育需要,提高了产量,而且机械一次完成起垄、覆膜,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陇东旱塬;甘露子;起垄覆膜;高产高效 中图分类号:S311 文献标志码:A 甘露子(Stachys sieboldii Miq.)又名宝塔菜、螺丝菜、草石蚕、罗汉菜等,属于唇形科水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育期约为270 d,叶片呈卵形,鳞状对生,株高为30-120 cm,根长10 cm左右,多数分布在10-25 cm土层内。甘露子食药兼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其块茎晶莹白净、肉质脆嫩、甘甜可口,是加工泡菜、佐餐、酱菜、腌制、蜜饯的上等原料。同时甘露子也可入药,具有润肺益肾、滋阴补血、保健美容等功效。甘露子分布广泛,但栽培面积不大,产量低,稍成规模的有江苏、河南、湖北、陕西、甘肃等地。庆阳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土层深厚,海拔高,气候冷凉,适宜甘露子生长发育。但该地区降水分布不均,春季干旱频发,严重影响了甘露子出苗率及生长发育。同时在栽培上仍然以人工为主,耕作措施和栽培方式落后,造成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产量低。针对以上问题,2016年开展了品种引进、栽培模式试验、施肥技术等试验示范,总结出陇东旱塬甘露子起垄覆膜集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通过黑色地膜机械化覆盖,不仅能够接纳有效降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降低封垄后低温,满足甘露子生长发育需要,而且有效抑制杂草生长。通过垄作栽培方式,有利于水分的排出,起到了防集水、排洪涝的作用。目前,该技术已示范推广150 hm2,该示范田平均每667 m2产1 257 kg,较平播栽培田(对照田)平均每667m2的835 kg增产422 kg,增产率50.5%。 1环境条件要求 甘露子为短日照植物,气候适应性较强,喜湿润怕涝,喜阴凉,忌高温干旱,遇霜枯死,地下块茎越冬。土壤温度平稳至8℃左右块茎开始萌芽,温度升至15℃时开始生长,夏季气温为20-25℃,开始旺盛生长,立秋后地上部分生长缓慢,地下块茎开始膨大生长;霜降前地上部分枯死,地下块茎形成。当地上部分枯萎后,可以采挖。最适宜生长温度20-28℃。 2播前整地 2.1地块选择 甘露子根系较浅,喜湿润怕涝,不耐高温干旱,喜阴凉怕高温干旱,因此种植面积少时,应选择墙角、屋后、楼间或树荫处,大面积种植应尽量选择沟坝地、背阴缓坡地或间作套种地块,栽培时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种植。前茬以小麦、玉米、豆科作物为宜。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翻灭茬、耱耙,无大土块、无根茬、无杂草,进行暴晒灭菌。 2.2整地施肥 当土壤解冻后,每667 m2撒施腐熟有机肥1 500 kg左右,磷酸二胺30 kg左右,硫基復合肥50 kg左右均匀撒施,土壤肥力较差的地块,可适当地增加施肥量,然后用旋耕机深翻。 3起垄覆膜 3.1地膜选择 选择厚度为0.01-0.012 mm、宽120cm,聚乙烯农用黑色地膜,有条件地区可选用全生物降解黑色地膜。 3.2起垄覆膜 整地施肥后,立即进行起垄覆膜。一般垄中距应为90-95 cm(垄底宽70-75cm,垄沟宽20 cm),垄高10-15 cm,垄土力求散碎,忌泥条、大块。作业时应使地膜紧贴地面,垄沟不铺膜,垄侧地膜无破损。膜面压小土堆,防止大风揭膜。起垄覆膜用机械一次完成。 4播种 4.1品种选择 根据庆阳市气候及土壤特点,选择高产、抗性强,耐旱耐寒性强的品种为首选,如地蚕、地藕、偃师银条等。地蚕,植株普遍矮小,约为30-60 cm,块茎像蚕蛹,长约6cm,节间较密,脆嫩汁多,玉白色,呈半透明状,品质佳,适宜加工,产量中等。地藕,植株高50-120cm,生长旺盛,地上部分生长旺盛,分枝较多,块茎组织疏松,有独特气味,产量高。偃师银条,植株59-70cm,块茎质地细密,白色、肉嫩多汁。种植应选择大小适中,健壮整齐,芽全无损的种茎作种,每667 m2用种量25-30 kg。 4.2播种育苗 4月中下旬开始播种,块茎直播按照每垄两行种植,株距25 cm播种,每穴点播块茎1个,深5-7 cm,块茎要大小适中,无伤残、无病害的健康块茎。之后覆盖5—7cm厚的细土,同时按每667 m2株数的5%育苗备用,以防补苗。育苗选用肥力较高的沙壤土,按100-120cm作苗床,苗床之问留50cm的地埂以方便田间耕作、管理。