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控制与告知:社交媒体环境下 用户个人信息资料权的保护 |
范文 | 肖家明 摘 要 2018年3月Facebook披露的用户数据泄露事件,将社交媒体用户信息数据安全问题再次拉入公众视野。基于社交媒体自身的信息传播特征,社交媒体用户对自身信息数据的控制能力显然不足,用户权益常常受到损害。为此,各方应该更加注重对用户个人信息资料权的保护,将其作为独立于隐私权的一项权利,给予用户更多的个人信息控制力,同时让社交媒体平台切实担负起应有的义务。 关键词 社交媒体;个人信息资料权;Facebook;隐私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9-0070-02 Facebook在2018年3月披露,在2013年,剑桥大学科研人员科根通过一款性格测试软件获得了Facebook用户及好友的近5 000万人的数据。随后未经Facebook同意,科根将上述数据转移给剑桥分析公司。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这些数据被用于政治广告的精准投放,并最终影响到了美国总统大选进程。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于4月10日就此事接受了美国国会的质询。 此次用户数据泄露事件不仅使Facebook的公众形象大打折扣,也反映出当下在资本与权力的影响下,网络用户个人数据被泄露的风险仍在,用户的个人信息资料权极易受到损害。 1 从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特征说起 为何社交媒体成为网络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其实这与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特征具有一定的关系。 1.1 信息传播主体的广泛性 来自“社会”和“Hootsuite”的全球数字统计显示,2017年世界各地使用社交媒体的人数已经超过了30亿,而此数量依然在增长。微信作为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社交媒体,拥有超过8.9亿的月活跃用户。社交媒体用户数量之多可见一斑。 由于社交媒体的准入门槛低,上手难度小,用户身份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征。凯度发布的《2017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社交媒体在各年龄段的使用率较2016年都有所增长,15到50岁各年龄段使用社交媒体的比率均已超过六成,而60岁以上使用社交媒体的比率也达到了13.7%。可见,社交媒体已经不再专属于青年群体了①。 大量、多样的用户决定了社交媒体传播信息的数量是巨大的,内容是繁杂的。这也导致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资料呈现出大数据特征,可以被用来进行用户的深层分析,成为有经济价值的“商品”。 1.2 信息传播内容的私人性 社交媒体的用户大部分都是个人。用户通过社交媒体产生的信息包括主动发布的信息,也包括因使用服务而被动产生的数据。用户被动产生的信息包括个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和位置信息等,具有私人性。而用户通过发朋友圈或发微博等行为,主动发布到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内容,常常显示了用户个人的生活状态、所处情景甚至个人情绪,也具有私人性。 因为传播信息内容的私人性,由此产生的用户个人信息资料就会不可避免地涉及用户的隐私。这些私人信息反映了用户的个体特征,商业和政治机构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对用户进行产品或广告的精准投放。Facebook事件中的剑桥分析公司即是如此。 1.3 信息传播方式的交互性 社交媒体,顾名思义,其基本作用在于社交。由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80.3%的网民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和朋友互动,增进和朋友之间的感情。彭兰教授则认为,信息传播与社交是有机结合的,微博是一种基于社交的信息传播平台,人们的信息传播与社交活动是同一的。用户发条微博或朋友圈,其实兼具了社会交往和信息传播两种功能。微博、朋友圈常常处于部分或完全公开的状态,通过让他人看见收获点赞、评论,满足自我印象管理和社会交往等诉求。同时它们也反映了用户此时、此地的个人状态、所处环境,传递了具有可识别性的个人信息资料。由于这些信息的可见性,更增大了用户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风险。 不仅社交媒体平台可以掌握并且使用用户数据,不同平台间的数据共享和转移也屡见不鲜。比如我们如果在淘宝上搜索并浏览了与电脑有关的信息,不仅淘宝会推送给你相关商品,今日头条、微博等其他平台也会集中向你推送相似的广告和新闻。数据在不同平台间的转移倒手,使用户更难把握其个人信息的传播路径。 2 分析个人信息资料权之特征 所谓个人信息资料(personal data),王利明教授认为,就是指与特定个人相关联、反映个体特征的具有可识别性符号系统,它包括个人身份、工作、家庭、财产、健康等各方面的资料。个人信息资料权是指对于个人自身信息资料的一种控制权。 从个人信息资料的定义可知,其范围和隐私具有一定的交叉,部分个人信息资料具有私密性,受到隐私权的保护,一定情况下侵犯个人信息资料权和侵犯隐私权存在着竞合关系,但是两者并不完全相同。隐私的基本内容包括私人秘密和生活安宁。而生活安宁显然不属于个人信息资料的范畴。个人信息资料权相比隐私权有其独特之处。 1)个人信息资料权强调的是权利人对个人信息的控制和利用。体现在社交媒体上就是用户有权了解谁在什么时候,收集了自己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将作何用,自己是否有权拒绝这种使用。