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难点分析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范文

    苏 伟 杨学丽

    摘要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指出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国家资助资源的效益,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贫困生认定,树立诚信意识和责任感,为贫困生认定创造良好的氛围。

    关键词贫困生认定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322-01

    贫困生认定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认定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然而目前多数高校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认定制度与办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应该从学生的思想入手,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责任感,发扬自立自强的精神,为认定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

    一、目前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点

    (一)认定依据:缺乏客观公正性,主观随意性大

    高校在认定贫困生时主要是依据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和申请材料,同时结合学生在校的生活消费情况。客观来说这一方式是科学合理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贫困情况。首先,生源地相关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含有很大的水分,工作人员并没有全面调查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而是做个顺水人情,只盖公章不管内容。其次,高校也不可能核实所有申请学生的贫困证明的内容,而是把它当做重要的依据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即只要开具了贫困证明就是贫困学生。

    (二)认定标准: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无法确定学生的实际经济状态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各地都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设置了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等困难等级。高校也制定了自己的认定标准,如: 家庭人均收入;单亲贫困家庭、孤儿以及军烈属;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者突发变故;家庭所在地为偏远贫困地区等。同时对拥有高档手机、电脑、MP4 以及经常出入网吧、生活消费奢侈的学生实行一票否决制。但这些标准都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贫困程度,在认定时只能靠主观印象来进行判断。在认定学生的贫困等级时这一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三)认定主体:缺乏约束机制,不愿承担认定成本

    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能做出权威认定的是当地的基层民政部门,但很多地方却将此项工作简单化,甚至是敷衍了事。有些学生家庭并不贫困,为了获取资助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开出了虚假的贫困证明。虽然各高校都建立了一整套的贫困生认定办法,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由于精力和财力的限制,高校不可能逐一核实贫困证明所提供的数据。其次,在校内观察学生的生活消费情况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特别是在如今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对每一名申请认定的学生都做细致的了解,而且缺少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常常使老师陷入两难境地。因此就出现了只要有贫困证明就可以被认定为贫困生,贫困等级则由班级同学投票产生。

    (四)认定程序:缺乏人性化,无法做到客观公正

    高校普遍实行的贫困生认定程序是“学生申请—同学评—老师定—学校审批”。在第一环节上就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问题,一方面真正贫困的学生往往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不愿将自己的家庭情况向别人说明;另一方面,有些家庭不贫困的学生为了获取资助资源而将自己装扮成贫困生。在同学评议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人缘往往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大多性格孤僻,在同学眼中非常的不合群。而有些学生会事先拉拢班级同学,在认定中为自己投票,如果获得了资助就用这些钱来请客吃饭。这些行为不但影响了贫困生的认定和资助工作,更是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从学生的思想入手,为认定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

    通过对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难点的分析中我们发现,要提高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国家资助资源的效益,应该首先从大学生的思想入手,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这一问题,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一)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家资助政策

    通过加大对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宣传,让所有学生都能全面了解贫困生认定和资助的程序、方法、方式和标准,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贫困生评定与监督的行列之中,提高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这样做一方面让所有学生透彻了解了国家的政策,既可以提高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效率,又可以提高国家有限资助资源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可以让贫困学生树立对生活、学习、人生的信心,使之明白暂时的贫穷并不可怕,只要他们刻苦努力,未来的人生一定是光明的。同时也可以让那些试图侵占国家资助资源的非贫困生接受良心的拷问,从思想上认识到资助的真正意义。

    (二)开展诚信教育,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增强责任感

    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假贫困证明”的出现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高校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让学生明白, 对贫困生的资助是党和国家对贫困生的关怀,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 贫困资助决不是廉价的同情与施舍。要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友善礼让的优良传统, 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实事求是, 客观陈述家庭经济状况, 从而降低认定贫困生的成本, 提高认定效率。这样不仅能为贫困生认定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更重要的是能营造一个有利于贫困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和心理环境。

    (三)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观念。

    我国现行的“奖、贷、助、补、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是一种无偿的资助,接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享受了相应的权利却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一根本特点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非贫困生与贫困生争夺免费的资助资源,贫困生认为自己理所当然的享受补助,如果因自身表现不好没有获得补助还会归咎于老师和同学,甚至怨天尤人。因此要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虽然国家的资助是无偿提供的,但其目的是为了让贫困学生免除后顾之忧,安心学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作为受到资助的贫困生只有刻苦学习,才能回报国家和社会,这不仅是广大青年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王春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探析.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 (5).

    [2]赵炳起.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教育财会研究.2006(4).

    [3]李少荣.建立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制度的探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

    [4]徐晓军.权利与义务对等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探讨.人文杂志.2004(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