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改善高职思政课程学生学习参加状况的路径 |
范文 | 摘 要:思政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课程,目前高职思政教学受缺乏良好环境支撑、学习目标不够清晰、学习内容无挑选性等因素影响。高职思政讲堂授课改革很需要授课方法要和学生的智商水平相适应,授课内容要和学生的专业需求、生活经验相结合,授课安排要凸显团队互助,授课节律要和学生的学习节律相协调,教学目的要表现美美与共。本文对高职思政课程学生学习参加状况改善的话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供高职院校思政老师们参考。 关键词:高职思政;学习参加;路径 一、高职思政讲堂授课近况的缘由解析 (一)缺乏良好环境支撑 去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走一走,人们会很明显地发现,二者的校园学习氛围迥然不同,前者不如后者。与高中阶段比较,高职学生要悠闲许多,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对于自由时间,多数学生用于消遣,少数学生用来学习,主要缘由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缺少管理。在高中,几乎每天都有老师、家长监督、叮咛,来到高职后管理相对宽松,学生自由安排的时间较多,加上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以致于学生学习懈怠。二是缺乏学习氛围。高职院校学生较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压力小,学习动力不足,校园学习氛围不浓郁。三是缺乏师生互动平台。在下课后如果学生碰到学习问题,没有办法得到快速解答,有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育。两类不同性质的高校,两类不同的培养模式,不过在学习环境方面,高职院校需向普通本科院校取长补短。 (二)学习目标不够清晰 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情况是不一样的。来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家长和部分老师基本上都有这样的一个认识,学习成绩一般才来到高职学习技术的,技术学习只须手动练习就行了。来到高职的学生考试成绩真的不行,一般二三百分就能入校,上高职是迫不得已。原来思政还是高考重点,不学不行,来到高职院校后升学压力不存在了,学和不学一个样。还有,专业课授课重在动手能力,用到思政知识的地方特别少,因此学生几乎感受不到思政的效用。高职学生总体就业率是比较乐观的,多数高职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清晰,被动等待毕业。在校勤奋学习,认真准备参加专升本考试的高职学生很少。 (三)学习内容无挑选性 从笔者的经历来说,由小学到大学思政这门课程一直都有。高职思政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全部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学习的。考试作为授课质量的一种量度形式,引导授课变革的方向。从平时考试的思政试题看,主要是常规知识点的检查。常规知识点的检查笔者以为作用一般,不过由此带来的讲堂授课肯定是满堂灌。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平时考试成绩,肯定会把考试内容和授课内容保持一致。众所周知,思政课程的性质不同于其他课程,非常重要且必须学习。 二、改善高职思政课程学生学习参加状况的路径 (一)授课方法要和学生的智商水平相适应 高职学生需要下功夫培养,且学生与学生之间发展程度不一样,授课方法是否合适就很关键。所以,老师在拟定授课方法时,务必要与学生现在的智商水平相适应,具体方法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而言是没有办法实现学习目标的,这样的授课方法就失去了价值。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适应高职学生智商水平的授课方法,就是好的授课方法。高职学生知识底子薄,但只要方法得当,他们一样可以培养成才。 (二)授课内容要和学生的专业需求、生活经验相结合 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习的过程随处都可以有。高职思政讲堂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很大部分是因为学生没有学习的乐趣。思政知识自身有很强的理论性,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没有兴趣也可以理解。所以,思政授课要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生活经验,使思政知识变得饱含趣味且有用,让学生感受到思政学习的意义,如此,方能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思政课程教育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对一名学生的精神塑造意义重大。思政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教学时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让高深的理论接地气,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喜欢听讲、热爱学习。 (三)授课安排要凸显团队互助 学生单独完成作业碰到难题时寻求帮助的很少,做不了就丢弃,这是形成高职学生思政基础较弱的重要缘由之一。实践发现,在小组学习时,在别人帮忙和有团队目的的情况下,学生融入讲堂的主动性有较大提高。互助学习可以鼓励学生加入到学习中,还可以通过互助增加人的信心,减少距离感和无助感,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团队互助非常重要,对个人、對团队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实现了双赢的结果。 (四)授课节律要和学生的学习节律相协调 高职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如高中时期。学生对可以感觉、可以体会的授课内容表现良好,对未经处置的复杂内容接受效果不佳,精神涣散。如此,老师只有配合学生智商发展的节律,并与其发生共舞,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要摸清楚学生的学习基础,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安排好授课的进度。就算在同一个教室的学生,其学习情况也有差异。学习节律的差异,要求老师做到有教无类,让学习不再是煎熬而是一种共识,协调的节律让学生喜欢学习。 (五)教学目的要表现美美与共 就思政教学来说,就是让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教育没有了升学压力,不过老师的传统教育思想还在发挥作用,这种教育分裂了社会与学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把学生看做文化的储藏器,过于看重课本内容的讲授,忽视了学生是带着原来的看法和现今的情感加入学习的。笔者期望通过理念的变化改变讲堂的活动形式,可以有助于学生建立信心,减少对自身的注意,增强学习的使命感,增加对自身和别人的良好感情,这些都是学生学会自我提高的必需条件。 参考文献: [1]阳华.影响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教学要素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06). [2]周嘉鸿.“大思政”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25). 作者简介:刘江平(1983-),男,硕士,讲师,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