而隐私权侧重防范个人秘密被披露,是一种消极防御性的权利。在当下用户和社交媒体平台地位不平等,用户对自己信息控制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更具主动性的个人信息资料权更有利于对用户权益的保障。 2)在权利内容上,个人信息资料权具有丰富的外延和内涵。它赋予了用户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置的权利,用户可以要求数据保有者或使用者,在不危害社会秩序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对其个人信息进行更新、更正甚至删除。这就把“个人信息自决权”和“被遗忘权”的内涵包括进来,达到一权多用。 3)在权利救济上,隐私权作为一种人格权,通常以采用精神损害赔偿的方式加以救济。而个人信息兼具人格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也可以对个人信息资料權采取经济损害赔偿的救济方式。显然,社交媒体中的用户个人信息不以其存在形式而产生价值,而是以其可识别性,即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获知用户的身份、爱好、情绪、位置而成为有经济价值的数字资源,被网络平台所珍视。更为明确广泛的权利救济方式,使得用户在遭受对个人信息资料的不当侵犯后,能更好地确定权利义务关系,对损害赔偿额度也更好计算。 现行的个人信息立法模式分为以欧洲为代表的综合立法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分别立法模式,但是两种模式都未能彻底撇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此次的Facebook用户数据泄露事件中,人们还是倾向于以侵犯隐私权对事件定性。但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权利,个人信息资料权的价值不容忽视。个人信息资料权侧重于用户对个人信息资料的控制,用户有更多的主动权,其保护范围也不仅限于用户隐私,而是所有可识别用户身份的信息数据。在《民法总则》第110、第111條中,已经明确把隐私权和信息权进行区分。 3 社交媒体环境下如何保障个人信息资料权 对用户个人信息资料权的保护,不仅仅要保障用户信息不被泄露,更重要的是给予用户对个人信息资料更多的控制力。 1)立法应尽快明确隐私权和个人信息资料权各自的权利内涵,完善个人信息资料的保护体系。 2)社交媒体平台应该给用户更多的个人信息控制权。在此次Facebook事件中,Facebook公司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将信息转交给第三者。可以看出,即使在隐私协议的加持下,用户对自己信息的控制力度依然不够。因此,为了扭转双方这种不平等的地位,社交媒体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在用户协议中应该单独摘出设计用户个人信息的条款,让用户在使用服务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信息到底会被怎么利用。 (2)当用户的数据存在可能被他人使用的风险时,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及时对用户进行提醒,并给予用户删除信息的权利。如果用户合法权益已经被侵犯,平台则应该积极帮助用户排除风险,消除不利影响。 (3)当媒体平台需要收集并使用用户信息时,应清楚地告知用户。 (4)当用户想要修改、删除信息,并且修改删除信息的行为不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时,媒体平台应给予尊重。 3)用户个人应该规范自己的信息发布行为。虽然社交媒体用户担心自己的隐私安全,但是却依然会进行披露个人信息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隐私悖论”。在“隐私悖论”下,用户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发布含有隐私信息的内容,这对用户个人信息资料权的行使带来了限制。因此,用户应该自觉规范自己的信息发布行为,加强信息发布和数据填写的自我审查。 总的来说,对用户个人信息资料权的保护应该侧重于控制和告知两个方面。用户应该有更多的个人信息控制力,媒体平台则应该履行好自己的告知义务,同时妥善存储用户数据。中国社交媒体应该以此次Facebook事件为戒,审慎保存并使用用户数据,给予用户个人信息资料权更多的尊重。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郭敏:《2017凯度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凯度中国观察。 参考文献 [1]何渊.facebook事件的中国解决方案[EB/OL].(2018-04-23)[2018-04-26].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8261817770231492𝔴=spider&for;=pc. [2]闵慧琪.全球社交媒体用户数量达30亿,微信在中国保持领先[EB/OL].(2017-08-07)[2018-04-26].http://www.pingwest.com/wire/social-media-users/. [3]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4]王利明.隐私权概念的再界定[J].法学家,2012(1):108-120,178. [5]李永军.论《民法总则》中个人隐私与信息的“二元制”保护及请求权基础[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7(3):10-2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