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研究 |
范文 | 摘 要 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时期要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必须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实现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需要依赖于新科技手段,要想有效的掌控意识形态工作阵地,掌握住话语权,占据主导地位,赢得人心,抢占工作的制高点,推进意识形态创新刻不容缓,重点要实现理论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工作 高校 作者简介:杨庭,江西水利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002 新时期仅仅依靠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手段是难以适应当前意识形态发展步伐,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意识形态工作能不能、敢不敢创新也关系着意识形态工作的成败。 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国内外各种严峻的挑战,为了有效的应对各种挑战,关键在推进意识形态领域创新,意识形态工作创新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运用新科技手段,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众多新情况、新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要发挥其与时俱进的品质,不断进行自我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意识形态工作。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原著进行研究与解读。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说完全抛开马克思主义原著,而是需要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研究,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中的营养成分。要想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发,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离开了这个逻辑起点去谈创新马克思主义,必然会使马克思主义迷失方向,走向歧途,偏离社会主义道路。 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提供了便利,我们要牢牢利用这个便利条件,利用网络整合马克思主义资料,加强与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 第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话能力。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式越来越趋向于互动这个模式,传统的灌输方式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对话与交流越来越成为了一种潮流。在这种转变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背景,增强自身的对话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的时代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对话能力要真正得到提高关键的还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只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才能让马克思主义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同。同时,这种对话能力还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面对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对话与互动,若马克思主义没有一定的包容性,对话与互动便无法进行。我们知道,个体间往往有更多的趋同性才容易成为群体,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就是为马克思主义占据了更大的阵地。 第三,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语言表达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在大众当中受欢迎的概率并不高,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咎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语言表达的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语言表达过于文本化、概念化,难以拉近与民众间的距离,特别是在网络时代,民众越来越偏爱新鲜、亲切、简短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能让他们感到轻松而不是压抑。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就需要改变原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把马克思主义与当前流行的语言表达方式结合起来,改变原有嚴肃和权威的说教口吻,善于用贴切的、实际的、鲜活的话语来表达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抓好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 在长期的实践当中,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累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在当前已经发生大变化的社会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领域一些老的办法在过去比较奏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好用的办法,现在却能很好的运行。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上层建筑,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能动的反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文化呈现出了国际多元化的趋势,加上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使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严峻的创新压力。当前,实现意识形态工作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对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进行手段创新要打破原有僵化的思想,积极的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适应社会主义信息化发展潮流,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充分的运用新技术革命出现的新成果,创新我们的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赢得话语权。 在基层工作创新上要把重点放在基层一线,基层一线成员实践性多一点,更有说话权,更能在实践中得出真知,得出的结论更能让人信服。抓好基层一线的创新是进行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基础,只有打好这个地基,意识形态工作才不会塌。意识形态工作服务的对象在基层,工作主体在基层,任务的落实也靠我们的基层,作为基层的人民群众最应该动员起来为基层创新服务,动员基层人民群众参与工作创新少不了舆论引导工作,在舆论引导工作上要把握住时、度、效。什么问题该引导,什么问题该强调,什么问题该提出台面上,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聪明智慧进行处理,这样基层问题才能得到基本解决。 三、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要实现工作理念创新 要积极有效的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要充分的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组建,对于意识形态工作人员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做一个合格的意识形态工作者,突破工作理念创新。一名合格的意识形态工作者需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社会现实问题能有较强分析能力和驾驭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更新工作理念。 在当今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者还应该与时俱进,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了解新兴媒体的基本功能,将新兴媒体与意识形态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业务精通,操作熟练。要使意识形态工作者达到基本的岗位要求还需要整合整个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由上而下高要求每个岗位的每个人员。 首先,对于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班子成员组建,要着重选拨思想政治意识坚定,工作态度端正,组织协调能力突出,熟悉网络新媒体程序,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的优秀干部到领导岗位上来,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也能为意识形态工作注入活力,领导班子对待工作的态度代表着这个工作领域的工作氛围和工作效率,只有选拨好优秀的领导班子,意识形态工作才能看到成效。 其次,要加快速度培养一批优秀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特别是要努力培养一批具有改革创新意识,政治业务强,作风端正,纪律严明的网络舆情管理专业队伍,培养一批人文涵养高,理论知识深厚,政治上可靠的网络舆论方面的“意见领袖”、“名人引导员”或“草根评论员”,让意识形态工作整个队伍的素质含量适应社会发展得到提升,以应变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 最后,要加强对现有网络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今的网络从业人员对网络技术的掌握都比较精通,他们熟悉网络信息流通流程,对于网络安全技术的把握也别有一套,加强网络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政治大局意识,培养服务理念,引导其为意识形态工作服务,这将会使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减弱,能有利的推动舆论朝正确方向发展。 四、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 高校承担着培育我国一代又一代的“四有”新人的社会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输出地。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带满奇迹的领域,是我们国家实现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所。同样,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意识形态工作上一个特殊的范围,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开辟高校意识形态新阵地,能使我们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 首先,要积极的推进校园的舆论网站建设。在舆论网站建设上要根据目前国内外形势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在网站内容创新上,可以有效的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的结合起来,生动形象的展示当前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在网站的建立过程中,可以建立独有的法制宣传一栏,定专人进行网络维护更新,不时的上传最新的一些法律法规,展示最新的具有极大教育意义的案列。这样不仅能产生警示效应,也能产生教育意义。这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将减少不少的阻力。 其次,加快意识形态传播软件的研发。在软件研发的过程中要根據当前大学生的基本特点、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进行开发,现在的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兴趣爱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大学生更多的注重自我,寻求与众不同,在软件研发的过程中可以针对这一特点,开发具有个性的软件,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又融入合作机制,推进大众的科学的价值观自成一体。 最后,要有创造性的建设校园社团。目前,各大高校都在鼓励社团建设。但从各高校组成社团的人员上来看,大部分参团的人员都是基于所学专业是该领域的,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很少学生愿意跨领域参加社团。要突破这一瓶颈,关键是要创新社团建设方式,突破以往各个社团自我为一体的局面,加大校园社团的融合力度,这样才能实现价值观一带一群的目地,让多元价值有效融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有效引领。 基于当前的发展形势,把握当前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将关系着我国发展命运。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我党一种优良传统,研究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是继续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更是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创新,目前意识形态工作上的创新不足的现状严重影响我们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的把握,要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站稳脚跟,把握主动性,打好主动战,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网北京2013年8月20日电. [2]倪跃达.当前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探析.江西师范大学.2011. [3]董洪运.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山西党校报.2013(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