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南宁市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
范文 | 杨斌 全峰梅 [摘要]文化遗产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在现代化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全面的数字化保护已是大势所趋。文章拟在系统地分析南宁市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意义和基础条件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对南宁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有所借鉴。 [关键词]南宁 文化遗产 遗产保护 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127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9-4245(2018)03-0052-04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18.03.011 一、引言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和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势必倍受重视。南宁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文化遗存丰厚。顶蛳山贝丘文化遗址、昆仑关、扬美古镇等闻名遐迩;广西粤剧、邕剧、壮族歌圩、宾阳炮龙节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国内外。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南宁这些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很多文化遗存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存在濒临消失的危机。 如何更好地对这些具有较高历史、建筑、艺术、民俗等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数字化技术提供了新的机遇。近年来,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保护、抢救、挖掘、制作、展示和传播文化遗产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也是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建设的重点,而南宁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可以说还只是刚刚起步。因此,着眼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趋势,启动南宁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势在必行。 二、南宁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是一个包含了遗产数字化资源采集、数字资源存储、数字资源管理、数字化生产、数字化展示、数字传播和数字消费等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共享和服务平台。南宁在此方面已经有所尝试,主要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2014年,南宁市人民政府印发《“智慧南宁”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打造“智慧文博”,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建设基础文化数据库,加快八桂文化的广泛传播,增强面向东盟的文化服务,拓展市民获取知识的渠道,为智慧南宁建设提供充足的智力资源。目前,南宁已完成了广西粤剧、邕剧、壮族歌圩等主要非遗项目基础资料的数字化采集整理工作,并建设了壮族歌圩数字化保护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由于遗产数字化保护起步较晚,相比国内其他城市,南宁还是落后不少。并且,这些数字化保护手段大多仍停留在技术研发、资料采集、档案保存的阶段,主要服务于考古界、文博界,缺乏面向大众的具有人机交互功能且趣味性强的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三、南宁市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意义 (一)数字化保护可以使南宁历史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和展现 不管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便传统的保护手段再高明、再细致,年深日久,遗产还是会被损坏、遗忘或遗失。而遗产若能借助数字化技术去呈现,就可以在影响最低的前提下得以有效保护和生动展现。以敦煌莫高窟为例,由于地理原因,敦煌壁画的保护对光度、温度、湿度要求极高,加之物理脱落,事实上壁画每年或多或少都在损毁。旅游管理部门不得已只能严格限制参观人数、时间和开放的洞窟数,并禁止拍照和闪光灯。种种限制条件,极大地影响了敦煌壁画的保护和传承。为解决这一問题,敦煌研究院打造了目前国内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成果的标杆之作——“数字敦煌”,游客足不出户就可在网络虚拟的现实中游览莫高窟,从而减少对实体文物的损坏。因此,遗产数字化保护,能够突破传统保护方式的限制,以更生动、更长久、更有效的方式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目前南宁正在加快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步伐,历史文化遗存损毁较严重是阻碍南宁“创城”的最大绊脚石之一。数字化保护技术将使南宁历史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和展现,这对延续南宁历史文脉、彰显地域民族特色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二)数字化保护可以增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大众性、交流性,提升南宁城市影响力 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城市、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发展的桥头堡城市,南宁本土文化与东盟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在文化遗产领域,南宁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空间十分广阔。一方面,数字化大大降低了东盟国家乃至世界各国了解、交流、研究文化遗产的门槛,只要通过网络信息传输渠道,不管置身何处都可以轻松遍览南宁各种文化遗产,拉近遗产和大众的距离、南宁和世界的距离;另一方面,数字化的易获取性和用户友好性,也将进一步提升文化遗产在城市中的存在感和影响力,激发和培养大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力。因此,遗产数字化保护将成为南宁与东盟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对发挥南宁在广西“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提升南宁城市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数字化保护可以使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 在信息化时代和万众创新的浪潮下,经由数字化开发的传统文化形态,能被赋予极大的经济价值,也往往成为资本市场竞相追逐的优质投资对象。因而,以往需要国家和社会“输血”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通过数字化平台,也将被推到市场化开发的聚光灯下。以“数字故宫”为例,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化平台链接到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再加上创意十足文案宣传吸引年轻用户,将严肃的历史文化形象打造成了“网红”,最终将流量导向文创产品实现了创收。截至2016年底,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共有9170种,在2016年为故宫带来10亿元左右收入。文化遗产资源借数字化平台转化为经济资源,实现“自我造血”。2017年,南宁市财政仅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资金就达44万元,并争取国家经费1086万元。如能通过遗产数字化保护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将大大减轻国家和地方的财政负担。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