苗床整平整细,按行距25 cm开沟条播、种子撒施到沟内,覆土,轻轻压实。每667 m2用种量25 kg左右。育苗期应注意适当浇水,保持地面见干见湿加强管理,随时拔除杂草,保证齐苗壮苗。螺丝菜苗过小时,移栽成活率低,一般苗长到20cm左右时即可开始移栽补苗,补栽时要带土坨移栽,浇足定植水,栽植深度与土坨平齐。幼苗供求紧张须扩大繁殖时可用扦插法繁殖。在春季,利用塑料拱棚,螺丝菜扦插苗在扦插后20d左右即可生根,与高秆作物间作套种的,亩栽植3 000-3 500株。 5田间管理 5.1查苗补苗 出苗后及时查苗,如有苗穴错位,及时放苗封口,防止烧苗和少量杂草钻出地膜。如有未长出或死亡的进行补苗。 5.2清除杂草 封垄前,垄沟内如有杂草丛生,及时拔除杂草,以免影响甘露子生长。 5.3中期管理 当地上茎叶生长过旺时,可用矮壮素喷施进行调控,也可以通过摘除部分花蕾或顶芽,抑制茎叶生长过快,以减少养分消耗,促进块茎快速生长。 5.4病虫害防治 甘露子常见病害有腐烂病、霜霉病等,虫害有红蜘蛛、蚜虫等。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是通过健身栽培,提高作物抗病能力,保持优良种性,严格选种及复壮更新,培育壮苗以减少病害发生,同时在收获后,及时清除农田杂草和地膜碎片,深翻晒土,尽量避免连作。对连作的土壤进行消毒,防止病害发生。其方式主要采用石灰消毒,待采收后即用75-100 kg/667m2生石灰撒施于土壤表层,然后进行翻挖。化学防治主要是喷施农药,喷药时注意,要均匀喷施到植物叶片正反两面,喷药应选择在温度较低傍晚或早上。 (1)腐烂病。当田间发病率不足5%时,可立即人工拔出病株,发病率达到5%,可采取化学措施防治,可选用石灰对病株管根,也可选用敌磺钠、甲级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 (2)霜霉病。发病时可用72.2%霜霉威盐酸600-800倍液或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进行防治,两种药剂交替使用,5 d左右一次,施施药次数视病情发展情况而定。 (3)红蜘蛛。红蜘蛛对甘露子危害极大,一般情况下,在5月中旬达到盛发期,7至8月是全年的发生高峰期,尤以6月下旬到7月上旬危害最为严重。发生时,可用20%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或哒螨酮1 500倍液根据病情的严重情况喷施。 (4)蚜虫。蚜虫防止可采用保护天敌和人工防止等生物方法,也可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如2.0%天达阿维菌素或15%哒螨灵乳油、15%扫螨净乳油、2.5%灭扫利乳剂3 000倍液等药物喷施。 6采收留种 10月上中旬甘露子茎叶干枯后采收,采收时应尽量保持块茎无机械损伤,采收后去除块茎上泥土。采收后6 h内及时交售,并实行分级交售,一级品长度4 cm以上,二级品成形2 cm以上,小颗粒者直接留作做种。除小颗粒外,也可选择完整无伤残、没有病虫害、大小适中的块茎留种。甘露子种子要在室外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通风透气、无鼠害虫害的地方,用湿润的沙土壤将块茎分层堆积越冬。 7殘膜回收 农用地膜在保证甘露子获得高产,增加种植效益的同时亦存在造成环境污染的风险。作为一种可回收的再生资源可加强地农用膜的回收,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增加资源的循环使用。建议采用螺旋滚筒式或耙齿式等残留地膜清理机清除田块中残膜;也可以采用人工揭膜、捡拾等办法,清理回收,将地膜对耕地质量、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如选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收获后可直接翻耕还田。 甘露子营养丰富,具有药食双重功效,通过研究,系统总结了甘露子栽培的营养需求特点,田间管理要点和种植环境条件要求等方面的栽培技术要点,为大面积栽培种植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充分有效的发挥甘露子的药食功效,提升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研究甘露子的营养成分组成,关键药用功能,充分挖掘其市场价值,延长其产业链,采取有针对性的栽培技术措施,助推农民增收,探索陇东地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